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市宜州區(qū)第六小學 吳 麗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前上傳視頻,供學生在家中自主學習,在課堂中與學生積極互動,答疑解惑,實現知識內化,在課后以反思形式來實現師生雙方共同進步,促進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發(fā)展學科綜合能力。
目前,翻轉課堂學習資源由教師自行錄制,結合教材具體內容來進行視頻講解,需要教師花費很大精力通過網絡搜集適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素材或視頻來豐富教學內容,更好地為課前學習服務。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要根據教師的要求在課前學習教材內容,參與教師布置的課前討論,完成在線作業(yè),對本節(jié)課新知識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思考中有所發(fā)展和提升。
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在課前分析新課標要求,確定教學目標來設計微課和學習任務單。教學內容方面,主要目標為以下幾個方面:(1)圓的面積含義的理解;(2)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3)知識點背后隱藏的“化直為曲”的思想,初步感受和形成數學思維。微課視頻錄制中,教師要圍繞本節(jié)課教學中存在的難點、重點,在網絡中尋找合適的素材,在微視頻中體現出鮮明的主題和趣味性內容,以字幕來補充視頻內容,對難點給出恰當提示,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微視頻錄制完成后,教師上傳到師生交流學習平臺,由學生自行下載,進行課前學習,根據學習任務單來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每學習完一個知識點,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分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構建起數學知識體系。借助于課前學習任務,學生在微視頻的講解中便對知識有了了解和認識,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在翻轉課堂講解中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導他們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來突破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實現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優(yōu)化。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來實現成果分享展示、課堂講授、問題解決、小組討論等,圍繞課前視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來進行探討,幫助小學生深化、拓展和運用新知識,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
一次課堂講解中,教師發(fā)現學生在課前存在一個衍生性問題,即“如何區(qū)分圓柱和圓錐”。授課中,教師以此為基礎提出討論問題,進而圍繞圓柱和圓錐的典型特征來進行分析。教師先不說出見解和正確答案,而是應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圓錐、圓柱圖形,供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和討論。緊接著,數學教師邀請班級學生上臺來在智慧課堂系統中繪制圓柱、圓錐立體圖形,由小組代表闡述討論結果,得到正確見解,以此發(fā)展空間思維能力。前面互動完成,學生把圓柱、圓錐圖形擴展到日常生活之中,如筆筒、水杯是圓柱形,圣誕帽、漏斗是圓錐形,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
課后反思工作不單單是教師的工作,還是學生課后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布置課后作業(yè)時,除習題外,還要有一些總結反思內容,如本節(jié)課中有何收獲、存在哪些學習薄弱點等,以總結反思方式來拓寬數學學習思維,加深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從中提煉得到學習經驗。
以“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為例,教師課堂布置課后作業(yè)時要了解班級整體學情,要求學生總結反思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圓柱和圓錐形物體,以線上作業(yè)測試形式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引導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此外,教師還會進行自我反思,及時總結和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學中節(jié)奏把握不好、學生討論時間過長、圓錐體特征未講透徹等,以此促進自身深度教學能力提升。
總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小學數學翻轉課堂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數學教師要從課前微視頻準備、課堂知識內化和課后反思總結三個方面展開教學,有效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發(fā)展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