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琳
摘要:在幼兒園里我們總會發現有個別幼兒,他們性格孤僻、內向,缺乏和外界的溝通和交流;他們害怕失敗挫折,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們行動緩慢跟不上集體的節拍……本文試圖通過研究交往策略,促進小班不合群幼兒建立健康自信的心理、適應幼兒園環境和集體生活,幫助他們學會一些最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
關鍵詞:小班不合群幼兒;社會交往;策略研究
一、小班不合群幼兒行為分析
(一)小班不合群幼兒行為表現特點
根據觀察不合群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不合群的行為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在生活中表現為在家習慣依賴家人,在外就顯得膽小、怕生,不與人交往;在幼兒園表現為行動緩慢,害羞膽怯,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說話臉紅、獨自游戲等;在和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容易被同伴孤立,不愿多與人講話,長時間不和同伴一起游戲,不愿意參加集體游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情愿站在一旁觀看,也不愿投身其中;在師幼互動中,他們往往反應較慢,通常不愿回答老師的提問,也不積極投身于教師組織的活動。
(二)小班不合群幼兒行為原因分析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與人合作交往,加上他們剛離開父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去體驗集體生活往往會有許多不適應。還有的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導致孩子孤獨性格的形成。由于家庭氛圍不良、與外界缺少溝通和聯系、交往環境單一,缺少社會交往經驗也會使幼兒在幼兒園生理和心理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發生幼兒不合群行為。甚至有部分幼兒在未進入幼兒園前,很少外出到公共場合去,不善于和別人溝通交流,加上本身內向,到了幼兒園就有可能產生不合群的現象。
二、針對小班不合群幼兒的教育策略
(一)幼兒園發揮教育作用
幼兒園是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育,讓其學有典范、行有方向、做有規矩。它的教育功能是促進幼兒在健康、認知、社會性、情感、個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是孩子與集體相互了解、接納的活動場所,更加不能忽視那些不合群的幼兒的發展。
1、發現問題,家園通力合作
在大部分幼兒園都有小班幼兒不合群的問題存在,首先帶班教師要做到早發現,早交流,形成統一信息、同步網絡。其次,教師應根據每個不合群幼兒的具體特點采用有針對性的有效方法。同時,和家長達成一致,制定合理方案,制定跟蹤檔案,取得溝通和交流,共同探討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通過定期和長期的跟蹤與回訪,及時調整方案以確定計劃的有效性,研究適合該幼兒交往策略,使幼兒不合群的行為能得到進一步得到改善。
2、細心觀察,捕捉教育價值
教師在碰到幼兒不合群的現象時,要善于觀察、捕捉發生在身邊的每一件有教育價值的事情,切不可視而不見,找出適合年齡特點的研究方法來改善幼兒不合群的行為,及時針對不同類型的不合群幼兒采取措施。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逐漸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促進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使小班不合群幼兒幼兒在認知、情感和社會性也能得到全面發展。
3、促進交往,強化集體觀念
提高幼兒對集體的認識,必須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只有把提高集體意識與幼兒愉快的情感體驗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幼兒內心接受“集體”的概念,并愿意轉化為指導自己行為的準則。因此教師在生活點滴中要時刻關注,在學習上要滲透教育,幫助不合群幼兒建立集體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強化集體觀念意識。
4、提供機會,幫助幼兒解決問題
對于那些膽小怕羞,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的幼兒,要經常鼓勵他們大膽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并盡量給他們說話和游戲的機會,增強他們的交往自信。教師要讓幼兒學會自己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切實幫助幼兒分析和解決社會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做一個性格外向樂觀的學前兒童。
(二)家庭提供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方方面面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幼兒的合群行為,家長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也是至關重要的。現在很多孩子在成人的過度保護之下生活,脫離親人就會表現出膽小、害怕,處于不合群的的心理狀態,這對幼兒的長期發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家長必須提供良好家庭教育環境,讓幼兒自主自立,共同創造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
1、適當放手,避免包辦代替
首先要尊重孩子,不要過分溺愛。對于這類不合群的幼兒而言,家長必須要對他“狠下心”,在生活上避免包辦代替,讓幼兒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也是融入集體生活,進行同伴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
2、正面教育,塑造良好性格
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如當孩子摔跤,表現委屈時,家長既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同情和理解,更要注意保持自己穩定的情緒,給孩子暗示這沒什么,一切困難都會過去,教會孩子正向而幽默地應對挫折,逐漸養成獨立堅強的性格。
3、細心發現,增加興趣體驗
幼兒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是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作為家長應該合理的幫助、引導和啟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心里學家認為: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會自覺自愿地去探索、去學習,并能產生驚人的毅力和勤奮,使其以專注的精力,忘我的精神從事這項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表現不合群的幼兒也會有他們的興趣愛好。因此,家長要善于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感興趣的活動,提高表現欲望,增加孩子的信心和興趣,使孩子感覺自然和自在。
4、走出安全區,豐富社會經驗
缺少社會經驗是形成不合群行為表現的重要來源。因此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幼兒參與社會活動,尤其是小班幼兒,一下子進入到“班級的小社會”需要有相同的社會經驗才能與同伴之間有更多的話題和情感交流。因此增加不合群幼兒的社會認知,擴展他們的視野,對幼兒良好社會性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小班幼兒思維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家長們可以利用具體的活動形式來吸引幼兒參與,如通過郊游、動物園野餐等適合群體參與的活動,讓幼兒增加社會交往的經驗,習慣多人交往的行為模式。在活動中創造機會讓幼兒在情境活動中學會交往,引導孩子掌握應對人際關系的方法,體會結交好朋友的快樂情感。多讓幼兒接觸需要團結互助、積極向上的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營造一個“自然合群”的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1]姜勇、龐麗娟、梁玉華.《兒童發展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2]陳俊雅.《不合群幼兒的家庭教育指導策略初探》[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1年第7期
[3]寇麗娟.《讓寶寶告別膽小》[J].幼兒教育(育兒寶典版),2010年11月(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