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路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1-5042-7280
摘? 要:隨著教育課程的深入改革,個性化、綜合化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小學生正處在學習一切知識的基礎階段,利用新型教學方式有助于改善其學習能力,給其未來發展帶去積極影響。該文詳細介紹了農村小班化的主要特征與語文學科開設分層教學的必要性,提出設立教學目標、改善教學方式、布置分層作業、開展分層教學評價及加強師生間互動交流五項開設分層教學的有效策略,從而優化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農村小班化? ?語文學科? ?分層教學?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9(a)-0116-03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Strategy of Chinese Subj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ll Class in Rural Areas
ZHOU Dalu
(Yongfeng Primary School, Yongfeng Town,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Gansu Province, 73301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reform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perso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have become the key cont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basic stage of learning all knowledge. The use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ability and bring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lasse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up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 Chinese subjects, and puts forward fiv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setting up hierarchical teaching, such as setting up teaching objective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rranging hierarchical homework, carrying out hierarch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as to optimize the Chinese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Rural small class; Chinese subject; Hierarch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我國鄉村在學生數量減少、教師人數增加的情況下采用了小班化教學,有效整合了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教育效果。小學語文教學高度融合了分層教學與小班化特征,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放置在教育教學首位,切實改進小學生的語文水平,滿足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1? 農村小班化的主要特征
針對小班化教學而言,其對于班級人數有著明確的規定,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小班學生的數額也會有所區別。通常來講,小班人數會在20人左右,各學校或各區域也可依照自身發展狀況來確認內部小班的人數。
在開展小班化教學的過程中,由于班級內部的學生數量較少,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都會出現較大變化,相較于大班教學,其評價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各鄉村在小班教學模式的帶動下教師需適時創新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師生要找到更加合適的方式來交流與溝通,加強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在正式的小班教學期間,教師應主動研究教學內容,將分層教學法與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相融合,通過小班來完成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主動推行個性化、綜合化教育,從而完成新課程標準中的小學生教育目標,促進其健康成長。
2? 農村語文學科開展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為關注到每名學生,實現其全面發展與教育公平,當前各農村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前提下,實行因材施教,對學習能力較普通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教師在將學生分類的同時,也要將教學目標、教學手段、課后作業分層,繼而促進其對語文基礎知識的了解。相較于城市教學,農村教育教學的水平相對落后,使用分層教學法可有效彌補學生間的差距,切實改善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
2.1 激發學生興趣
在傳統農村語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需借助單一的方式記住相應知識,繼而運用到相應的考試中,教師在追求教學質量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語文學習的興趣,極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語言類學科,若語文的作用僅為背誦不僅難以讓學生產生興趣,還會降低該科目的價值。在開展分層教學模式期間,教師會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采用對應的教學方式,時刻關注其對語文科目的看法,讓小學生依照自身實際情況,主動進行語文科目的學習,從而激發出課堂參與的興趣,改善學習效果。
2.2 加強教育公平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間的經濟水平也出現了些許差異,其教育條件也存有較大不同,各區域的教育發展并不平衡,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教育不公現象。對于農村學習的小學生來說,無論是學習環境還是學習條件都較為艱苦,語文教學模式存有不同程度的問題,繼而影響教學質量。在分層教學模式的帶動下,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將更具針對性,同時新型教學方式的引入意味著教學模式的改進,在實際教學中還會將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與分層教學相結合,城市與鄉村的學生會享受到相同的教育資源,有助于縮減城鄉間的教育差距,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1]。
2.3 促進個性化發展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采用分層教學法的過程中會給予學生個性化指點,具體來說,每個小學生都會受到自身家庭的影響,其智力水平、個性、表達能力、學習態度等也會存有較大不同,若運用相同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其個性化需求。在使用分層教學法前,教師會詳細研究教材內容與小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個性等,將學生與各類知識點分成對應性層次,會讓其更加高效地理解教材內容,在掌握其內部知識的同時還能舉一反三,依照其具體特征開展的教學內容可切實發揮出小學生的優勢,繼而從根本上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3? 語文學科在農村小班化背景下的有效分層教學策略
世界上并沒有相同的兩個人,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教育家都倡導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中分層教學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在農村小班化的大背景下,分層教學的實施效果會更佳,在開展正式的分層教學時,教師需為班級內的每名學生制定出符合其能力范疇的學習目標,借助對應的教學方式來布置相應的作業,讓每名學生都會獲得教師的關注,在提升其學習信心的同時引導其獲得更好的成長。
3.1 設置適宜的教學目標
在設置教學目標期間,教師應依照小班化的特征,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具體來說,傳統教學目標帶有極強的統一性,而新型教學目標則要像階梯一樣,被分成多個難度,如降低要求、普通要求、提高要求等,其教學過程也要遵照不同維度來構劃、設計,從而提升小學生的總體水平[2]。
例如:某小學語文教師在傳授《地震中的父與子》前,該教師已設定合適的分目標與總目標,分目標為讀懂故事情節、概括故事情節、描述故事情節;而總目標為借助教材內容的閱讀來掌握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由于每名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其可依照自身能力來選擇學習目標,通過教學目標的分層讓每名學生都能找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其學習積極性也會被調動出來。
3.2 改進教學方式
隨著教育課程的革新與進步,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應出現較大改變,傳統大班制的教學雖然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但因忽視了學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學習水平、認知范圍,導致其整體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學方式上,教師也需實施分層,由于小班教學模式下的人數較少,其實施的效果較為理想。
例如:相較于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會出現更多的古詩詞、文言文,提升了理解難度,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可采用分層策略,在教授文言文或古詩期間,教授每項古語的翻譯內容與翻譯方式,依照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將其分成普通、中等與特優3個層級。針對普通學生,其應按時記錄教師教授的各項翻譯內容,借助自身對文章的理解,來背誦相關文章;中等生的難度則有所增加,其要在理解該翻譯的基礎上,掌握多個古語詞匯的翻譯方式,除了能背誦教材內容外,還需利用學到的翻譯方式來翻譯其他文章;而特優生則不僅要熟練背誦該文言文或古詩,還需將各類詞匯的翻譯技巧融會貫通,對教材內容有更為深層次的理解。此外,不同層次的學生還要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如特優生幫助普通學生,使其逐漸理解教材內容,提升其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會得到極大改善。
3.3 合理布置課后作業
由于小學生的學習基礎、個性能力等各不相同,在進行語文學科的教授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其個體特征,即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分層后,還需開展課后作業的分層,借助分層提升每名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布置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設置必做題與選做題,必做題則是教材中的基礎性知識,每名學生都需掌握;而選做題可依據學生的對應性能力,此類作業布置的目的是讓每名學生都能在作業中獲得提升,給小學生打造一種更為民主、輕松、舒適的學習氛圍[3]。
例如:某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詠柳》古詩詞后,在布置課堂作業時,設置了些許的選做題目,即通過查詢資料,找出更多該作者創作的詩歌,并選取1~2句進行背誦,學有余力的學生會提升其探究興趣,其對古詩詞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3.4 科學實行教學評價
傳統教學評價方式多為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教師較難照顧到每名學生的意見,在實行小班化教學后,在人數驟減的情況下,可有效提升教學評價的有效性[4]。
具體來說,在開展小班化的教學評價時,基于人數上的優勢,教師可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評價內,也就是說,其能了解到任意一名學生的看法、思想,學生在進行評價時可詳細表達當前語文教學與自身學習方式的優勢、不足,通過學生間的共同討論來改善教學效果。借助小班化的教學評價也能讓教師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進教學方式,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在開展教學評價期間教師仍可采用分層法,讓不同的學生提出對應性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到教學效果,使農村教師更為客觀地對待語文教學,在改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5]。
3.5 加強師生的互動性
小班化的語文教學應適時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教師需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積極性,繼而引導學生間開展互動合作學習。通常來講,依照分層教學法,教師會將學生分成3個不同的層次,如特優生、中等生與普通生,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會將其混入相同的小組,即1個小組內包含2~3類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無論從學習能力還是語文思想上各類學生都會取得較大進步,在教師的引導與鼓勵下提升其語文水平[6]。
此外,分層教學的優勢在于流動性、變化性,教師可定期布置考察任務,若普通生的進步較快,且學習能力達到中等生水準可自動完成升級,反之亦然,每名學生的層級都處在不斷變化中,因而普通生與中等生會努力學習基礎性知識,并借助課余時間來提升自己;而優等生也會更為饑渴地吸收語文知識,以保住自身優等生的位置,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學生間、師生間也更加了解,借用教學模式的改善來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加強小學生的綜合化、個性化發展,語文教師采用了小班分層教學法,通過各類形式的分層讓其在語文課堂中找到對應的興趣,在改善其學習能力的基礎上,也給其帶更大的拓展空間,從而在滿足學生多項需求的前提下促進語言教育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玉梅.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究與思考[J].傳播力研究,2020,4(12):159-160.
[2] 吳佳莉.英國中小學分層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3] 俞長水.鄉村學校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2):241.
[4] 戚廣靖.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行差異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7):210-211.
[5] 韓燕.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觀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實踐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8.
[6] 尤文婷.論班內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