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借助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運用動漫的媒介傳播形式,講述我黨歷史上所經歷的重大事件與英雄人物的光輝歲月,實現了對黨史的動漫化傳播。其動漫化傳播的創新之處在于運用了新形象、新語言和新思路,優勢是使用了新平臺、新機制和新模式,成功之處在于運用了“互聯網+新媒體+黨史”的傳播新模式。這種新模式對我們傳播紅色文化,塑造與加強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提供了一些啟示。
關鍵詞:新媒體;《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黨史;動漫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8-00-03
21世紀互聯網與社會的深度融合促進了以B站、抖音和快手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的誕生與興盛。相較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在于,其創作內容有更高的自由度與包容性,這使更多的媒介傳播形式可以應用于新媒體平臺。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采用動漫這樣一種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媒介傳播形式,將黨史以動漫的方式通過新媒體平臺傳遞給受眾,實現了黨史在媒介傳播形式與傳播平臺的雙重創新[1]。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是由國內漫畫作者逆光飛行(原名林超)創作,后由翼下之風動漫科技有限公司改編并出品的歷史科普動漫,主要講述的是中共黨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英雄人物為我國所作的突出貢獻。這部動漫在2015年3月5日正式播出第一季第一集,后以每兩周一集的方式,在B站、抖音等網絡平臺上播放[2]。
1 新形象、新語言、新思路——動漫化傳播黨史的特征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熱播體現了當代受眾對活潑、輕松、有趣的內容的視聽審美需求,即活潑的新形象、詼諧的新語言與有趣的新思路?!赌悄昴峭媚切┦聝骸放c嚴肅、莊重、壯烈的黨史題材影視劇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以動漫的方式吸引受眾[3],特征體現在三個“新”上。
1.1 新形象:精神氣質的擬物化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與以往黨史題材影視作品的顯著區別在于,它將黨史以可愛且有趣的動漫方式展現出來。整部動漫將地球說成藍星,以主角中美俄為例,將中國稱為“種花家”,諧音“中華家”,將中國(人)以頭戴綠軍帽、胸前印紅星的長耳白兔形象展示出來,兔子與“同志”諧音,并且中國人愛好和平但遭到壓迫也會反抗的特質與“兔子急了也咬人”相符;將俄羅斯(蘇聯)(人)以棕色毛熊的形象展示出來,這與俄羅斯(蘇聯)(人)身處高寒地帶及“戰斗民族”的特質相符;美國(人)則以白頭藍身的海鷹形象展示出來,這既與美國國鳥白頭海鷹相似,也與美國人崇尚自由的特質相符。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那年那兔那些事兒》角色形象的特點在于將現實中對應國家及國家人民的精神氣質擬物化,以動物代表國家,將我黨與我國歷史上的大事以動物間的故事演繹出來,這體現出當下黨史題材影視作品已不局限于多個平臺的傳播,開始嘗試對故事講述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
1.2 新語言:臺詞語言的輕松化
由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中的角色形象是活潑可愛的,與角色形象對應的臺詞語言也很輕松化,這突出體現為網絡流行語的應用以及互聯網與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語言的再生產[4]。例如,在動漫中,兔子與別人打招呼時會稱對方為“親”,這個稱呼源自淘寶賣家對買家的稱呼,后被廣泛應用于網絡社交中,普譯為“朋友”。另外,在第二季中,有一個畫面描述的是藍星開大會,選舉藍星委員會秘書長,鷹醬和兔子各自提名了一個人選,最后兩人一起投票,為了體現投票的激烈,兔子使用直尺撬動按鈕以加快投票速度,鷹醬使用書本拍打按鈕以加快投票速度,即“鷹醬無尺,兔子沒書”,諧音“鷹醬無恥,兔子沒輸”,這里運用了網絡上的“諧音?!?。不僅如此,《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為了實現臺詞語言的“由重到輕”,還發明了一些新詞,既不失含義表達,又輕松活潑。例如,在講述我國先輩發明原子彈的故事時,將“原子彈”這樣一個軍事詞語稱為“蘑菇彈”,因為原子彈爆炸會形成蘑菇云,所以這樣稱呼既易于理解,又符合《那年那兔那些事兒》輕松的語言風格與劇情氛圍。
1.3 新思路:黨史傳播思維的精致化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新形象、新語言的動漫講述黨史故事,體現了傳播黨史的新思路,即基于新媒體平臺,以互聯網與新媒體平臺受眾的需求為起點,以黨史故事為原材料,創新媒介傳播形式講述黨史。這說明黨史傳播思維更加精致,或者說我們正在實現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轉變。以前,從供給側的思維來看,為了傳播黨史,我們播出了大量的抗日劇,雖然有相當一部分成了經典,但也催生了大量的抗日神劇,不利于傳播真實的黨史。而現在,從需求側的思維來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基于當下互聯網與新媒體受眾的需求,以真實的黨史為基礎,以動漫為載體,以新形象、新語言傳播黨史,實現了黨史傳播與受眾需求的對接。
2 新平臺、新機制、新模式——動漫化傳播黨史的優勢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新形象、新語言、新思路傳播黨史,為黨史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范例,即不拘泥于傳統的傳播方式,嘗試用新興的媒介傳播形式(如動漫)傳播黨史,其具體優勢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2.1 新平臺: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
因互聯網技術發展而誕生的新媒體平臺較傳統媒體而言,傳播渠道更加廣泛,傳播內容更具包容性與靈活性,這使得其能夠適應不同受眾差異化的審美需求,也為新媒體平臺積累了大量的受眾[5]。雖然這些受眾的需求是差異化的,但他們的共性都是好奇與追求與眾不同的新內容,因此當《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在B站、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播放時,其新穎可愛的動漫形象與輕松詼諧的語言更容易貼近受眾并吸引受眾,加上黨史故事的核心劇情,一種“黨史+動漫”的新型組合便在傳播內容上成了新媒體平臺的一大亮點。這種創新滿足了受眾對新內容的需求,讓受眾在主觀上便想要靠近和了解《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進而為《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在新媒體平臺擴大受眾以及廣泛傳播黨史奠定了基礎。
2.2 新機制:新型互動機制的廣泛應用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漫化傳播黨史的優勢不僅在于其在新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還在于其有廣泛的互動性,這種互動性體現為一種二次創作與二次傳播的機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迅速發展,且都提供“傻瓜式”的視頻編輯工具,這便降低了視頻剪輯、制作和發布的門檻[6],而對視頻的剪輯可看作對視頻作品的二次創作,這種二次創作通常有兩個步驟,即剪切與拼接。剪切指將一段時間較長的視頻剪切成時間較短的視頻,其意義在于將影像內容精簡化,使其適合當下人們碎片化的視聽需求。剪切的下一個步驟是拼接,此種拼接是廣泛的,可能是一部視頻作品內部的剪切與拼接,其目的在于內容的整合,也可能是跨視頻的拼接,如將不同視頻作品的片段進行拼接,還可能是跨媒體的拼接,如將一部視頻作品片段的背景音樂換成另一個背景音樂,或在視頻片段中加一些特效(字體或閃光等特效)。這種蒙太奇式的剪輯與拼接的目的便在于精簡內容,提煉精華,增強視覺與聽覺沖擊力,突出二次創作者想表達的主題,作用在于促進視頻的二次傳播[7]?!赌悄昴峭媚切┦聝骸窡岵ズ笪艘徊糠钟屑糨嬕曨l興趣及能力的受眾對其進行二次創作,具體表現為將《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中一些經典的片段,或者所謂的“名場面”剪輯出來,進行藝術再加工,使其在視覺呈現上更具沖擊力,情緒表達上更具感染力[8]。這種基于受眾二次創作進行二次傳播的機制使受眾同時擁有傳播者的身份,進而使《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對黨史的動漫化傳播起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
2.3 新模式:“互聯網+新媒體+黨史”的傳播新模式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在B站、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熱播以及形成的新機制為我們探索出了一種黨史傳播的新模式,即“互聯網+新媒體+黨史”,這種模式可以將黨史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媒介傳播形式應用在新媒體平臺上,再由互聯網使黨史傳播得更廣更深?!赌悄昴峭媚切┦聝骸返某晒χ幈阍谟谒x擇了用動漫這樣一種受年輕人喜愛的媒介傳播形式講述黨史,而如今的B站、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主體受眾是年輕人,媒介傳播形式和受眾需求的完美對接使《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在新媒體平臺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傳播結構。《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在新媒體平臺播出后,吸引了第一批粉絲,姑且稱他們為“一級受眾”,這批“一級受眾”通過互聯網及新媒體對《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進行宣傳,吸引了更多“二級受眾”,使黨史傳播的覆蓋面越來越廣,而被吸引過來的受眾在觀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時,片中生動活潑的形象、新穎詼諧的語言會給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活潑的形象、詼諧的語言是方式,而深刻的印象則是指受眾對這部動漫講述的我黨的英雄人物與偉大故事產生的深刻印象,進而對黨史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從而提升黨史傳播的深度。
綜上可知,《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對黨史動漫化傳播的根本優勢在于,其以“互聯網+新媒體+黨史”的傳播新模式拓展了黨史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廣度的拓展體現為黨史傳播的覆蓋面更廣,深度的拓展體現為受眾對黨史理解和感悟的深化。
3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漫化傳播黨史的啟示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漫化傳播黨史的成功之處在于其運用了新的傳播模式,而這種傳播模式與以往傳統的黨史傳播活動(黨史講座、參觀黨史紀念館等)的相比更具生動性,能給受眾帶來更強的視聽體驗,并且比傳統的黨史傳播活動有更強的互動性與參與性,有助于讓受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換句話說就是實現了從“將人推向黨史”到“將黨史推向人”的轉變[9]。這種模式不僅有助于黨史傳播,對主流價值觀的塑造與加強工作也有啟示作用。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信息時代,互聯網已經與社會深度融合,成了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導致年輕人的現實生活與網絡生活復雜化,導致年輕人價值觀的個性化程度提升,對主流價值觀的塑造與加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10]。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互聯網+新媒體+黨史”的新傳播模式對傳播紅色文化、塑造主流價值觀具有借鑒作用,可以嘗試形成“互聯網+新媒體+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模式,以紅色故事為基礎,尋找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并適合傳播主流價值觀的媒介形式,模仿《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進行宣傳,將紅色文化與主流價值觀的內容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主動推向他們,進而拓寬紅色文化與主流價值觀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幫助年輕人塑造主流價值觀。
4 結語
網絡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在新媒體視域下為黨史傳播探索出了動漫化傳播的新模式,而這一模式也可應用于主流價值觀的塑造工作,為日后的新媒體宣傳與正向引導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即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從受眾的角度探索傳播黨史、傳播紅色文化、塑造主流價值觀的創新方案。最后,《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熱播提示我們,主流文化宣傳工作與新興媒介傳播形式并不矛盾,關鍵在于轉換思維,拓展思路,讓新興媒介傳播形式為我所用,實現主流文化宣傳工作的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鮑文虎.愛國主義精神的年輕化傳播的新樣態:以《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為例[J].傳媒論壇,2021(4):117-118.
[2] 薛軼丹.新時代背景下主旋律動漫的新傳播形式:以《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為例[J].新聞戰線,2018(18):122-123.
[3] 馮菊香,馮廣圣.電視傳播生態與生態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0(21):16-17.
[4] 趙呈晨.傳播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語言流動與再生產研究[J].東南傳播,2020(1):16-19.
[5] 林若野.媒介公棲與科技融合:融媒體時代縣級媒體的機遇與轉型[J].當代傳播,2019(4):39-41.
[6] 孟博文,殷文.老年傳播視角下新媒介適老性研究:以智能手機與微信、抖音等APP為例[J].傳媒觀察,2021(8):74-79.
[7] 馮廣圣,孔冬冬.電視新聞編輯中蒙太奇理念應用新探[J].現代視聽,2013(5):65-68.
[8] 段德寧. 3D立體街畫的呈像原理及其視覺文化邏輯[J].齊魯藝苑,2015(6):62-67.
[9] 宋志全,劉欣.“互聯網+黨建”模式的當下與未來[J].審計月刊,2021(6):21-23.
[10] 柳春華.“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教育管理的挑戰及改進路徑:評《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教育管理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1(9):1046.
作者簡介:丁晨洋(2002—),男,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播。
指導老師:劉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