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教育是幼兒園教育五大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美術教育與音樂教育又同為藝術教育的兩個最重要組成部分,將音樂游戲與美術教學活動互相融合,可以激發幼兒豐富的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文章聯系教學實踐,在分析音樂與美術學科的異質同構基礎上,闡述了如何把音樂融合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實現不同學科的教育整合,對幼兒美術教學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更可以全方位地激發幼兒藝術興趣,促進幼兒實現更優化發展。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美術課堂;融合;教學;創造
美術教育與音樂教育又同為藝術教育的兩個最重要組成部分。都扮演著幼兒審美教育的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在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將音樂游戲與美術教學活動互相融合,對于培養幼兒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幼兒美術活動往往都以幼兒動手操作為主。手、眼、大腦之間的協調機會較多,可對幼兒的聽覺訓練來說,往往僅局限于聽教師說或聽同學說。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對于幼兒教育活動的組織需重點考慮其學習情況與認識規律,注重各領域教學的互相滲透與有機聯系,以寓教于樂的游戲活動構建幼兒知識結構。可見幼兒教育中多學科的融合是培養幼兒綜合能力的新途徑。基于此,近年來,落實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嘗試把音樂貫穿在美術活動中并進行將美術教學活動與音樂學科相互融合,有效整合,促使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巧妙地融會貫通起來,豐富幼兒生活體驗,多角度激發其想象與創造力,促使幼兒朝更好的角度發展。
一、 音樂與美術異質同構——美術是凝固的樂曲,音樂是流動的畫面
美術是凝固的樂曲,而音樂則是流動的畫面。音樂與美術的“異質同構”是現代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異質”是說音樂與美術分別屬兩個藝術學科,一是聽覺藝術,一是視覺藝術。“同構”是說音樂與美術其藝術原理是相通的——其共同點都是在一定的藝術氛圍感染下,借助人體感官觸動情感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凈化幼兒的心靈,培養幼兒的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感受世間“真善美”的藝術真諦。優美的音樂宛如一幅精美動人的畫作,優秀的美術作品如同一支曼妙無比的樂曲。尤其當音樂欣賞教學中結合美術作品欣賞,或在美術作品欣賞時插入一曲主題音樂,可以使小朋友們更深切地理解藝術作品,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與水平。
從藝術情感角度分析,音樂與美術情感屬性相同。音樂與美術都是向人們傳達一定情感的內在精神體驗。例如,貝多芬的《命運》第一樂章,向人們展現悲劇的情景,這與中國現實主義素描作品《血衣》傳達的情感不謀而合,因此構成了音樂與美術情感的同構性。為音樂教育培養幼兒美術創造力奠定基礎,促使幼兒在雙重藝術感染力下提升審美能留與藝術創作能力,構建完整情感世界。另一方面,音樂與美術通感、聯覺。當代美術教育也使用通感與聯覺的效應,結合多種學科,促使教學的發展。從心理角度分析,幼兒在聽音樂的時候,受心理通感的作用,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清晰的畫面,雖然是虛幻空間,對幼兒美術創造能力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如馬融《長笛賦》音樂中就展示了通感的魅力。即聽聲類形,狀似流水,幼兒可在此有關游戲中建立視覺表征,形成通感現象,以此發展幼兒審美心理的通感。聯覺可將音樂的藝術創作與動態結構結合,體現美術與音樂結合的意義,以視覺畫面促使幼兒進行聯想,并在情感的推移與升華下,創新美術作品。
二、 音樂與美術教學融合途徑——感悟 激趣 想象 感知 聯想
(一)以音樂與多種流派美術融合提升幼兒感悟
美術課堂中同步音樂欣賞,幼兒參與的不止是美術知識,還可借助音樂解決美術方面的問題。音樂有多種學派,西方分類尤其明顯,如古典主義、巴洛克、浪漫主義等音樂。幼兒園專業美術教學中,為了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在音樂中添加背景、風格、形式與年代等,幫助幼兒獲得更多藝術感悟,進而加強對藝術真正價值的理解。例如,課前先向幼兒講解印象主義畫派的產生年代與背景,旨在讓幼兒多了解光學理論方面的知識,進而在創作中加強對光線的研究,對光學表現內容進行創新。然后向幼兒講解印象派代表人物,如法國畫家莫奈,其作品《睡蓮》,表示莫奈對光與色表現的總結。再如梵高的《向日葵》,其中體現了畫家對生命的深刻領悟,也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在印象派基礎上,借鑒印象派的音樂作品,借助自然景物中的詩情畫意,進行欣賞活動。如教師在印象派圖畫《睡蓮》的欣賞課中,教師邊播放德彪西的《月光》,邊讓幼兒閉上眼睛,想象月光下的睡蓮,在音樂欣賞中提升繪畫的創新能力。借助印象派音樂活動游戲化中幼兒對自然的描繪,讓幼兒對印象主義畫作的感知更深刻,并能做出積極的反應。
(二)多種元素的美術與音樂融合激發幼兒興趣
美術教學中添加音樂游戲不但幫助幼兒學習知識,還掌握多種學習與思維方法,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美術的興趣。美術學科是一門藝術,通過色彩、線條與構圖等元素組合,為人們呈現出視覺美感,同時反應美術作品的美感。另外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幼兒在游戲中可以在聽中通過節奏、曲式、旋律等感受表達的主題思想。將音樂游戲中的多種元素與美術教育結合,根據藝術在本質上是互通的,進一步實現音樂表示方法與美術表現形式的融合,將聽覺轉化為視覺體悟,引導幼兒在游戲中主動探究,并提升其綜合思維能力。幼兒在忽快忽慢、忽高忽低的節奏感游戲中,感受音色的反差就是美術教學中線條的疏密、深淺與虛實等,以此找出色彩中純度、色相與明度。例如講解線條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展示音樂,通過游戲幫助幼兒快速將音樂中的音色與美術中的線條結合,在聆聽樂器高低音中展示美術線條的粗細,以此豐富幼兒創新思維。例如,美術欣賞《百老匯爵士樂》課堂中,教師就可將此與音樂游戲結合,讓幼兒在翩翩起舞中,獲得創新思維,將繪畫作品作為可以“聽”的畫,在充滿節奏感的爵士樂背景音樂下,讓幼兒舞動手臂,感受圖畫線條的粗細,感受聽覺美術。
(三)借助音樂元素激發幼兒美術創作想象
幼兒時期創造力與想象力都很豐富,在日常生活與游戲中,就可通過聽到的音樂,在頭腦中建立視覺畫面。此過程對于幼兒能力提升上有重要作用,是提升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圓形的聯想創新美術課堂中,為了鼓勵幼兒大膽創新,可在班級中播放《畫音符》的兒歌,將幼兒分組,在班級中開展想象競賽,利用聽歌曲的時間進行繪畫。當音樂結束后,在組內與組間開展交流,有的幼兒畫出了杯子、有的幼兒畫出花朵、有的幼兒創作棒棒糖等,經教師觀察發現每名幼兒都興趣高漲,以一個簡單的圖形,結合音樂想象出更多的美術作品,并創作出《我和我的家人》《汽車總動員》與《我的氣球世界》等。由此可知音樂游戲活動的進行,可喚醒幼兒生活體驗,并點燃創作激情,活躍思維進行想象。然后在幼兒創作的時候,為其播放舒緩、輕柔的背景音樂,幫助幼兒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中,享受自己創作帶來的快樂。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播放音樂,并以游戲的形式調節課堂氣氛,可促使幼兒全身心投入美術創作中。這種美術創作與音樂游戲的結合,是比較新型的教學手段。如進行《音樂畫》此類美術作品的創作,教師精選多種音樂素材,讓幼兒在傾聽中先放松身心。再換一首歌曲的時候,就會跟著其手舞足蹈,或者自由哼唱,教師發放彩紙,讓幼兒將傾聽的聲音用筆畫出來,喚醒幼兒情感,進一步創作一幅幅美麗的畫作。
(四)將音樂活動貫穿整個美術教學過程,調動幼兒多方面感知
音樂活動在美術教學中的融入,需從課堂教學的導入、詳細與結束三個階段進行,讓音樂在無聲的繪畫世界中煥發光彩,多角度調動幼兒藝術感官,豐富創新體驗。例如將《火車開了》兒歌作為美術的導入環節,讓幼兒先認真傾聽音樂,并思考曲目歌唱的是什么,以曲目創建情境,激發幼兒想象,在頭腦中建立火車開動的情境。然后教師邊帶領幼兒歌唱,邊用身體模仿火車,做開動的動作。當幼兒在游戲中充分提升學習興趣之后,借助多媒體展示多種類型的火車,并利用搶答游戲,促使幼兒思考火車的結構。最后下發事先準備好的美術材料,讓幼兒自己想象并制作火車,鼓勵其依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并在拼接后使用水彩筆在上面畫上火車車窗、車門與乘客等,在歡快的音樂背景下,幼兒身心都比較愉悅,并輕松完成創作。幼兒創作后,教師再播放《火車開了》兒歌,讓幼兒模仿火車開動的模樣展示自己的作品。整節課都是在愉悅的氛圍中結束,幼兒的想象與創造能力也被完整激發出來。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從幼兒發展角度分析,在幼兒階段開展藝術教育效果十分明顯。幼兒美術活動可以借助音樂游戲,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體驗。以更豐富的審美體驗與想象能力進行創新。七歲前的幼兒,大多數經過一定啟發都能達到藝術家的基本要求。實踐表明,音樂游戲與美術教學的融合,是提升幼兒創新想象的有效手段,可為幼兒園開展美術教學提供一定借鑒,可以更好地拓展藝術空間,提升幼兒的藝術感悟,音美結合增強藝術趣味,培養幼兒的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敏.美術與音樂跨學科教學提升美術教師課程融合能力的實踐探索:以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0,11(1):12-15,46.
[2]郭敏.探究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與音樂“融合式”發展[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1):16-19.
[3]郭敏.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融合音樂學科教學法探究[J].藝術評鑒,2019(23):142-144,160.
[4]張帆.美術教學中進行跨學科教學資源研究與探索[J].美與時代,2013(9).
[5]張岳.以美術統整多學科課程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6]張冰.跨學科教學在初中美術“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中的實踐[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陳純,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高新區鹿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