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立足于學生學習需求,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爭取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這需要抓好每一節數學常態課,而在常規數學教學中每節課的初始環節和最后的課末小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開好頭才能夠更好地“抓住”學生,而結好尾就能夠在梳理所學的基礎上鞏固課上學習內容,這對提高教學實效都有幫助。所以,做好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一定要重視課初的導入和課末小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初導入;課末小結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4-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4.050
隨著小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進而打造高效課堂是當前小學學科教學的目標。小學數學學科是小學課程體系中一門核心學科,它不僅是學生未來數學學習的基礎,也對以后其他學科特別是自然科學學科的學習影響巨大,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也要充分重視,并且結合新課改的要求來優化數學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初的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抓好導入就能夠迅速抓住學生心理,使學生迅速地投入學習中;課末的小結是一節課的收尾,有著梳理、整合、提升的功能。所以,抓好這兩個環節對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課初導入與課末小結的重要性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這實際上道出了課初導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課初導入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一節課的開始。通過抓好導入,教師能夠迅速地安定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集中精力投入課堂學習中;還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興趣,利于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個過程也是給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的過程,進而給學生明確一節課的上課基調,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有目標、有方向。課末小結是一節數學課即將結束時的收尾,它既是對于一節課學生學習內容的梳理、總結,是對導入環節的呼應,也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進而強化學生記憶,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思維認知水平的過程,是對于一節數學課的總結與升華的必備步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初的導入和課末的小結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和課堂教學共同架構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體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精心謀劃,科學設計小學數學的課初導入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居于核心地位。數學教學的各個流程都要根據新課改理念要求來推進,課初的導入其核心也是要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來精心進行謀劃,在此基礎上來科學設計并且落實課初的導入。為了保證課初導入的實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并且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
(一)小學數學課初導入需要遵循的原則
1.要遵循簡單、精練的原則。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起著提醒、吸引和銜接新教學內容的作用,設置導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所以,導入是必要環節但是一定要注意簡單、精練,不宜時間過長,一般把握在3分鐘以內,否則容易產生“喧賓奪主”的問題,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關注點。
2.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學生內驅力的重要手段。小學生在課間打鬧游戲,一上課很難快速調整到上課狀態,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收回學生的“心”,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導入的切入點,這樣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要注意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迅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3.要遵循針對性的原則。課初導入的設計,一定是與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有聯系,是一個整體,而不是與課上內容割裂沒有聯系,這樣的導入就缺少了導入的意義。同時,在導入設計時一定要針對所教學生的身心特點,還有所帶班級的整體學習氛圍,而不是盲目地搞“一刀切”,這樣的導入實效性才會更強。
4.要遵循吸引力的原則。導入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吸引學生迅速投入小學課堂學習氛圍之中,所以一定要有吸引力,這樣才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而產生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更好的發揮,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二)小學數學課初導入的方法
導入環節的時間雖短,但是其帶來的效果是巨大的;而導入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導入效果。因此,在課初導入上,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來靈活地選擇導入方法。一般來說,小學數學學科的課初導入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多媒體創建情境導入。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普遍進入了小學課堂,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非常便利的。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其表現形式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等,能夠給學生以感官上的直接刺激,從而使學生迅速融入新課的學習。
2.復習式導入。這是教師采用較多的導入方式。小學數學知識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一起回顧舊知識能夠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聯系新知識,能夠減少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障礙,從而順利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這也能夠減少學生的畏難心理。
3.問題式導入。從小學生的特點來看,他們好奇心較強,喜歡去鉆研和思考新問題,喜歡在探究問題過程中去競爭。教師在課堂教學伊始就給學生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之后,讓學生來解決問題,并且全體同學一起去討論問題,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新內容的學習中。
4.聯系生活導入。數學學科中的很多知識都源于生活,或者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選取與學生生活中有著密切聯系的場景,把學習內容融入生活情境中。這樣,學生會感覺到親切、熟悉,拉近所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夠使學生知曉數學的價值性,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5.直接導入法。莎士比亞曾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直接導入法就具有這樣的優勢。這種導入方式所用時間短,教師語言精練,巧妙而迅速地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的距離,但是其應用不宜過多,否則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
6.實物導入法。實物導入法在小學低年級應用更為廣泛,具有直觀、形象等特性,符合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這樣能夠引導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思維,降低學生學習和理解所學內容的難度。
三、高屋建瓴,系統推行小學數學的課末小結
課末小結是一節課學習內容結束之后的總結,它是一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末小結,教師引領學生一起對一節課的核心知識和重點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這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小結還能夠使學生鞏固所學和進一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往往在一節課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課末小結的設計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恰當的方法來落實,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末小結遵循的原則
1.要高屋建瓴,落實課標要求。很多時候教師在進行小結時關注的是知識的落實,這樣的小結是片面的。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即數學的綜合能力,這就要以三維教學目標為指導設計小結,對學生知識學習、方法指導、能力培養和思想認識提升都要有涉及,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常態化的小結,更多是教師來總結和歸納,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被動,效果不佳。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末小結環節也要鼓勵學生參與小結,可以學生說為主,教師適時適度地予以引導或者補充,這樣對學生的鍛煉價值會更大。
3.針對性要強。課堂小結既是對一節課學習內容的總結,還是對學習內容的升華。但是,部分教師對課末小結存在程式化的認識,認為這就是形式,所以設計隨意,這不能有效發揮小結的作用。小結一定要有針對性,要針對本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解決好核心問題和重點問題;要有一定的預見性,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提前說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課末小結的方法
1.總結歸納式小結。這是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最多的,其基本流程就是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對一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回顧和梳理。但是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學生應用久了之后容易產生枯燥感,效果會打折扣,需要適時進行調整。
2.前后聯系式小結。此種方法是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引導學生樹立數學知識的整體性意識,通過對前面已經學習知識的聯系,使學生清楚本節課知識的價值和地位,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有效提升。
3.設置懸念式小結。現在的小學教材在學習內容安排上基本上是以單元為單位來設置學習內容,知識前后的聯系非常密切。教師在和學生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可以順勢提出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一般要與后面學習的內容有聯系。這樣就會給學生留有懸念,調動學生的求知欲,為后面的預習和新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這也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總之,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需要教師不斷完善整個教學流程,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做好準備。而課初的導入與課末的小結是每一節小學數學課都要推進的環節,雖然時間段不同,但是在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教師一定要認真謀劃,做好充分準備,為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紅梅.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提高數學教學效率[J].西部素質教育,2016(19).
[2]羅志江.問·動·說·思——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四要點[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2).
[3]王震亞,王妙蘭.小學數學課導思淺議[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1995(2).
[4]周亮.多彩導入,譜寫小學數學課堂的魅力篇章[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8(11).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唐從貴(1979.2— ),男,漢族,江蘇淮安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