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園主題課程開展下的不同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寬松自主的探究環境,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鼓勵和幫助幼兒架構自主探究的經驗,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文章以中班課程活動《愛眼護眼,點亮睛彩》為例分享一些教學實踐經驗。
關鍵詞:自主探究;主題課程;教學實踐
一、 主題活動的緣起:基于幼兒探究興趣點,選擇互動性課程
(一)座位風波首發問
開學了,在調整座位時,除了考慮到幼兒的身高,還需考慮到他們的視力情況。班里高個子女孩小穎在假期剛剛配鏡,為了方便她更好地學習和用眼,我們在第一排給她留了一個位置。“老師,為什么她個子高還要坐前面呢?”之前坐在小穎旁邊晨晨不理解地問。“因為她的眼睛需要更近的距離和更好的光線才能看得更清楚”“可是她不是有戴眼鏡了嗎?”“我看見王老師也戴眼鏡”“王老師有時候也會不戴眼鏡的”“那不戴眼鏡看得清楚嗎?”“戴眼鏡的時候上面有時候會有水蒸氣,那可能也會看不清楚”……孩子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他們對戴眼鏡這件事產生了很多的想法和疑問,我們鼓勵孩子帶著自己的問題去向王老師尋求答案。
(二)視力篩查引猜想
學園每學期都會組織視力篩查活動,請來專業的眼科醫生為幼兒檢查視力情況,這次的視力篩查增加了更多的步驟、檢查過程更為詳盡:偉倫視力初篩、檢查眼位、驗光儀驗光、E字表測試等。這樣一來,不同視力情況的幼兒接受的檢查內容將會更有針對性,例如有的幼兒只需進行初篩,而有的幼兒視力初篩出異常時則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其他環節的測試檢查——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就有了對比,也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我們的檢查內容不一樣呢?什么人才需要進行更多的檢查?如果眼睛被檢查出問題了該怎么辦?過幾天班級收到了視力篩查結果通知單,通知單上要求家長帶幼兒到眼科醫院復診并及早干預治療。此時幼兒又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去醫院還要做什么樣的檢查?是不是要配眼鏡了?
在孩子們拋出的一個個問題下隱藏著的是他們的好奇心和對于未知的探究欲。在幼兒已有視力檢查的經驗基礎上,教師要敏銳發現幼兒探究欲的特點,明確活動要讓幼兒“發展什么”。同時立足于幼兒關注點“為什么要戴眼鏡”“為什么要檢查視力”等一系列問題,遵循“一日生活即課程”的理念設計開展互動式主題課程內容《愛眼護眼,點亮睛彩》,力求通過幼兒的自主探究學習與經驗架構,為進一步地深入學習做出鋪墊和引導。
二、 主題活動的開展與推進:幼兒自主探究,深挖課程價值
(一)聚焦問題,制定調查內容——“調查大行動”
活動一:家庭小調查
在我們的家庭中,有哪些人需要戴眼鏡或已經戴眼鏡的呢?他們是什么原因需要佩戴眼鏡呢?在活動起初,我們根據幼兒的問題展開了第一輪家庭調查活動,幼兒事先想好調查時要問的幾個問題,回家后在家長的幫助下將調查到的答案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下來,并帶來班級與同伴進行分享。
調查結果顯示:爸爸/媽媽/姑姑/姨姨看不清楚,其中大多數是近視眼、遠視眼、散光;姥姥/奶奶看不清楚,多數是因為老花和白內障;寶寶看不清楚,是因為眼睛沒有發育好;其中有位幼兒還提到身邊有親屬是盲人,眼睛看不清楚東西……在交流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展示了自己的調查結果,還將自己的圖示記錄做出了簡要說明:黑色的圓圈表示盲人、蝸牛殼狀的卷卷線表示老花眼、燈泡狀的圓圈表示散光等。他們還交流了調查過程中聽來的關于戴眼鏡的許多故事。
幼兒在這個小調查活動中收獲了初步的調查經驗,并能在調查活動中初步運用較完整的語言交流與提問,能嘗試將調查結果用簡易的符號記錄下來,能在生活中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中心話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和學習。
活動二:幼兒園大調查
幼兒有了第一次的調查經驗以后,他們有了新的愿望,即將此次的調查經驗延伸、擴展和運用,完成新的探究——他們提出了新的探究要求:調查幼兒園里佩戴眼鏡的人數和原因。
1. 設計調查表
第一個難題便是調查表該如何設計。為此我們開展了數學活動《好奇的鱷魚王》活動,以繪本故事為載體,引導幼兒在看、聽、說、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對比與觀察,找到調查表的特征——表格與符號,他們在設想和討論不同符號的過程中碰撞出許多新的火花。緊隨其后,班級開展了《設計調查表》活動,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調查表的設計:每組幼兒推選出一位代表來完成表格的繪制,而后每位組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選出代表不同年段、不同班級的符號并記錄在調查表上。
2. 采訪與記錄
帶著設計好的調查表,幼兒自發組成小隊,帶著圖表、話筒、紙筆和記錄卡興致昂揚地出發了,在采訪過程中,他們還發現自己的問題:一大批采訪員一起擠進班級,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提問,耽誤了很多時間,還顯得不夠禮貌。經過協商和調整,他們推舉出一位采訪員,其他人負責記錄配鏡數據和配鏡原因。隨著采訪過程不斷推進,幼兒的采訪愈加大方和順利,甚至還能在采訪前禮貌問好。在采訪過程中幼兒接觸到“屈光不正”這個詞,他們利用散步時間去向園醫了解這個詞的含義。
3. 數據的統計
采訪與調查結束后,記者小組回到班級對著統計表上的數字發愁:“這么多班級的數據,要怎么才能知道幼兒園戴眼鏡的人數一共是多少呢?”此時有幼兒將自己在生活中觀察所得的經驗帶入問題,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我爸爸是用計算器按數字來計算的”,隨著他這么一說,不少幼兒受到啟發,也跟著發表了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用電腦計算”“我哥哥計算的時候會數手指頭”“我媽媽在計算的時候嘴巴會小小聲地一直念數字”……幼兒熱烈討論著,可見他們對生活中的觀察是多么仔細啊!
這時芊芊小朋友說:“如果我們不會計算,我們就來數數好了。”她說可以找來積木代替數字,再來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塊積木,就代表人數的總量。于是幼兒分頭去找來各種替代物,有的找來積木,有的找來花片,有的找來積塑,有的找來圖形……他們一起合作,一邊看一邊認真擺著替代物,一邊嘗試手口一致地數數,數完后還不忘與老師核對是否正確,所有人歡呼雀躍,空氣中滿滿的成就感。
當代美國教育家、課程理論家泰勒說過:“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并不取決于教師做了什么,而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課程內容的挖掘與延伸源于幼兒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與自主發現,他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保持著一股學習熱情、探究內驅力和積極的狀態,讓探究更加自覺主動、獨立專注和投入,推動著課程內容的進一步延伸與豐富。
(二)主動探究,大膽交流——“追光游戲”
轟轟烈烈的調查大行動結束之后,孩子們發現自己身邊的家人、幼兒園的同學、甚至老師阿姨有這么多人佩戴眼鏡,原因也各不相同,那么“為什么看電視眼睛會壞掉”“眼睛如果看不見會是什么樣的”“盲人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孩子們提出更多新的問題焦點。我們在幼兒的問題中挖掘課程內容中新的教育價值,設計了以下幾個課程內容,意圖引導幼兒在知、情、意、行的不同維度上通過游戲、探究、體驗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活動一:多維度的盲人體驗游戲
1. 盲人抓小偷
我們在空曠的場地上開展第一個游戲“盲人抓小偷”:部分幼兒眼睛蒙上眼罩,看不清任何東西的他們要將手上的“小寶物”放到對面終點線的“寶箱”里,但是在他們一路摸索著前進的路上,有幾名“小偷”會偷走他們手中的“寶物”,這就需要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保持警惕,利用自己的感知覺來完成任務。游戲結束后,寥寥無幾的幼兒能將手中的“寶物”送到寶箱中,大部分幼兒氣惱著“寶物”被小偷偷走,可這樣的游戲他們卻很喜歡,帶著滿滿的新鮮感玩了一遍又一遍,體驗著摸黑游戲的緊張和刺激。
2. 盲人過障礙
我們選擇在綠草地上開展了第二個游戲“盲人過障礙”,場地上創設著一個布滿障礙的場景:有布網、木凳、爬墊等許多的運動器材,幼兒蒙上眼罩后要從這些障礙中通過,到達對面的終點。游戲過程中,“盲人們”都降慢速度,謹慎地前行,生怕撞到和跌倒,在碰到障礙物時又緩慢地往其他地方調轉方向。可是慢慢地不斷有人摔倒,有人摘下眼罩偷看,有人抓著同伴的手結伴而行,他們在游戲中體驗到目中的黑暗世界帶來的可怕,甚至有人在小聲哭泣和停止游戲。
3. 盲人走小路
我們在學園一處由各種建筑材料筑成的小路上開展第三個游戲“盲人走小路”,幼兒蒙上眼罩后先后通過“瀝青路”“石板路”“竹子路”“鵝卵石路”等崎嶇小道,進一步體驗盲人在黑暗中行走的不便;其后幼兒引發思考和討論:是不是能找到一種輔助工具,就如同盲人的盲杖一樣,幫助他們更好地通過小路呢?于是他們去往三個不同的體育室里尋找不同的體育器材來充當盲杖——有長棍、呼啦圈、滾筒等,并探究如何挖掘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然后拿著這些工具再走一次崎嶇小道,感受助盲工具給盲人帶來的切實便利——特別是心理上消除緊張和恐懼而又有所依賴的感覺。
三個游戲的設計抓住幼兒心理上的轉變,難度層層深入、思考環環相扣、探究逐步展開,從好奇——害怕、受挫——解決問題的心理變化,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在游戲體驗中切身感受到盲人的不便和困苦,從而激發他們發自內心地關愛弱勢群體的情感愿望,為課程內容的進一步挖掘和推進提供助力。
活動二:尋找生活中的助盲設施
通過三個體驗游戲,引發了幼兒討論:盲人看不見外界事物,那么一定會有很多的不便和困難,那么生活中有哪些東西、設施是為盲人設計或者可以為盲人提供便利的嗎?借此課程節奏在幼兒的探討中加快推進的腳步,幼兒跟隨家長走上街頭,將眼光投向生活公共設施,通過觀察、提問、猜想、自主探究、查閱資料等方式去挖掘和了解日常我們看來平淡無奇卻對盲人有著重要意義的事物。最后幼兒將自己的探究結果與同伴進行交流,在表達和傾聽的過程中互相碰撞自己的觀點。如他們找到了電梯里的凸點、紙幣上的盲文和盲文書,能夠更好地幫助盲人通過觸摸來辨別;公園、街道、公廁的專用盲道、殘障衛生間等為盲人的出行提供便利;還有街頭路口的語音提示紅綠燈、公交站的自動語言報站設施也極大地化解了盲人出行的困難……
幼兒的自主學習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知行統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指導行,以行驗證知,我們看到的是幼兒在實踐中學習和積累、思考和探究,他們的合作能力、獨立探究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在不斷得到提升,這就是主題課程帶來的良好教育教學效果。反之,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也在同樣不斷地推動課程的實施。
三、 課程階段小結
首先,課程須來源于幼兒,以幼兒的關注點和“真興趣”確立課程目標和內容,同時根據中班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來調整適合他們的課程目標;其次,在教學活動中,只有激發幼兒學習的熱忱,才能讓他們主動地學、真正地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在課程中不斷挖掘出新的課程內容,不斷追隨幼兒探索的腳步,使得活動既能幫助幼兒梳理前期經驗,又能幫助他們體驗探究的樂趣,這樣的教學才會更有針對性,同時引導幼兒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完成知識經驗的構建,促進知識系統化,最終推動幼兒的思維和課程有效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興強.提升農村幼兒園主題課程實施效果的對策探究[J].成才之路,2021(15).
[2]吳振東.幼兒園主題課程實務指導[J].幼兒教育研究,2021(3).
作者簡介:
林嘉蕙,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幼師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