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輝
摘要:在“內卷化效應”越來越普遍的今天,緩慢、專注是唯一途徑,“潤澤的教育”將隨之而來。我們依托引領,且行且思。面對幼兒園“主動”發展,我們展開了行政、中層、教師三個層面的深度對話。基于“悅動”理念,如何優化方案,形成生態的園本課程體系?審議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能否激活兒童生長力?思考如何轉變課程觀、兒童觀、游戲觀,助推課程有效落地?基于“主動”問題,針對幼兒園尚未完善的課程框架,逐層審議;基于“發展”問題,審議結果:幼兒園在主動發展項目“悅動云娃”做實做寬的基礎上做強做大。我們成立審議組,擦亮“悅動”底色,將課程方案逐級細化,展示核心內容,分解成可理解、可操作的“動、澤、樂、彈、探、享、創、施、納、行”10“悅”課程結構模型,構建園所主動發展的園本課程行動樣態。
關鍵詞:幼兒園發展;課程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9-0087-02
Construction of "Yuedong" curriculum model for kindergarten's active development
XIE Hui? (Baiyun kindergarten,Zhonglou District,Changzhou,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volution effect"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today,slow and focus is the only way,"moist education" will follow.We rely on guidance,practice and think.Facing the "activ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s,we have launched an in-depth dialogue at the three levels of administration,middle-level and teachers.Based on the concept of "Yuedong",how to optimize the scheme and form an ecological kindergarten based curriculum system? Can the review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contents,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ctivate children's growth? Think about how to change the curriculum view,children's view and game view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initiative" problem,considering the imperfect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the kindergarten layer by layer;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issue,the review results: the kindergarten is stronger and bigger on the basis of the active development project "Yuedong yunwa".We set up a review group to polish the background of "joy",refine the curriculum scheme level by level,display the core content,decompose it into 10 "joy" curriculum structure models that are understandable and operable,such as "action,Ze,music,play,exploration,enjoyment,creation,implementation,acceptance and action",and build the action mode of Kindergarten Based Curriculum actively developed by the kindergarten.
【Keywords】Kindergarten development;Curriculum model;Structure
1. 悅“動”課程內容模型
課程的核心是從幼兒的發展特點出發,引導幼兒在生活、游戲等多樣化的活動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充實經驗。重點落在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是粗淺的和啟蒙性的,是以經驗的邏輯設計的。課程的過程性活動呈現多樣化,充分運用眼耳鼻舌身體感知和探索周圍環境、事物,讓幼兒獲得主動學習的方式。
在“悅動”理念和課程目標的引領下,我園課程內容設置分為四部分:綜合主題活動、領航思維活動、戶外智能活動、實踐創新活動,這些活動橫向拓寬、縱深挖掘,活動背景“情境化、游戲化”;活動內容“生活化、經驗化”;活動方式“體驗性、探究性”,著力幼兒核心素養提升。
2. 悅“澤”教師教學模型
幼兒園課程的推進主要在教師,教師的教育過程和教學方法至關重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尋求適宜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教學方式,體現兒童“自由、自主”的學習理念,引發兒童“探索和創新”是幼兒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不懈追求。
教師對照《指南》,根據幼兒園資源的實際情況,通過觀察和分析幼兒的行為表現來確定適宜的課程內容。 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學策略三個維度地融合,堅持以兒童發展為中心,在整合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創設自由、自主、愉悅的氛圍,引導、觀察、支持兒童可能發生的游戲活動。
“悅動”理念下的教師應堅守以兒童為中心或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和“兒童權力優先”的原則,為兒童的成長創設優質的教育環境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
3. 悅“樂”幼兒學習模型
3-6歲的幼兒處于感知運動和形象思維發展階段,通過多種感官參與多樣化的活動來獲得多方面的經驗。活教育思想對我國學前教育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倡導一切以兒童為中心的“做中學”理念。幼兒的學習就是通過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有益的經驗。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深入推進,對于兒童的學習而言,核心經驗就是兒童在發展中可以獲得的最基礎、最關鍵的概念和能力。我們的課程應激發兒童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獲得有益經驗的多樣化的活動。
“悅動云娃”課程由興趣撬動探究內驅力,支持創想,充分探究材料特性,在知識、能力、情感得到發展和滿足的同時,形成對事物獨特見解。通過同伴分享、經驗提升,創享樂趣,引發深度學習的愿望,產生新問題,形成良性、螺旋向上的發展態勢。
4. 悅“彈”一日作息模型
通過課程實踐,我們觸感幼兒的學習是在深度上不斷延伸、不斷面臨挑戰、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實現經驗的縱向延伸,教師可根據活動自然生發的邏輯,調整彈性靈活的作息時間,引發幼兒開展多領域經驗的綜合學習,打破學科和領域的界限,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綜合的經驗。
彈性靈活的作息時間才能保障幼兒自主學習。大板塊時間設置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讓所有幼兒,包括有個別化需要的幼兒,覺得自由和愉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動。同時根據季節天氣等自然因素的變化,調整作息規劃,營造秩序感。
5. 悅“探”材料投放模型
材料投放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條件,直接影響到幼兒動手基本能力和相關感知經驗及運動經驗的獲得。材料的數量和質量應足以支撐幼兒全面發展的學習,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從而引發幼兒的操作興趣。
室內:按區域屬性整體設計,遵循由少到多原則,注重平行材料數量與幼兒人數關系。期初,提供幼兒比較熟悉的材料,幫助幼兒快速選擇、進入游戲。一段時間后,與幼兒商量需要保留哪些材料,添置哪些新材料,確定材料擺放的位置,以圖文方式共同制作材料的展示標示。
走廊:關注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方式,有意識地投放半成品、低結構材料,觀察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探究、創意程度。適時投入一些新材料、輔助材料,把握時機與投放形式以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推動幼兒深度學習,拓展見識度。
戶外:關注低結構材料本身的價值,收集適合幼兒戶外游戲的輪胎、大小竹梯、圓木柱、方木板、竹筒、木塊、瓶罐類、布類等物品。設置“材料超市”,上千種自制體育材料可移動、可變化,供自主取放、探究創造。
6. 悅“享”資源配置模型
教師要用課程的眼光和發展視野去充分挖掘和利用園內外的自然和社會資源,讓大自然和大社會成為活教材。
校內:幼兒園教室,走廊、過道、拐角等公共活動區域,戶外器械、自然環境、圍墻、柵欄等都可以課程視角加以開發利用。另外,教師幼兒的不同經歷、生活經驗、學習方式也都是非常直接而寶貴的課程資源。
校外:我們預開發1-2公里活動資源地圖,包括常州大學、歐尚超市、龍湖天街、白云社區、五星公園以及授牌的佳農課程基地等,按照其可開發的價值進行梳理,分為人文類、景觀類、商業類。
家長:調動家長參與課程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在活動中感受挖掘課程資源的意義。
網絡:進一步開發幼兒園網站、白云幼兒園微信公眾號、教師教研平臺、教師微信群、家長QQ群等網絡平臺,增強其對話、互動、互惠功能,并規范其規章制定,對章執行,形成資源共享機制。
7. 悅“創”環境設計模型
幼兒是通過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來學習和發展,室內外空間的布局和調整,活動區域的安排和轉換,活動材料的數量和層次,甚至還涉及園外環境和資源的利用。 我們基于環境創設調查,90%的被訪者認為環境創設非常重要,78%的教師會基于課程開展需要和幼兒發展需要進行環境創設,83%的教師表示班級環境應由師幼共同創設。基于調查,我們了解了師幼參與環創的問題、顧慮,通過專家引領、參觀學習、實操教研等方式,遵循安全性、教育性、適應性、自主性、豐富性、效用性六大原則,以打造“樣板房”為力點,優化園所環境。
班級:以舒適為起點,營造豐富、立體的創玩空間。先記錄下電路、窗戶、門、水槽和儲藏空間的位置,再盤點有哪些可以移動的家具,如柜子、桌子、畫架、屏風,用來分隔空間。以為幼兒創設舒適的生活環境為起點,行走路線安排、需要保護的區域、對地面光線有要求的區域、需要特定資源的區域,都進行合理布置,創造互通的立體空間。
公共:以自主為力點,建構智慧、聯動的創意區域。全面梳理、盤點走廊、樓梯、拐角等一切可利用空間,以及該空間的位置、特點,以幼兒生活中熟悉的“創意街”、“體驗館”、“眾創空間”為模板,在每一層樓面構建5大符合幼兒發展需求、便于幼兒創新活動的游戲式聯動場館。
戶外:以安全為基點,打造悅動、環游的創新平臺。將現有的小樹林、操場、 過道等資源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優化為“索道穿越”、“時光隧道”、“挑戰極限”、“勇攀高峰”、“創意沙水”、“漫游太空”六大活動區,讓戶外立體多元的環境富于變化、利于互動、便于交往,實現鉆、爬、躲避、挑戰,讓材料、環境、區域與游戲融合,形成可環游的戶外場地。
8. 悅“施”運轉管理模型
課程方案的優化過程形成督促和整理幼兒園課程建設情況的制度,組織專業力量,把聚焦區域問題作為一項重要的行政工作任務,切實把握主要問題,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根源,并通過課程方案實施——保教質量管理——園本教研跟進——課題研究助推——課程評價保底等多樣化的舉措解決問題,引領實踐。
9. 悅“納”質量評估模型
評價以《指南》的要求為指導,通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聚焦幼兒園面臨的共同問題,改善活動的環境和材料,改進對幼兒的指導方法和策略,確保課程的完整和平衡。評價包含幼兒發展、教師發展、課程發展三個部分。
一是幼兒:對幼兒日常生活、作品等,進行觀察記錄,參照《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等官方權威常模,運用學習故事、案例解讀等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二是教師:建立教師實踐中反思,逐漸形成 “自我認識、自我檢測、自我發展”的機制。三是課程:主要針對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課程資源的挖掘度,課程內容的適切度,課程組織的適宜性,課程評價的發展性方面進行考評。
10. 悅“行”制度保障模型
我們形成了一個以園長為“頭雁”的管理網絡,在彼此聯系中實現真正的互動,確保每一位老師都是課程的探索者、實踐者,營造全員參加課程實踐、研究、反思的濃厚氛圍。
制定相應的課程管理制度,包括園本教研制度,課程成果開發獎勵機制、教師工作考核制度、課程評價制度等。設立課程實施專項經費,用于支持和推進課程實施,獎勵在課程建設中表現突出的各類人員。
參考文獻
[1]李季湄 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美】德布.柯蒂斯 瑪吉.卡爾著.關注兒童的生活:以兒童為中心的反思性課程設計[M].教學科學出版社,2015(4)
[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主編.幼兒園課程圖景.課程實施方案編制指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