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思政教材一般按知識主題區分單元結構,因此,構建“主題式教學”課堂,往往能夠幫助學生更系統地學習單元知識并更深刻把握。文章立足于此,圍繞“如何運用主題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如何落實主題教學活動”提出了教師積極學習、合理確定主題、明確課程目標、創建情境、重視問答、正視評價、科學拓展等策略,以期為師生的共同成長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主題式教學;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4-00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4.030
所謂“主題式教學”,實際上就是在不脫離課程大綱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將教材知識進行拆分,提煉其核心價值觀以及情感內涵,最終根據其所屬情感范疇確定新的教學主題、按主題確定更加合適的教學方案并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不僅有更多圍繞主題自主探究知識的機會,甚至還可以參與到主題梳理過程當中,他們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學習積極性更強、學習質量也得到了提升。因此,跟隨新課改的腳步,面向政治課越來越重要的學科地位和社會對于具有高政治素養的人才提出的愈發迫切的需要,我們有必要繼續探尋“高中思政課程”與“主題式教學”的融合之道,這也是本文的研究出發點。
一、教師轉變意識,提高教學能力
教師的主題教學意識和政治素養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對待思想政治課程以及“主題式”教學的態度,甚至限制著學生在“主題式”課堂上對政治知識的學習和吸收。簡單來說,若教師原本就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創新教學意識,樂于運用“主題教學”手段優化課堂結構、引導學生學習,并不斷探索“主題式教學”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融合方法,他們就能不斷發現“主題式教學”的優勢和“思政課程”的重要意義,最終在“發現—吸收—調整”的不斷循環下將自身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到新的層次之上,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主題式”學習指導。毫無疑問,這對于高中生提高知識水平、深化政治素養有著極高的促進意義。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主題式”教學的探究道路上,教師最先應完成的一項工作,就是積極學習與之相關的各項知識,轉變過往不重視“主題教學”的意識,在根本上提高自身教學能力與教育水平[1]。
二、整合教材,合理確定主題
教材,不僅是高中生學習知識的依托,更是教師的教學依據,只有圍繞教材出發的主題教學活動,才會是真正有效的。對于教師來說,通過分析并重新梳理教材知識,能夠更好地確定主題,進而圍繞該主題設計出既與學生學習需要相符合、又與教材知識緊密不可分割的教學活動,更能“有的放矢”地帶領學生探究新知。而對于學生而言,以教材為支持,他們能夠對“自己需要學什么”形成一定把握,進而迅速明確“主題內容與核心知識”之間的關系,更“游刃有余”地參與學習。這樣一來,在教師的帶領下,不斷圍繞主題對知識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究,學生自然能夠以更輕松的狀態學習、把握到更有價值的知識,進而提升政治素養、提高思想深度。這也就意味著,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探究“主題式”教學的應用路徑,教師還要給予教材足夠的重視,將教材內容進行拆分和重新梳理,將所屬“同一個主題”的知識整合在一起,進而在明確主題的基礎上構建起更加清晰的教學脈絡,從而能夠更加輕松地講授知識。
三、適當拓展延伸,深化主題教學
需要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越來越強調多元教學和對人才的全面培養,拓展教學和延伸教育空間對提高“教”的質量和“學”的效果有著不可小覷的促進意義,在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主題式”教學活動中的運用也是值得探究的[2]。換句話說,政治教材由于篇幅限制,能夠為師生呈現的主題學習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在無形中阻礙了主題教學的積極作用發揮,使學生的政治素養發展形成了一定局限。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考慮到學生在高中階段需要學習的知識比較繁雜,為降低他們的學習壓力、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消耗,教師經常會忽略對教學內容的拓展,只是向學生講授教材主題知識。這看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但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因此,設計“主題式”教學活動,教師有必要將課外其他與主題知識相關的內容融合進來,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通過拓展主題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學習到除教材知識以外更多的思想政治知識,這無疑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大有幫助。與此同時,各種現代化教育工具不斷沖擊著基礎教育環境,線上教學作為傳統課堂授課的延伸,能夠讓學生隨時學習知識,成為更受歡迎的新教學模式。也就是說,教師還可以將信息工具利用起來,延伸教學空間,設計線上主題課程,要求學生運用信息工具展開自主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即使在課堂學習結束后也能持續學習新知并完善自我,他們的政治學習效果無疑會大大增強。
四、尋找起點,明確課程目標
無論是學習還是教學,都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只有高質量完成了“開始”工作,才能為后續的“教”和“學”奠定堅實基礎。除此之外,目標也是高質量教學與學習不可缺少的。通過一個明確的課程目標,師生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從何處開始學習”以及“學到何種程度”,即“起點”與“階段性終點”,進而迅速進入“教”和“學”的狀態,在科學、高質量開始的支持下實現深度、高效率學習。這也就代表著,在確立好主題之后,教師緊接著就要圍繞已確立的主題尋找“主題教學起點”,同時伴隨著起點明確該階段的課程教學目標[3]。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忽略對學生差異和興趣指向的分析。只有圍繞學生差異設計的“均衡性”目標才能真正促進教學工作的落實和開展,才能真正賦予學生探索其背后人文思想、政治知識的動力。
五、構建“主題式課堂”,激發學生興趣
高中生之所以會在思想政治課上表現出不積極、不主動等消極學習態度,一方面,與他們在過往的學習活動中未積累足夠良好的學習經驗、喪失了“學”的信心有關,另一方面,與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有關。思想政治學科本身就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高中生即將要融于社會當中,因此教育部門在修訂教材時,有意添加了大量生活元素以培養他們的探究興趣、支持學生更貼近生活的高效學習。但是,一些教師在講授知識、構建“主題式”課堂時,經常會忽略對該部分生活情境的再現,只是引導學生單一地挖掘教材文字背后的政治信息。久而久之,長時間面對略顯枯燥的文字,學生難免會產生一絲乏味之感,進而降低“學”的興趣、不再主動參與學習。因此,以“讓主題教學更好地實現”為出發點,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在課堂上將多媒體工具利用起來,構建既能還原教材文字所構建的場景、又緊密貼合現實生活的情境,讓主題式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圍繞主題提問,增強師生互動
無論是在任何一項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與“學”都不是教師或學生獨立參與的活動,而是需要在“互動”中完成的。而提問一直都是師生互動的首選,也是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有效手段。由教師圍繞主題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邀請學生在思考后回答,可以更好地控制“教”和“學”的節奏,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和腳步不斷走向更深層次的“學”和“思考”當中,進而使其在思考的支持下逐漸獲取更多知識、實現更多提高[4]。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從“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的角度出發,還是站在“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學習”的立場上,教師在探究“主題式教學”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結合時,都要重視對提問環節的設計,從“起點”開始,不斷圍繞主題知識提出高質量的、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增強師生乃至學生之間的互動。除此之外,鼓勵學生圍繞“主題”提問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模式下,學生能夠更輕松地將疑惑提出來,教師也可以及時根據其疑惑所在提供解決辦法。如此,師生之間關于“答疑解惑”的配合更加默契,學生的學習阻礙不斷得到突破,他們自然會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乃至課后的其他實踐活動中來,整體“教”與“學”的質量提高也就指日可待。
七、及時總結主題學習,完善知識體系
完整的“教”與“學”離不開及時總結,要保障“主題式教學”的教學效果,降低學生在課堂學習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遺忘知識的可能性,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正視總結的積極意義,積極在課堂“教”與“學”基本結束后組織總結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幫助他們搭建更加完善的主題學習知識結構并完善體系內容。而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總結,學生還可以更加清晰地發現自身在“學”的方面存在的知識薄弱問題,進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尋找“造成問題出現的原因”、即“不合適的學習方法”,并展開調整。如此一來,通過調整發現更有效的學習方式,不斷通過科學的方法圍繞主題探究出有價值的思想政治知識,并在總結環節將其填充到原有的知識體系結構當中,學生的知識體系越來越完善,他們的政治素養自然會越來越好。
八、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基礎教育體系結構的不斷改革,政治學科的價值也越來越突出,想要讓高中生在日后成為真正的高素質人才,教師就必須給予高中思想政治課足夠的重視,采取各種可能促進效率與質量提高的手段優化教學結構。而構建主題式教學新模式,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熱情更加高漲,對提高效率與質量大有裨益。教師應積極學習與“主題式教學”相關的專業知識,遵循學生素質素養發展和學科教育的一般規律,全力設計更加適合學生和新的教育需要的“主題式”教學活動,同時借助多種輔助手段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和學習氛圍,以便促進學生的更均衡、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蒲月紅.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19(13):135.
[2]王靜慧.基于理性精神立意的高中政治主題式教學探索——以《市場配置資源》一課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2):63.
[3]張澤靜,衣慶泳.對話: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路徑選擇分析[J].才智,2017(13):156.
[4]王萬佩.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策略探析[J].亞太教育,2019(9):114.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武廷宏(1970.9— ),男,漢族,甘肅高臺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