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
關鍵詞:產業鏈 重點 選擇
如何從千頭萬緒的產業門類中選擇適合重點培育的產業鏈條,是內蒙古產業鏈建設工作的基礎工程。按照符合戰略定位、具有比較優勢、產業關聯較強、成長前景較好且工作中能推動、易推動的選擇標準,采用從技術可能性到政策可行性再到經濟合理性的選擇邏輯,并考慮突出重點和有限目標要求,建議內蒙古從以下三方面重點打造16條產業鏈。
建設國家能源及戰略資源基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國家戰略和內蒙古優勢,為內蒙古量身定制確立的戰略定位之一,是內蒙古在新發展格局下融入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點方向,自然應該成為內蒙古建設產業鏈的努力方向和重點領域。但從比較優勢、市場潛力等方面看,應重點突破以下6條產業鏈。
(一)煤炭及清潔火電產業鏈
我國一次能源資源稟賦呈現富煤貧油少氣特點,決定了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絕對主體地位。雖然“雙碳”背景下清潔能源替代會使煤炭消費規模及比例、火電裝機及發電量占比呈下降趨勢,但這一過程會十分艱巨而漫長,且從我國煤炭資源賦存和生產力布局看,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煤炭供應基地的分工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為此,發揮好煤炭及煤電的資源及產業基礎優勢,為區外保供一定規模的煤炭和清潔煤電,既是國家戰略需要,也是內蒙古發展之必需。在這一背景下,內蒙古圍繞煤礦建設、煤炭生產、洗選和儲運、電廠建設、電力輸配以及煤炭電力交易等全產業鏈各環節,積極拓展產品深加工、裝備制造及維護、資源綜合利用、配套服務等產業鏈條,進一步鞏固內蒙古煤炭資源轉化加工的燃料路線,并帶動配套產業發展,仍然面臨重大歷史機遇和潛力空間。
(二)煤基化工產業鏈
由于煤化工相對于石油化工具有技術工藝復雜、成本較高、能耗及污染排放較大等問題,目前煤化工發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產業政策制約。但鑒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稟賦特點,用相對富足廉價的煤基化工替代部分石油化工保障原材料供給,一直是重大國家戰略。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下,我國更加強化能源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煤基化工替代部分石油化工更顯急迫,這為做大做強煤基化工產業創造了歷史機遇。內蒙古煤化工產業主要問題是產業鏈條短、產業層次低、初級產品多、資源環境壓力較大。鑒于化工產業具有門類多、鏈條長、分工細,且越往下游發展效益越高、資源消耗和排放越少的特點,內蒙古煤化工產業鏈需要堅持“全”“長”并重原則。在把產業門類做全、規模做大的同時,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碳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及產品制造產業,并配套發展化工裝備、輔料、藥劑、催化劑及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等產業,把產業鏈條做長做細,形成上下左右銜接匹配的完整產業鏈條。
(三)有色金屬產業鏈
從國家產業政策、布局導向和內蒙古的產業基礎及分工地位看,冶金行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有色金屬領域,因為內蒙古本身有色礦產資源相對豐富,又有就近利用蒙古國資源的便利條件,同時,內蒙古產業基礎較好且擁有充裕廉價電力供應的低成本優勢。為此,內蒙古應該堅持“探采選冶加一體化”發展思路,全產業鏈地發展銅、鉛、鋅、鋁等主要品種的電解冶煉及下游加工制造金屬材料、金屬制品等行業,以及供應鏈環節中的設備、原料及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等,實現產業提質增效。
(四)氯堿化工產業鏈
氯堿化工是內蒙古另一個資源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較好且能夠與煤基化工融合共生,又契合國家石油替代戰略的產業門類。內蒙古現有氯堿化工主要產品PVC、PVA等已經形成了較強的區域分工優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生產工藝相對傳統、初級產品為主、受制于資源環境壓力等。但從技術進步趨勢看,目前傳統電石生產工藝的清潔化、節能化、無汞化改造技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制乙炔工藝試驗也前景可期。在這一背景下,內蒙古加快推進傳統電石行業清潔化、節能化、無汞化轉型升級的同時,不斷拓展下游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配套發展耗氯、耗堿、耗鹽的副產品綜合利用產業,提升氯堿行業的質量效益和區域競爭力,使乙炔化工產業鏈成為內蒙古重要的特色優勢產業。
(五)氟硅化工產業鏈
氟硅化工屬于化工產業中的小門類行業,雖然產業規模不大,但卻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電子信息等領域,市場價值極高。尤其是對于內蒙古來說,螢石資源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內蒙古賦存量較大且大部分為鐵礦石和稀土礦的伴生副產資源,發展氟化工產業既可推進內蒙古鋼鐵和稀土行業副產螢石資源的加工利用,又能利用銅鉛鋅冶煉行業副產的硫酸產品,實現化工和有色兩個產業鏈條的有機銜接。內蒙古硅石資源豐富,除了發展多晶硅、單晶硅等無機硅產業外,拓展硅化工及加工品的有機硅路線,既可擴展內蒙古硅資源開發路徑,又可極大地提升開發效益。同時,有機硅化工可以與氟化工銜接耦合,衍生發展多種精細化工產品,極大地豐富和提升內蒙古化工產業鏈條水平。
(六)稀土產業鏈
內蒙古是世界稀土資源賦存最多的地區和全球輕稀土的主要供應地,但內蒙古稀土產業鏈的低端低效開發特征十分明顯。雖然在稀土礦開發、冶煉、分離等上游環節具有資源占有、產能較大、技術領先、成本較低等分工優勢,在稀土鋼開發、永磁材料、儲氫材料等下游應用環節也有所發展,但總體上發展方式較為粗放、應用領域仍然較窄、產業規模不大,產業鏈條處于不完整、低層次、效益低的境況。無論從促進國家戰略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高效利用考慮,還是從內蒙古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做強做精做深稀土產業鏈,都是內蒙古的長遠戰略和當務之急。為此,內蒙古需要樹立稀土全產業鏈治理理念,從技術研發、產業延伸、鏈主企業培育、產品交易等多個層面出發,促進內蒙古稀土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和提質增效,建成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資源基地。
農牧業是內蒙古既具傳統優勢、產業基礎較好,又能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產業,因而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必然成為內蒙古產業鏈建設的重點領域。但受制于農畜產品的自然特點,建議在農業領域重點發展玉米、馬鈴薯,畜牧業領域重點發展乳、肉、毛絨等5條產業鏈。
(一)玉米加工產業鏈
內蒙古玉米產量占全區糧食產量的75%和全國玉米產量的10%,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自治區農業穩定均具有基礎性保障作用。內蒙古玉米加工已經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但仍然存在著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條較短、產品結構初級化等問題。未來需要在大力發展特種玉米、專用玉米、青貯玉米和禽畜過腹轉化同時,重點支持玉米精深加工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玉米加工企業擴能改造和產品提質升級,推動由淀粉、酒精等初級加工向酸、糖、醇、膠、藥精深加工升級,開發氨基酸、生物制藥、生物化工等高附加值產品,并強化秸稈、玉米芯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打造玉米深加工全產業鏈。
(二)馬鈴薯加工產業鏈
內蒙古馬鈴薯播種面積、產量位居全國前列,且馬鈴薯加工也已取得長足進展。主糧化戰略使馬鈴薯在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為內蒙古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提供了歷史機遇。內蒙古應該以優質脫毒種薯、淀粉型加工薯、薯條(片)加工薯、菜用商品薯等專用薯為重點,建設綠色化、標準化、規?;N植帶,并以提高加工轉化率為目標,以主食化、工業化、鮮食化為方向,開發馬鈴薯精淀粉、變性淀粉、主食產品、休閑食品、健康營養食品等產品,打造全國馬鈴薯精深加工集群中心。同時,配套發展馬鈴薯脫毒種薯選育等科技研發推廣、生產資料供應、倉儲營銷、地理品牌宣介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的質量效益。
(三)乳品加工產業鏈
乳品產業鏈是內蒙古做得相對最為成功的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鏈之一,不僅原料奶生產環節的奶牛飼養規模、鮮奶產量位居全國第一,而且在乳品加工環節擁有伊利、蒙牛兩大龍頭企業和品牌優勢。但從整個產業鏈條的協調匹配和均衡發展看,供應鏈環節中目前兩大乳品企業的加工生產線設備、包裝設備及材料基本依賴國外進口,國內配套度極低;原料生產環節存在奶源質量不高、飼養模式滯后等問題;加工環節存在高端乳制品開發不夠,市場影響力不如國外乳企品牌等。為此,需要在繼續鞏固提升原料奶生產和乳品加工制造環節優勢的基礎上,強化乳品技術創新、高端乳品開發、乳品裝備制造及包裝材料等產業鏈環節的補齊和完善,打造全國全球性競爭優勢。
(四)肉類加工產業鏈
肉類是內蒙古又一項具有區域比較優勢且又具有廣闊成長前景的產業門類,尤其牛羊肉不僅產量全國第一位,而且區域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很高。但目前內蒙古牛羊肉加工產業相比乳品加工業的發展卻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并沒有形成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產業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的貢獻與乳業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為此,內蒙古要堅持以牛羊肉為主、豬禽肉為輔的方針,下大力氣培育和壯大肉類加工龍頭作為鏈主企業,引領肉類加工向深加工和高端化方向發展,前向帶動養殖業提檔升級,后向拉動生產性服務業跟進配套,力爭形成又一條能夠與乳業比肩的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鏈。
(五)毛絨加工產業鏈
內蒙古曾經是毛絨加工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之一,尤其是羊絨加工產業曾經全國領先、世界知名,但目前卻出現了嚴重的衰退問題。如毛紡企業基本全部倒閉,羊絨的收儲、分梳、紡線等加工企業大部分轉移到區外,重振毛絨產業的昔日輝煌成為內蒙古的當務之急。需要進一步加大阿爾巴斯、阿拉善、罕山等絨山羊地方品種保護繁育與品種改良力度,在源頭上把好原絨質量關的同時,支持加工企業與國內外紡織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國際馳名紡織企業廣泛合作,加強生產技術改造、工藝設計和產品創新,研發制造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競爭力羊絨制品,支持龍頭企業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提升羊絨制品的國內國際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
內蒙古“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通用航空、大數據云計算等發展重點。從產業鏈角度看,內蒙古裝備制造業主要優勢在于礦山設備、運輸設備、化工設備等特色領域,基本屬于煤炭、電力、化工、冶金等產業鏈的供應鏈環節,可以放在能源及戰略資源基地相關產業鏈中一體謀劃。新材料產業也主要依靠化工行業、金屬冶煉等產業鏈條的延伸耦合來實現,也可作為化工、有色等產業鏈的延伸環節一體謀劃。為此可以重點發展以下5條新興產業鏈。
(一)風電及光伏產業鏈
在我國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背景下,國家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為內蒙古進一步發展風光發電產業創造了歷史機遇。目前內蒙古風光發電產業鏈短鏈斷鏈問題突出,風電產業鏈主要集中在風電廠環節,前端的風機裝備制造有所發展,但齒輪箱等核心零部件企業為區內整機企業配套率較低,軸承、控制系統需在區外配套。光伏產業鏈只有上游的多晶硅、單晶硅等原材料產業和少量的中游硅片加工企業,為光伏電池組件生產配套的光伏玻璃、電池片、EVA膠膜、背板等產業全部空白。為此,內蒙古需要在積極爭取繼續擴大風光發電產業規模的同時,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大力補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短板,力爭將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打造成為內蒙古重要的優勢特色產業。
(二)生物醫藥產業鏈條
內蒙古生物多樣性豐富,經過長期嚴酷的自然選擇,這些生物在基因及抗逆性等方面形成了獨特性狀,具有極高的食用、藥用和保健用開發價值。目前內蒙古生物醫藥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廣泛引進消化和吸收現代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等技術和項目,同時結合傳統醫學的治療方法和制藥工藝,堅持生物技術產品研制、規?;a和流通服務等全鏈條突破,形成健全完善、優質高效的生物醫藥產業鏈。
(三)云計算大數據產業鏈
內蒙古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等地區建立了一大批數據中心,服務器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一。但前端數據中心建設所需的服務器等關鍵設備生產企業尚不配套,能夠進行底層系統和工具軟件開發的企業也幾乎是空白,引進的數據存儲企業也多為基本存放和災備。今后要在繼續鞏固和強化數據中心優勢的同時,大力引進前端服務器等裝備制造企業,加速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的信息化、數字化進程,同時要通過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大引進區外企業大型互聯網企業力度,并帶動中游的軟件開發、系統運維及下游大數據開發等企業向內蒙古集聚,建立完整匹配的數字經濟產業鏈條。
(四)氫能產業鏈
內蒙古發展氫能產業具有獨特競爭優勢,如在制氫環節中應用化工副產品制氫不僅具有技術和成本優勢,而且可以與化工產業鏈實現耦合發展,應用風電光電等綠色能源發展電解水制氫,可以實現氫能產業與綠色能源產業共生互促。內蒙古作為礦產資源開發大區,在氫能應用環節中發展氫原料電池、氫能源汽車等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為此有必要在氫能產業尚處于路徑探索、規模擴張、市場培育、先期布點階段,加快項目引進,尤其在化工副產品制氫、綠色能源電解水制氫、氫原料電池、氫能源汽車等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力爭在全國氫能產業分工和布局中搶占先手棋。
(五)石墨新材料產業鏈
隨著石墨烯研發和應用技術的不斷進步,石墨成為晶體管、觸摸屏、超輕防彈衣、超薄超輕型飛機材料、鋰電池等高新技術領域的材料新寵。目前我國傳統石墨產品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國家對石墨項目的工藝技術標準、準入規模、能耗、水耗等都有嚴格限制,但石墨烯產業是國家大力支持且正處于擴量布點的初始階段。內蒙古石墨資源多為大鱗片石墨,發展石墨深加工產業的資源和配套條件較好。在堅持石墨資源保護性開發的同時,要積極實施高純石墨、膨化石墨、球形石墨和高純鱗片石墨等深加工項目,尤其要緊跟石墨烯技術進步及產業化趨勢,引進石墨烯生產項目,建成石墨烯應用研發和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