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莒縣第六實驗小學 劉長田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反映著共同的主題,也就是單元主題。而小練筆則是教師針對文章中的內容或者片段組織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這與新課改下所強調的注重書面表達能力培養的要求一致。單元主題教學與小練筆之間的融合,還需教師能夠根據具體的主題和學生的實際能力,探尋融合的有效途徑,讓單元主題教學與小練筆能夠實現真正的融合,避免出現結合只是停留于形式的現象,促進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將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小練筆是對小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一種新的方式,將其應用到語文單元的主題教學中,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能盲目將其余單元主題教學相結合。經大量的調查得知,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之中,是通過填空的方式來展開小練筆的訓練的。在老師的心中,對于空白的部分,有著標準的答案,當小學生的答案與教師心中的答案不符時,教師不但不會表揚小學生新奇的想法,還會當眾對其否定,甚至是批評。小學生受此影響,出于對教師的畏懼,在面對小練筆時,思維開始向著教師要求的思維轉變,思維變得單一。
在課堂上不難發現,小學生們的答案都是十分相似的。教師對小學生思維上的干涉,對于小學生的發展并沒有任何幫助,還會限制其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傳統教學方式影響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對于單元主題教學教師能夠按照課堂進度完成,但是,關于小練筆,教師因自身對小練筆理解不足和自身觀念的束縛,小練筆的開展并不能如預期。很多教師太過重視于課堂進度,留給小學生小練筆的時間并不充分,很多小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并未完成相關的練習,完成練習的小學生也得不到表現的機會,教師就著急地給出了標準的答案模板,以快速地開展下一項內容的講解和學習。
小學生都喜歡聽到贊揚的話,教師對于小學生的成果并未重視,也沒有為其提供展現的機會,小學生的積極性會因此而備受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不符,其教學效果則很難提升。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主題多種多樣,每一個單元都對應著不同的主題。在不同的主題之下,語言的難易程度、知識的難易程度分布相同,如果小學生并未充分理解文章中的內容,便無法理解單元主題,更別說以某單元主題為小練筆的方向和內容了。為了讓小學生能深入了解相關的文章,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中,將小學生理解不充分的部分以微視頻的方式展現,創設其情境,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有趣味的同時,也更便于小學生理解。
例如,以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在此單元會學習到《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等文章,如果只是通過文章中的文字描述,小學生對搭船的鳥以及金色的草地的形態特征只能停留在想象的階段。如文章中提到的“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還有一張紅色的嘴”。大部分小學生在生活中從來沒有見過文中所描述的鳥,難以想象此鳥的“漂亮”。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小學生展示關于文中所描述的鳥的視頻,讓小學生清晰地看見翠鳥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的特點,感受翠鳥的漂亮和靈動。而后,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小練筆,此單元中的文章所描寫的內容均來自作者對生活中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因此,小練筆的內容可以圍繞生活而展開。小學生可以針對生活中具體的某一個事物參照文章中的寫作方式和手法展開寫作,可以是一種花,可以是一棵草,也可以是某處的景色等,以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其更好地領悟單元主題,深化其情感體驗。
一個班級中有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自然就有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因為小學生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本就是存在差異的。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如果教師按照統一的進度和統一的方式開展單元主題以及小練筆,部分小學生難以跟上課堂進度,影響其學習效果。因此,為使單元主題與小練筆充分融入,在教學中教師應因材施教,使學習能力弱的小學生也能在單元主題和小練筆的學習中有所長進。
例如,教師在開展三年級第二單元《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等部分的教學內容時,此單元是關于寓言故事的學習,寓言故事就像生活的一面鏡子,故事中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對于此單元,教師可按照小學生的能力差異、基礎差異和性格差異等因素,將小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分隊,如基礎隊、提高隊、拓展隊等。教師可以給出一組圖片,讓小學生展開想象,仿寫一則短小的寓言故事。對于基礎隊、提高隊、拓展隊教師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也應著重關注基礎隊的寫作情況,給予其相關的引導和指導,讓其通過團結協作能夠掌握基本的寫作手法,并多多對其進行鼓勵和贊揚,以幫助班級中的所有小學生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想象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在每一個單元主題之中,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文章體裁,但是是始終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的。可能某個單元是以童話故事為主題,某個單元是以景色描寫為主題。因此,在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不同文章之中的寫作方法,并以此進行小練筆,在小練筆中教師應引導小學生借鑒或者模仿文章中的寫作方法。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我們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燒云》的單元教學中,此單元的文章都是圍繞天地之間的景象而展開描寫的。《火燒云》中運用了很多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火燒云的特點描寫得十分生動形象。如:“一會兒,天空出現了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等人騎上它的背,它才站起來似的。”教師應引導小學生學習文章中描寫景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并自擬題目,寫一篇關于生活中某處景物的小練筆,將描寫景物特點的方式充分地運用到小練筆之中,將景物的特點描寫得更為生動傳神。
小學階段小學生會學習和接觸到古詩詞,古詩詞與文章不同,古詩詞有著獨特的韻律美,詩人多通過以景寄情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情感。關于古詩詞部分的單元學習,教師應著重引導小學生分析詩人的寫作方法,體會古詩詞的意境之美,并嘗試著進行詩詞創作。同時,教師應在課堂之中給小學生留出充足的創作時間,讓小學生能夠有時間想象和思考。最為重要的是為小學生提供分享的機會,小學生辛辛苦苦創作出的作品如果無人欣賞,那么積極性會備受影響。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有《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詩,三首詩都是關于季節的景色描寫。以《惠崇春江晚景》為例,詩人通過對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縱觀整首詩,文字對仗工整、有著較強的韻味感,郎朗上口,詩人并未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是將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通過詩中的畫面,便可感受到詩人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季節,然后嘗試著以詩詞的方式,進行課堂小練筆。小學生不可能達到詩人的境界,對小學生的要求則應降低。之后,教師應設定一個分享與交流環節,鼓勵小學生將創作的詩詞與同學們分享,在分享之后,教師首先應給予肯定的掌聲,如若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師可以說:“如果在某個地方再精進一些就更完美了。”以幫助小學生收獲成就感,提升其小練筆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將單元主題教學與小練筆進行有效的結合,是促進小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寫作能力等提升的有效舉措。教師應探索有效的結合方式,使其能夠真正地結合,提升其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