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其
摘要:隨著我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教育更是促進國家和民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點項目,小學階段的教育更是對學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在現代化的發展條件下,摒棄傳統教學中的“填鴨式”和一味輸出,利用信息化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通過文字語言、結合圖畫語言,綜合學生的發展興趣和需要,創設數學問題情景,提高教學質量,建構數學課堂的完整性和復雜性,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們在數學學科方面的學習更為通透。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景;文字語言;圖畫語言;實際需要
引言:數學學科的學習本身就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對于一部分數量的學生來說,數學很容易變得枯燥無味,所以在小學階段,創設有效的數學問題情景,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可以用圖畫和文字的語言形式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也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搭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橋梁,讓學生在小學數學階愉悅的接受數學學習而不是產生抗拒心理,為之后的學習夯實基礎。
一、脫離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和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必要性
1、 現如今,我國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的發展,鼓勵和支持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也不乏傳統教育思想模式和師生關系的存在。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的數學知識點“乘和除”的時候,其中”除和除以“要重點講解,讓學生主動先疑問再解釋其實不失為牢記這個知識點的好方法,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有的教師會忽視學生主體的作用,直接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這個知識點,沒有求知欲和探索欲,無法和問題情境相聯系,所以很容易導致”看過就忘“的現象出現,這就需要教師可以改正傳統教學模式,不再墨守成規,而是去刺激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才會讓知識點的吸收能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2、 作為教師,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必要性
在學習數學這門基礎課程的時候,教師結合生活實際情況,利用數學理論創設問題情境,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沖突,才能更加有效的將數學學科的知識點和理論要點更加的清晰明了。建構起學生完整的發展觀和領悟能力,鼓勵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對培養其抗壓能力也是一種極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傳統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和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要求。
二、創設有效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的策略
1、 結合生活實際,利用圖像語言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育課堂上,作為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全面貫徹葉圣陶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論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都是要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的,腳踏實地,立足于現實生活,學習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才能更加充分的運用和實踐。
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上冊的知識點《圓的認識》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先舉例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對同學們進行詢問。“在生活中,我們在校園里經常看到清潔工老爺爺拉著小推車,那么他的車輪子是什么形狀的呢?”,用學生們周邊的事情舉例子,可以很快的讓學生心中產生回憶和疑問,然后進行思考再最終確定回答“老爺爺的小推車是圓形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然后再鋪展開另一個想象的情境“如果這個時候,來了一個推著正方形車輪子推車的老奶奶,那么他們倆人之間,誰的工作效率會高一些呢”,這樣的問題會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行對比分析,然后選擇老爺爺,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比正方形和圓形的輪子哪一個走的更快,引導學生的思考圓形的特征,最終再由老師來確定書本上的硬性理論知識點“圓是平面內封閉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這就是通過圖像語言創設問題情境。這樣使用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數學問題的分析和代入,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的感受數學知識,讓課堂可以活躍積極起來,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將生硬的問題活泛化,可以由繁到簡,對問題進行頭腦風暴,學生就會很容易的解決一開始來說比較復雜的問題,注重解決問題的效率,也不會導致學生學習拖沓養成懶惰的壞習慣。
2、 融合數學理論,利用文字語言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學科往往是被一些生澀的文字組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旦忽視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就會很容易的產生數學思維阻滯的問題,對數學內容失去興趣。這樣的話,在之后數學結構更為復雜的情況下,學生就會很容易產生煩躁和厭倦的情緒,造成數學形象思維能力的短板,那么教師就應該將數學理論融合于生活情境中,利用文字語言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還是在學習小學數學的知識點時,這節課是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教師可以利用教具,數學實驗的小塑料棍,給學生分組然后進行分發,每個組20根讓他們進行拼裝,給他們十分鐘進行小組的討論和圖形組裝,最后再分別找學生來闡述自己發現的圖形周長和面積的關系。那么就會有同學認為“圖形的周長越長,那么面積一定越大”,老師就先不要否定學生的看法,多找幾個同學,有男生有女生,然后再來引導講解“老師剛剛抽中的同學中,有男同學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么老師可以說所有男同學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嗎?”結果當然是否定的,那么自然周長越長不一圖形的面積就越大。
這樣就是利用語言來總結講解數學中難以很快解釋清楚的理論問題,讓同學們的思想由螺旋式轉為直線式,激發了其閱讀和學習興趣,同時提高了其抽象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轉換能力。
結語: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對學生學習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極其新穎的方式,但是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所以教師作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需要其發揮教師作用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其職業道德,在進行終身學習的同時,可以通過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形式,為學生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在學習的同時也由對生活的細致觀察,綜合多方面的發展狀況,積極探索,將枯燥無味的數學逐漸趣味化和生活化。
參考文獻:
[1]李繼芳.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考試與評價,2019(06):123.
[2]林寶璇.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考試周刊,2019(42):91.
[3]吳蓮香.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9(05):59-60.
[4]林明.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中華少年,2019(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