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蘊 周櫻亭



摘要:門德爾松是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他一生創作了無數推動時代發展的優秀作品。其中,鋼琴作品《隨想回旋曲》不僅充斥著浪漫主義時期的夢幻與抒情,而且處處彰顯著古典主義時期的嚴謹與理智。本文主要分析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內容、演奏技巧,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對柱式和弦、跳音、琶音與半音階、八度四個技術難點進行深入探討,以期更好地演繹整首作品。
關鍵詞:《隨想回旋曲》;演奏技巧;門德爾松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7-0-03
1 《隨想回旋曲》的創作背景
在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的沉淀與積累之后,浪漫主義音樂逐漸顯現出帶有作曲家個人色彩的民主性、民族性、幻想性和抒情性。它掙脫了以往固有的音樂模式,以一個獨具個性色彩的形象傲立在世人面前。在此期間,涌現出一大批推動音樂發展的音樂家,如門德爾松、舒曼、肖邦、李斯特等等,他們不僅對浪漫主義音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世界音樂的發展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門德爾松是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其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具有影響力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規整,而且處處彰顯著美妙、溫柔、富有詩意的浪漫色彩。
門德爾松早期的鋼琴作品雖然還未完全脫下古典主義音樂的外衣,但創作技法和音樂風格都逐漸散發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魅力。他15歲創作的《隨想回旋曲》已經彰顯出濃濃的個人主義色彩,在作曲技法方面不再模仿巴赫、海頓,他開始獨自思考,將自己的音樂風格展現得淋漓盡,曲子散發出生機勃勃的少年感。在演奏技巧方面,作者運用了很多細節技巧,如大量的八度、分解琶音、半音階、雙音等。
2 《隨想回旋曲》的音樂分析
《隨想回旋曲》是典型的大型回旋曲結構,帶有引子和尾聲,具體表現為引子-A-B-A-C-A-尾聲,全曲圍繞A段不斷發展變化,中間插入B段和C段點綴[1]。
作品的引子部分也叫隨想部分,旋律清晰,表現力十足。一開始以左手沉穩的低音八度進行,與右手柱式和弦輝映,優美柔和的旋律線條給作品增添了朦朧的美感,緊接著充滿幻想性的旋律進入,好似一顆顆散落在絲絨上的珍珠,優雅美麗,隨著旋律的發展,上行模進速度變快,力度變強,情緒開始推動,在短暫的高潮之后,一切又慢慢回歸了安靜。
A段是作品的回旋部分,全曲圍繞A段發展變化,活潑輕快,與隨想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好似女子高貴優雅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年輕活潑的少女之心。左右手交織的旋律線條好似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精靈,總體呈現出輕松快樂的氛圍。
B段相較回旋部分更顯沉穩,如果說回旋部分是正處于豆蔻年華的活潑少女,那B段就是正處于碧玉年華的美麗姑娘,伴隨著華爾茲優雅的節奏出現在人們面前。緊接著,多個聲部組成的復調性旋律好似一場熱鬧的舞會,層次分明、色彩豐富,隨著力度的增強,情緒一點點升華,這場舞會也迎來了高潮。
C段延續了B段的琶音跑動,但情緒更加高漲,如果說B段是優雅的華爾茲,那C段就是熱烈的媽祖卡,動感的切分節奏型和輕巧波音的連續使用,再加上大量的半音階跑動,都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效果。
尾聲是全曲最輝煌的部分,強而有力的八度和弦奏響華麗的篇章,這時的音樂形象已不是曾經那個活潑少女,也不是那個小家碧玉的美麗姑娘,她像一個對生活充滿憧憬的成熟女性,交錯的八度和弦將音樂推上了新的高度。
3 《隨想回旋曲》的演奏難點
在對作品的音樂風格和曲式結構進行簡要的分析之后,接下來,筆者將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對作品的演奏技巧進行深入分析,就如何更細膩地勾勒出音樂畫面這一問題,深度剖析和解決演奏中的一些技術難題[2]。
3.1 柱式和弦的把握
首先,音樂在左手沉穩的八度低音和右手柔美的柱式和弦旋律中引入,整體是朦朧的感覺。在演奏左手低音時,先做好用1指和5指指腹觸鍵的準備,再利用手腕的彈性,帶動手指一起下沉,彈奏右手的和弦時也一樣。另外,要注意旋律走向,適當加重彈奏旋律音的手指力度,突出旋律音,保證旋律連貫且不突兀。為了體現旋律的歌唱性,還要根據樂句的旋律特點具體分析應對,不變的是,一定要用連奏的方法去演奏這一段,利用手腕的彈性,在手指放松且指腹貼著琴鍵的狀態下奏出具有歌唱性的旋律。這樣的演奏方式可以避免手指過度用力而導致音色粗糙。
隨著音樂的發展,主旋律來到右手,左手變成柔和的柱式和弦織體來凸顯旋律。為了突出右手飽滿的音色,左手的伴奏應在旋律下方時刻保持著朦朧感。在演奏左手和弦時依舊按照剛才右手彈奏和弦的方法,在手臂放松的前提下,利用手腕的彈性帶動放松的手指貼鍵彈奏,根據右手的旋律走向,適當加以力度變化(見譜例1)。
3.2 跳音的音色與彈性
作品的回旋部分節奏輕快,活潑跳躍,與隨想部分的沉穩形成鮮明的對比。單音跳音和雙音跳音相互配合,把旋律中跳躍的舞蹈畫面描繪得惟妙惟肖。
跳音也叫斷奏,作品的風格特點不同,彈奏時的處理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在這首作品中,旋律在具有很強跳躍感的卡農模進中進行,左右手的跳音相互對應,就像兩群小精靈在花叢中嬉戲,在彈奏時要彈得短促而有彈性,這不僅對速度有要求,對指尖、掌關節、手腕和手臂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手腕要保持平穩,時刻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如果太過僵硬,音色則會蒼白無力。其次,手腕要有彈性地帶動手指觸鍵。最后,掌關節要起有力的支撐作用,及時把力量傳輸給指尖。手臂、手腕、掌關節形成一條工作鏈,而這時的指尖仿佛一個充滿氣的皮球,在琴鍵上快速地“先落下再彈起”。觸鍵的瞬間如皮球彈在地面一般,果斷輕盈,這樣彈奏出來的音色比較集中,具有顆粒感。
在彈奏雙音跳音時,首先要做到聲音整齊。其次,雙音跳音的音色要和單音一樣輕盈,因此,演奏時的動作幅度與單音相比便更小了,掌關節的支撐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它在固定手型的同時又使手指貼在琴鍵上,保證了觸鍵時的快和準。最后,雖然是雙音觸鍵,但兩個音不能彈出相同的音量,要側重旋律音,所以觸鍵時要控制好兩個手指的力量分配,把力量側重到彈奏旋律音的手指上,這樣演奏出來的旋律才會清晰流暢(見譜例2)。
3.3 琶音與半音階的流動性
在作品的插部里,作者運用了大量琶音和半音階這類快速跑動的流動片段點綴作品,悠揚的旋律與輕快的回旋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在B段中,音樂情緒開始柔和,右手琶音流暢地烘托左手主旋律的進行。琶音雖不是主旋律,但演奏技巧依舊很有講究,不僅要速度平穩,樂句流暢,還要注意音樂的層次。在彈奏之前先確定好指法,隨后,手臂和手腕自然放松,同時確保兩者之間保持相對平衡。最后,觸鍵時集中指尖的力量,注意跑動時手指動作幅度不宜過大。不能把每個音都彈得非常有顆粒感,破壞旋律悠揚的感覺,清晰、連貫才是B段主要的音樂感覺(見譜例3)。
C段繼續沿用琶音織體,但音樂風格更加熱情。彈奏時同樣依照彈奏B段的方法,但這時,音樂的旋律回到了右手的琶音上,左手的和弦也在非常有力地推動著音樂的進行,所以右手的力量可以隨著音樂的發展逐漸釋放出來,雖然依舊是平穩流暢的音樂感覺,但有了重音的修飾,音樂的律動感更加強烈(見譜例4)。
半音階的跑動一直是彈奏時的一個技術難題,不僅要求手指保持獨立性,在銜接的地方也要自然、不留痕跡。音色方面,要求每個音都有很強的獨立性,清脆、明亮。在彈奏時,首先掌關節要集中力量,支撐起手型,呈握著一個雞蛋的狀態。其次,手腕放松,手指自然地微微彎曲。最后,在掌關節的帶動下,指尖快速觸鍵,再利用鍵盤的彈性,反彈起手指。手背和手腕保持齊平,同時橫向移動,根據旋律的變化作適當的力量變化,保證旋律的輕巧流暢(見譜例5)。
3.4 八度的音樂起伏
作者用氣勢恢宏的八度斷奏強有力地結束全曲。在彈奏這一段時,不僅需要手臂、手腕、手指之間形成一股貫通的力量,還需要腰部提供一個有力的支撐。手臂利用手腕的彈性,將力量一直傳輸到指尖。在雙手交替彈奏的過程中,掌關節同樣起著有力的支撐作用,輔助指尖有深度地扎進琴鍵,加上這段的速度很快,手指在觸鍵之后要馬上做一個回撥的動作防止力量散掉,再配合呼吸,一氣呵成結束全曲(見譜例6)。
4 結語
鋼琴演奏時,首先要對音樂有大致的了解,對創作背景、作者經歷以及音樂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確保演奏前了解清楚作品的整體風格特點,在體會和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之后,再綜合運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形象地詮釋音樂的內涵。
《隨想回旋曲》雖然在結構上類似古典主義時期的曲式結構,但門德爾松在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跳音、琶音、半音階和八度技巧給作品增添了浪漫氣息,再加上這首作品蘊含了一個15歲少年對美好未來的幻想,所以樂句風格更偏華麗。筆者結合自己的演奏體會,對演奏難點進行深入分析,希望更多的愛樂者在演奏時可以準確定位、生動形象地勾勒出旋律中所包含的美好畫面。
參考文獻:
[1] 李儀.門德爾松《e小調隨想回旋曲》的音樂分析及演奏詮釋[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9.
[2] 張琪.淺談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樂,2020(3):39-40.
作者簡介:郭蘊(1979—),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
周櫻亭(1997—),女,江蘇太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