


摘要:中國的傳統器具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變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造型,其中許多的器具保留了先前制作者的智慧,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早在古代,仿生的思維和意識在造物活動中都已得到體現,其中在器具上的形態最為明顯。而不僅僅是形態的傳承,而是其中深重文化內涵的傳承,有形體的器具與無形的道進行比較,使器具的造型設計更加有感染力,在設計中增添了更多的承載之力。傳統器具中的動物形態仿生設計是以一個具體的視角對于器具研究的延續。通過古今對話,發現器具中所隱藏的內在精神和仿生意識,并傳達出人們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關鍵詞:傳統器具、仿生設計、文化內涵、傳承
一、傳統器具
傳統器具是個非常寬泛的稱謂。從時間上說,可以從上古延續到近現代;從種類上來看,器具曾多用于尊卑的古代祭祀與禮樂中,生活中包括了與人們衣食住行用所有相關器物的用具。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人們根據自己需求的增加推動了器具改進的動力。
二、仿生設計
仿生設計是對生命形態設計的仿擬,是人對自然生活的外在形態和內在功能的模仿和運用的過程。主要應用仿生與藝術相結合的思想和設計方法,從人類情感的設計角度出發,不僅在物質方面,追求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精神。
三、動物仿生設計
人們經過觀察動物,把自己的想法通過對它們的改造表現出來,從而提高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設計能力,通過對自然界中的生物形狀、結構和功能作為模仿對象制作簡單的器物,加強自己與大自然的斗爭能力。
四、傳統器具中的動物形態仿生
1、動物仿生的抽象形態體現
人們很早之前就開始動物的具象仿生,并把這種手法運用到器具的造型上。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器具不僅種類眾多,而且具有多種有用的使用功能和時代特征,其中大部分都具有新穎典型的設計特點。
1.1造型仿生
(一)全面仿生
我國古代器具的造型以動物形態仿生作為參考有明顯的特征,表現在器具的各個方面。從觀念上來說,人類模仿自然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國古人在創造器物的過程中,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在許多器具中,存在著大量以自然為模擬對象的仿生造型。人們審視自然取物于自然,將自然之美流注于人的生活,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熱愛以及高超的師法自然的能力。
陶器中模仿飛禽形態的器具,黑陶鷹尊(見圖1)外在形態是根據一只鷹的形象來塑造的。從陶器的正面來看,黑色的鷹爪尖利突起,略彎的勾喙稍微伸展開。從側面上看卻像是件飲食器具,制作器具的鼎身是根據鷹的整個胸部和腹部進行仿擬的。秦漢時期的雁魚燈,它的燈架造型是仿照鳥類的形態制作的,鳥的嘴中銜著魚型燈盤,充滿生趣。
(二)局部仿生
在器具中還有一類是對動物局部形態的仿生,局部結構的仿生是模擬生物形態的局部,是對器具的各個部位、各種附件都是主體部分的補充。
器具仿生造型是在整體結構上對動物形態的借鑒,在局部結構上如口部,壺嘴、壺把,提梁,足部等,根據不同對象的形態結構取其長處進行處理,并以動物的形態進行模擬。其中有將動物的嘴部借鑒到壺的嘴部進行局部結構仿生,硯臺、香爐等器物的足部采用動物的足部等等,都體現了仿生造型多樣的形式結構是借助不同對象的形態結構滿足自身需要的,用以加強裝飾效果。例如對器具局部的仿生體現在動物頭部和腳部等方面的模擬。動物頭部的仿生,有制作成器蓋的部分,有將動物頭部與陶瓷壺嘴的結構融為一體,還有將動物頭部與壺把的形態相結合(見圖2)。
2、紋樣上的仿生
傳統器具除了對造型上的仿生,紋樣仿生也十分久遠。早在遠古時代,圖騰根據史料,我們從圖騰中看到了人類歷史的一些基因和脈絡。在最遠古的時候,人們還沒有發明文字,或者也可以說沒有文明的時候,人類在大自然中生存,會面臨各種考驗,但是最直接的考驗,多數都來自自然災難和猛獸侵襲。因此,人們要生存,就要與大自然做斗爭、與猛獸做斗爭,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把戰勝某些東西看作一種榮耀,于是,這些動物也成了他們的圖騰,比如有的游獵民族以野豬作為圖騰,成為一種極其原始的信仰。但是有的國家的圖騰則是在本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經過很多年的祭奠、融合,慢慢形成了對某種動物的一種崇拜,比如中國的龍圖騰。
2、動物仿生的抽象仿生
陶器最初的制作是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展開的,以“圓”為基本造型,主要模擬自然界果實的形狀,同時用來表示天圓地方的宇宙意識。在傳統陶器的造物中,可以看到有很多基本保持圓形形態的器具。如:碗的造型等。此外,自由曲線、對稱形式在自然界中也是普遍存在,使人感到活潑、豐括再到幾何組合的過程。
2.1造型仿生
首先,抽象幾何形態的出現是以具象器具為基礎而產生的。從仿生角度看可以將器具的造型分為兩類,一類是抽象的幾何形態造型,比如各種罐、瓶、等器皿。另一類是在繼承抽象幾何形態功能的條件下發展和創新具象器具,如鼎、豆、鬲等,這些相對復雜的器具仿生造型是原始先民在模仿大自然抽象形態的基礎上,隨著造型能力和工藝技術的加強而制造出來的。
2.2紋樣仿生
陶器中大量器具的裝飾紋樣有較多應用抽象幾何形態仿生的案例,從魚紋、鳥紋、人面紋、連貝紋、柵欄文等紋樣中可以看出這些幾何圖形的演變過程。如彩陶雙耳網紋壺中的魚紋是典型的提煉后的裝飾紋樣(見圖3)。彩陶罐上圓形與條狀紋的組合是人們思想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體現了人們對事物認識度的提高。在早期的青銅器具中也有許多豐富的抽象紋樣,其中饕餮紋,具有的節奏感,陶器紋樣的轉變就是從具體到概紋、云雷紋、蠶紋及蟠龍紋是器具表面裝飾的代表作,表達出人們對萬物的思考。
五、動物仿生的意象形態體現
意象形態仿生是通過尋找物體本身與被仿對象之間存在的某種關系來進行設計的,屬于仿生設計的最高層次。它主要運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滿足人們抽象的審美心理,使人的聯想無限深入,并且要求造物者必須對自然有著極高的感悟,使自己的感悟借用到器具制作中表達出來,從而到達物我交融的意境。中國傳統造物思維中的象作為古代設計的基本形式,是對宇宙萬物外界表象的模擬再創造,而且也表現了物體的內在特征。
“觀物以取象”、“立象以見意”等仿生意識形成了虛實相生、形神兼具的造物形象,進而形成了一種意境美。形態的意象仿生一般不能直接感受到物象,常常需要通過幻想、情感等加工,使人產生一種生理和心理變化,達到對形狀意象的感知與共鳴,完成情感的溝通與交流。
作者簡介
楊珺然(1997—),女,漢,湖北武漢,碩士研究生,湖北大學,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