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蕙
摘要:生態文明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對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擔當環保責任、實現美麗“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重點解答作為大學生應如何看待環保問題,通過梳理環境污染的現狀成因,回顧環保事業的歷史性變革明確當代大學生的環保責任,并建議大學生從樹立環保意識、加強宣傳帶動、學好專業知識三個方面努力,勇擔重任建設美麗中國。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環境保護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總體布局的高度,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的中堅力量,在生態文件建設中肩負重要的使命和責任[1],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素質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作為當代大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現狀成因、知悉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歷史性變革對于正確看待環保問題、提高思想認識、擔當環保責任,在美麗“中國夢”實現進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環境污染問題的現狀和成因
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創造了世界眼中的“中國奇跡”,但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尤其是改革開發的第一階段,屬于“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發展,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和低效益,我們要創造相同價值所需要的原料是美國的6倍,是日本的7倍,甚至比印度還要多。伴隨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快速發展,到今天,環境問題又反過來開始極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空氣和水污染造成8%-15%的GDP損失,“生態移民”人數日益增多,環境污染導致的健康問題頻發……
分析產生這些環境問題的成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公眾的環境意識薄弱,意識不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不清;二是能源配置不合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費;三是監督執法方面存在欠缺,雖然法規標準在不斷的完善,但是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還不夠,甚至有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護現象,為了經濟指標,大量引進發達國家污染企業建廠或是讓環保設備變成擺設;四是科技發展方面存在短板,缺乏經濟、有效和實用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在種植業方面仍然存在過量使用農藥化肥的現象從而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五是伴隨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盲目擴張,城市不堪重負,大興土木造成噪音污染和粉塵污染,公共交通配備不力造成私家車泛濫,從而產生尾氣超標等大氣污染;六是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口的劇增造成生物資源過度開發、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從而影響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自我凈化的能力。
二、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歷史性變革
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環境問題的走向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階段:在經濟發展的低水平期,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對環境的破壞力較小,環境污染的問題并不突出;隨著經濟的騰飛,經濟發展進入中水平期,這時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短期內是存在矛盾的,人們為了“生存下來”,自然環境被大規模破壞;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高水平期,人們為了“高質量的生活”,開始注重環保,環境治理享受了經濟發展的紅利,大量資金被投入到環保領域,環境狀況得到改善。這整個過程構成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恰恰符合“應激-反饋”體系的運動規律。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來看,他們經歷了霧霾、大氣污染公害到現在的藍天綠地,也在治理中繼續發展。就現階段我國環境現狀來看,我們總體處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重要轉折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環境保護提升至戰略性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2]。“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為民心所向,一系列的重大變革讓“建設美麗中國”深入人心、穩步推進。
一是環保理論實現重大創新,環保理念發生質的飛躍: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還有我們最耳熟能詳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人類文明、民生、經濟發展等不同的角度為環境保護的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是環保戰略性布局日趨完善,制度和法治建設闊步向前: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隨后陸續提出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完善法律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寫入五年規劃,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組建了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這些標志著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日趨完善。2014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完成25年來的首次大修,以此為標志,環保法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極大地扭轉了環境保護“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窘迫境地。環境監管、管理體制和責任追究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也日趨完善,責任層層壓實,監督精準有力。
三是經濟逐步實現綠色化轉型,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快推進: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核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鋼鐵、煤炭、水泥等“重污染產能”被逐漸淘汰,行業內部的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優化;環保技術的提升對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也起到明顯的效果;綠色金融政策全面推進,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發展基金持續發展。農業、林業和能源業都在積極推動綠色轉型:生態農業模式逐漸形成,化肥農藥大幅減少,廢物利用水平持續增高;森林面積和覆蓋率持續增高,現全國森林面積達31.2億畝,覆蓋率達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51.37億立方米;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逐步建立,天然氣產量和新型能源發電大幅提升。除了綠色化轉型,政府的環保力度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架構不斷完善,全面施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先后出臺,各級黨委政府加強重視,全面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四是社會公眾參與度持續增加,生態環境質量有持續提升:國家利用宣傳教育大力營造環保文化氛圍,我們也能切實體會到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環保意識在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價值觀成為社會的主流,在環保行為上,我們嚴于律己,倡導綠色消費;在參與監督上,我們身體力行,以環保為己任。同時,各種環保的官方和民間組織也成為推動中國和全球環保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環境質量有了持續提升,大氣、水、土壤污染得到總體改善,生態服務功能也進一步加強,正如我們熟知的“塞罕壩”,這三代人造林人鑄就的美景,在2017年獲得“地球衛士獎”,這是聯合國最高環保獎項,可以說是為全球環保事業樹立了標桿。
三、引導大學生立足當下,勇擔青年重擔,建設美麗中國
在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扭轉了環境惡化的趨勢,作為當代大學生,客觀認識環境問題是基礎。雖然現在仍然存在很多環境污染問題,但是整個社會的環境治理走勢良好,前景可期,每個大學生在充滿信心的同時要清醒的認識到,解決環境污染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將環保意識植入大學生的頭腦并轉化為實際行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一是樹立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引導大學生深刻意識到持續改善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是當代青年責無旁貸的使命,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和家人,更是為了美麗中國夢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養成很環保好習慣,例如少使用一次性飯盒和塑料袋,隨手關掉水龍頭和電源開關,一水多用讓水資源循環利用,選擇節能燈具、無磷洗滌用品等節能環保產品,選擇步行、汽車和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出行……這些舉手之勞恰恰能滴水成河,可以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綠色財富。
二是加強宣傳帶動,努力感染他人。當代大學生是時代的新生力量,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知識行為的傳播能力,應該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才智去推進環保事業不斷前行。在深刻掌握生態文明內涵的基礎上,我們要采取多種方式、利用多種媒介去宣傳、去實踐、去傳遞環保綠色能量、去營造良好環保氛圍。例如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經驗交流、宣講活動、公益服務等活動將環保理念傳遞給校園和社會,同時將環保理念付諸實踐,以自己的所作所為去感染和帶動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環保事業中去。
三是學好專業知識,為環保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有人可能會說,“我不是環境專業的,無法用專業知識為環保做貢獻”,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其實,環境污染是整個社會工業發展和物質消費的結果,是人類發展和有限的生態資源產生沖突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幾乎所有的專業都和環保密切相關。例如工程類專業,涉及到如何從源頭控制排放,如何通過技術改進實現節能減排;經濟學專業,會涉及到怎樣利用經濟杠桿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減少資源損耗;法學專業,涉及如何通過法律手段控制人類行為,從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人文社科類專業:涉及到如何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傳遞給大眾;資源與地質類專業:涉及到如何尋找更加清潔和可再生的能源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因此,每名大學生都要學好專業本領,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共同為環保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程程.高校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淺析[J].西部皮革,2018,40(14):118 +121.
[2]夏光,王勇,劉越,賀蓉,沈曉悅,賈蕾,夏揚,張晨陽,郭紅燕,李曉,王璇,張彬,孫飛翔,高穎楠,劉哲,王敏.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的歷史性變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43(01):11-20.
天津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