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有放緩趨勢。尤其是2020年以來全球迸發的新冠疫情使經濟形勢更加雪上加霜。隨之產生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以成為一種客觀事實。在這一就業困難群體中,高職院校中農村籍畢業生的就業困難情況尤為突出。本文旨在通過對高職院校農村籍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研究,找出各種表像,分析出現的原因,進而提出解決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籍學生 ?就業心理 ?高職院校
如今高等教育中,高職教育已經占據半壁江山。而高職學生中,有近60%是來自農村的農村籍學生。這些學生的就業狀態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高職院校農村籍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常見表現
1.因對未來工作崗位的茫然而產生的焦慮
眾所周知焦慮是一種情緒的反應。當我們因準備不足或存在無法克服的困難時經常會出現一種不安,這其實就是焦慮。高職院校農村籍學生因自身綜合素質以及家庭背景的原因,不能清晰的預測自己的工作地點,工作環境和工作崗位。這些未知都會給他們的就業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希望找到好的工作崗位,但又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進而更加焦慮。
2.因與城市籍學生比較而產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在與他人比較時,過低的評估自己能力的心理狀態。高職院校農村籍學生在大學三年的生活中,看到的是城市籍學生時尚的穿著、聽到的是城市籍學生博學廣文的談吐。。。等等種種此類農村籍學生的自卑便油然而生。這種心理反映到求職就業上來,就表現為不敢推銷自己,不敢與城市籍學生同一平臺競爭,放棄很多更好的機會。
3.因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困難而悲觀放棄
雖然素質教育我們已經提了很多年。但是在農村地區,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這一方面,并沒有投入太多。甚至在一些家長的認知中,認為心理問題只是一種“作”。這與城市全面良好的素質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區別反映在求職就業上。表現為在經歷過一次或者兩次求職失敗后,部分農村籍學生認為憑自己的能力根本就無法找到工作,產生悲觀心理,進而消極的對待求職就業。
4.因價值觀的偏失而產生對現實不滿心理
由于機制的不健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破壞公平的就業渠道或方式。如我國千百年來已經形成的家族血脈關系,走后門拼關系現象。一般情況下在自媒體的報道中,農村籍學生經常扮演受害者形象。部分農村籍學生自己就業不暢或無法就業是認為是社會的這種不公平所導致的。進而導致部分農村籍學生對現在的就業市場感到失望,甚至對整個社會充滿不滿和怨恨望,由此引發了不滿心理和怨恨心理。
二、高職院校農村籍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1.社會原因
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突出,就業生態有待改善 。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經濟增速的放緩,就業崗位出現了必然性的減少。因此造成每年涌向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遠多于社會的需求。 對于高職農村級畢業生來說,這種就業生態更加艱難。就業信息的不對稱,招聘過程中的各種不良風氣。都會大大加大農村級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學校原因
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在調研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反映,學校設置的專業課程與崗位契合度不高。學校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習實踐機會。教師沒有給學生以足夠的就業理論以及就業實踐的指導,針對特殊人群,比如農村籍學生的就業指導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3.家庭原因
高職院校農村籍學生家庭對于就業的支持能力普遍偏低。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籍學生家庭,家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對學生的就業給予相應的指導。二由于農村籍學生家庭經濟收入普遍不高家長都忙于工作而疏于學生心里的撫慰交流。三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高。最少要留在城市而非回到農村就業,這也會給農村籍畢業生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4.學生自身原因
高職院校農村籍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欠缺。
一在三年的大學生活中,有部分農村籍學生并沒有加強學習,反而放松了自己的學習要求,并沒有掌握很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二,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農村籍學生并不關注國家關于就業的相關政策。事實上,國家為了幫助“農村振興”戰略實施,為農村籍學生的就業提供了很多的就業優惠政策。50%以上的農村籍學生并不了解這些政策。三就是部分農村籍學生就業觀念陳舊。仍然將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優質工作崗位作為主要的就業意向,并不愿意到私營企業工作或自主創業。但這些優質崗位農村籍學生有不具備競爭力。
三、解決農村籍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社會層面:解決就業市場供需矛盾,改善就業生態。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同時,保障經濟同步穩定增長。根據相關經濟理論支持,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穩步增長時,同時也就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輿論引導就業新風尚,形成自主創業,回鄉創業,服務三農經濟的就業潮流。用人單位也要建立正確的人才觀。使真正有能力綜合素質高的學生,能夠進入需要的崗位,盡量減少走后門,拉關系的招聘方式。
2.高職院校層面: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
高職院校層面,應該從根本上來解決教學質量不高的現象。首先要合理設置專業,使學生所學專業于社會就業相匹配。建立專業調整制度,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同時專業課程設置也應體現專業崗位技能所需,突出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特性。建立專職的就業指導機構,配備專業的就業指導人員,就業指導課程應貫穿于三年的高職教育始終。
3.家庭層面:提高高職院校農村籍學生家庭對于就業的支持能力。
每個家長都應該尊重子女們的就業選擇。在當今社會,民營經濟私營經濟都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從業人員也都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同時加強與子女們的交流,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家人的關心和關懷,是最能撫慰一個人的心靈的。最后農村籍學生家長也應該盡自己能力的及時的了解社會就業新動向,能夠在就業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指導。
4.學生層面:努力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練就過硬心理素質
農村籍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本質上需要學生努力提高自我,練就過硬本領,適應社會需要,強大自我心理。不要進行攀比,適當調低自己的就業預期,可以選擇民營經濟或私營經濟或基層就業或返鄉創業,這些都是一些不錯的就業途徑。在這些途徑中,競爭相對較小,而且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可以享受更多國家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張穩召“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南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 2020(23):47-49.
[2]龔雅潔,肖桂芹,靳繼剛. “雙創”背景下河北省高職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措施研究[J]. 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18,41(06):125-127.
[3]董曉芳,周曉楠,武明明. 京津冀協同發展下促進河北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新思路[J].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1):103-105.
作者簡介:解亞深(1982.02),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是經濟學
課題來源: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1年研究課題《高職院校農村籍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JRS-202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