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豐縣華山鎮葦子坑小學 王 琪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如果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那么他們就能在課堂內外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很多教師希望了解如何通過有效的引導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需要閱讀一些文本,有些學生表示,他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去閱讀文本,卻覺得學習收獲不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學習“小數的性質”為例,首先,學生需要對閱讀的價值和意義進行評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以下指標進行評估:知識與教材的內容結合緊密、重點及難點知識、對知識熟悉的程度、符合自己的學習興趣、難度評價。學生應用這樣的指標來對知識進行評估,就能夠迅速了解哪一部分知識是自己需要立即去學習的;哪些知識可以暫時擱置,留待日后學習。其次,學生需要把握閱讀的重點。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數學學習中,有四種知識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即概念、公式、定理、例題。而在“小數的性質”這一章節中,以講述數學概念為主,并且以例題來展示概念的應用方法,于是,概念與例題就是學生本節課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分析對重點內容做好標記,并且依序閱讀。學生可以定期更改標記,因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動態的,比如過去有一些知識可能不適合學習,而現在,學生則需要重點學習相關知識。當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就能夠通過自主閱讀來學習。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只有具備了科學的思維能力,才能讀得懂文本中的內容,進而高效地吸收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具備獨立閱讀文本、自主吸收知識的能力。
以學習“負數的初步認識”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20、+8844.4”中歸納正數的特征。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大于0 的數就是正數”,正數前的“+”可以去掉,即人們默認一個非零的數前沒有正負號即為正數。待學生應用歸納思維理解了正數的概念以后,可以應用類比思維來學習負數的概念,引導學生結合過去學過的知識來理解新知識,從而讓學習的過程事半功倍。待學生學習了正數和負數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分類思維來分析以往學過的數,讓學生思考:“我們過去學過的數都能應用正數和負數來概括嗎?”此時學生問:“‘0’是正數還是負數?”在探索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應用分類思維來思考問題。在應用分類思維分析問題時,學生需要確定探究的范圍。通過學習,學生可以了解現在學過的數都可以統稱為有理數。在確定了分類范圍以后,學生才能開始分類。接下來,學生要確定分類標準。學生可以思考:把一個數分為正數、負數,其分類標準是什么?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類別與類別之間的關系,應用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思考:“0”是屬于正數這一類,還是負數這一類?或者它自己就可以分為一類?當學生能夠應用科學的思維學習知識時,他們的學習效率就能提高。
學生在學習時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否則就難以實現持續學習。學生如果不能做到持續學習,那么也就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做好學習的相關記錄、反省自己的學習成果這三個方面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學習“小數加法與減法”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做以下習題:“小馬虎用豎式計算6.3 加一個兩位小數時,把加號看成了減號,得到6.25,那么正確的結果是多少?”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繪制線段圖,讓學生從線段圖中理解文本描述的意思。結合線段圖,學生找到了應用設元、列方程的方法解題的思路。學生設這個兩位小數為x,列出方程:6.3-x=6.25,解得x=0.05,所以正確的結果是6.3+0.05=6.35。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一題記入經典題庫,學生需要記錄下該題涉及的知識點、解題用到的技巧等。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便能加深記憶,在后續的學習中可以翻閱自己的習題記錄本,根據需求拓展學習,也可以在之后的學習中繼續思考能否應用更多的方法來解題。
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優化學生的學習習慣,當學生具備了這三種能力以后,他們便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