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勔
摘 要:小學階段,是小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從小抓起,讓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每一個孩子心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能夠為當代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更多的活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文化底蘊,并且更加容易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促使小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策略探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沉淀積累的精神文化,是我國古人先賢的智慧結晶,是為后人提供的寶貴精神食糧。在教育領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訴求。在傳統文化當中蘊含著自立自強的精神,而小學生正處于對新事物好奇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輔助傳統文化知識,這樣能夠充分提高學生文化的素養。也就是要將傳統文化融合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進一步讓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得以完美實現。
一、體現傳統文化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起到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作用,還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因此,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發揮的重要意義進行研究。首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文化素養作為現代人民必備的素質之一,主要體現在一個人身上的整體氣質,其中主要包含自身對文化的理解、包容以及熱愛等。而語文作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文化素養的關鍵,只有充分意識到語文課程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平臺,才能有效健全學生的心靈和人格。其次,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傳統文化指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再加上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所以文化具有一定的傳播意義。
二、創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滲透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要求教師嚴格把守質量關,以語文教材為載體發掘適合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家國情懷和個人修養內容,滲透文化教育于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感知先輩的文化積淀和智慧結晶,培養具有愛國情懷和責任心的社會主義優秀少年。通過對小學生的學習性格和理解能力進行調研發現,創設趣味有效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情境中,小學生會積極體驗和自主學習思考,接受良好傳統文化的熏陶,真正提高文化素養。例如,濃厚的文化氛圍的營造,是小學生自主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針對小學生愛玩、喜歡聽故事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滲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歷史和傳統文化結合進行再次教學設計,利用情境化的語文課堂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提高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興趣程度。
三、挖掘傳統文化素材,豐富課堂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最基礎最關鍵的就是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德育素材。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理性認知,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繼而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育人功能;德育教育側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選擇舉例子、話經典及評優劣等方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傳統文化,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沖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精神層面與書籍兩類。因此,小學語文教育時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利用圖畫、影音或動畫等方式將晦澀難懂的傳統文化立體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四、采用媒體教學方法,營造真實學習氛圍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進行經典文章的學習。通過引入多媒體信息技術,學生能夠借助圖像、聲音等不同的形式進行直觀的學習。同時,結合視頻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加深課堂上所學知識的印象,讓學生快速的理解教材中所呈現的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文章或者是古詩中蘊含的結構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分析。
五、開展實踐活動,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
語文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支持。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教育資源,讓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可以利用星期天或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游覽文化園,或到當地的名人紀念館參觀。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現場觀察中充分觸摸當地的歷史文化印跡,從而在實地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開展口語交際活動,來強化學生的實踐。例如,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游覽過程中的見聞,談談自己的感受。或者在習作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從而為傳統文化教育奠定基礎。在教學有關母愛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寫關于母愛的詩和詞,也可以寫有關母愛的作文,培養學生孝心與感恩情懷。這樣,學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
六、借助課外閱讀,滲透傳統文化內容
除課內閱讀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課外的優秀作品逐步滲透傳統文化內容。為有效鍛煉小學生閱讀能力,使傳統文化滲透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小學生在完成課內閱讀任務之后,應該主動閱讀優質的課外作品。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幫助小學生選擇各式優質的文章、文學作品。隨著上述語文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傳統文化滲透工作初步落實。小學生在這一優質環境下,不但能夠有效鍛煉自身語文閱讀能力,還能在傳統文化的幫助下進一步理解語文課程內容。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大幅提升,且能夠在課內、外閱讀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七、教師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小學生由于年齡還比較小,因此經常會模仿教師的一些行為舉止。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發揮榜樣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要求自己保持一種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認真學習每篇課文背后所蘊含的一些傳統文化,從而間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比如,在春天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一起養蠶,觀察并記錄蠶寶寶的生長變化,在觀察的過程中可以滲透一些傳統絲織工藝文化。
現在人們處在開放的時代,在全球化時代,學好外語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每個中國人來講,感受漢語的美更加重要。怎樣感受漢語的美,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識字、閱讀、寫作、參與課外活動都是非常好的渠道。教師要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樣學生才會產生自豪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穎.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的融合滲透分析[J]. 魅力中國,2021(2):166-167.
[2]馬秀橋.探究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滲透[J].語文課內外,202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