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情境真實創設,是為了學科素養真落實,最終撬動師生成長真發生。文章以《從會學到慧學——以新疆坎兒井為例》一課創設的真實情境,分析了核心素養指向下的、解決“在日常學習、野外活動和其他環境下,開展實踐活動,嘗試探究、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關鍵問題的策略思考。
關鍵詞:真實情境;教學關鍵問題;核心素養
筆者聽了H老師的《從會學到慧學——以新疆坎兒井為例》一課感觸頗多。這一課要解決的是“在日常學習、野外活動和其他環境下,開展實踐活動,嘗試探究、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關鍵問題。
H老師的課堂充分展現了真實情境下學習的真、美、情、思,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有效合作、素養落地。筆者通過挖掘其課堂行為背后的策略要義,究得真實情境下學教的“真意”,得到啟發和引領。
一、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教學情境真創設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不僅僅是獲得事實性知識,還應將學習者置于知識產生的特定情境中,在情境中獲取知識、建構概念及解決問題。H老師為了解決教學關鍵問題,在《從會學到慧學——以新疆坎兒井為例》一課中突出真實情境的設計,以真實情境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所謂“真實”是指源自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歷史與社會學習的價值,學會知識遷移運用的方式,體驗解決問題的喜悅。
(一)學科情境
H老師在《從會學到慧學——以新疆坎兒井為例》一課中,從中國水利博物館坎兒井景觀示意圖的配文、一首唐詩切入,并貫穿始終。“《引水行》(唐·李群玉):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伴隨著朗朗讀“詩”聲,學生去深度挖掘地理和歷史的學科問題,建構新知去解決新問題。
坎兒井剖面圖、氣溫降水柱狀圖的充分運用,學生結合七年級的地理學科知識,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指出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將天山冰雪融化的雪水,經由豎井、暗渠,而后經由明渠灌溉綠洲,成就了這方水土上的人民生產生活。
還有詩作者李群玉的生平年代和歷史地圖,充分體現了史論結合的唯物史觀。課堂上歷史與地理地圖相映成趣,凸顯了特具美感的學科性。
在帶領學生探究學科知識的過程中,H老師還及時進行學科的學法指導——緊抓文本關鍵詞,有效讀圖,史論結合,唯物論等。學生舉一反三并能遷移運用。
按照杜威的“五步思維法”,思維活動有五個階段:“問題——觀察——假定——推理——檢驗”。本課中,一首語文的詩歌牽引出的是一堂史地味道濃郁的綜合課。學生在發現《引水行》詩句問題的基礎上,收集并運用地理和歷史相關信息,自己得出結論,闡釋觀點。同時,還能依據手頭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層面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的創見。如“走秋泉不貼合當時實際,因為春夏季才會有冰山融化而成的雪水流下”“依據李群玉所處年份和史料,新疆不屬于唐朝管轄范圍,詩人當時到新疆去的話屬于跨境旅游,應該很難做得到”。H老師創設的學科情境的亮點正是在于它咬合了知識對應的問題,邏輯線深刻,學科特征突出,使關鍵問題得以解決。
(二)生活情境
情境二字“情”字首先入眼。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是解決關鍵問題、落實素養的情感基礎。該課導入便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體驗好感。將抽象的、厚重的知識大門舉重若輕地打開,變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
在三大教學環節中,涉及生活情境的活動有:
【會·設疑】如:中國水利博物館(真實場館);唐詩(熟悉文本)。由塔引入,有利于增好感、促激情,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
【匯·解惑】如:網絡流行的表情包,體現觀點(不貼合、糾結等);學生校園的紫蘿;“深羅洞口煙”生活化解釋——如冰箱開門的霧氣;冬天打開保溫杯喝熱水。這涉及生動的評價方式和表達方式。既就地取材,課堂聯系生活,又有利于進行學法指導,啟發學生思維,解決疑惑。
【慧·創新】如:南方竹子引水的系統;中國偉大的水利工程;寫信的表達方式。這體現了珍視生活經驗,落實課堂與生活的綜合性;體現人地和諧的觀念;注重將學生探究和質疑的過程用恰當的方式去表達。
在鮮活真實的生活情境下,H老師的課堂牢牢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激疑生惑,解決問題。在開放式的情境中,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斷質疑、質證,落實了質疑精神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究竟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關鍵就在于H老師依據素養目標,針對核心關鍵問題,選擇恰當切口,創設貼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生活情境,促進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解決歷史與現實的問題,促進學生真實地發展”。
(三)學習情境
H老師這節課上主要使用的學科特征明顯的資料包括:吐魯番氣溫降水量柱狀圖,紫藤蘿的植物介紹,坎兒井介紹,坎兒井所處地區的蒸發量介紹。靜態的資料卡片本身是學科的,而四則材料在學生探究和展示、同學互評的過程中反復出現和被挖掘,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激發思維,創設了真實有效的學習情境。
而《引水行》作為載體線索貫穿本課。這篇古詩高頻出現,是學習的史料,是引發沖突的矛盾體,還是學生認知平衡木上的支點,學生的精彩表現足以說明:學習情境下,激發了深度學習,鼓勵探究、解決相關歷史和現實問題,增強質疑、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三大教學環節中,涉及學習情境的活動有:
【會·設疑】如具象的物:(1)圖像資料——坎兒井景觀示意圖;(2)圖表——坎兒井剖面圖;(3)視頻資料——坎兒井情況介紹;(4)唐詩引水行。學生動耳、動手、動口、動眼,在美的感受和朗朗讀“詩”聲中進入課堂,帶著目標明確看視頻、找問題。
【匯·解惑】如針對懸疑問題的探究設計:(1)觀看視頻,結合所學知識,將古詩上你的疑惑點圈出來;(2)結合知識卡片,請與小組成員一起解決疑惑;(3)請以班級同學名義,給中國水利博物館館長寫一封信,將探究的智慧結晶呈現出來。此環節中,小組合作探究時長17分鐘。學生有理有據去印證,不僅能質疑古詩,還嘗試與同學辯駁,觀點交鋒。圍繞學習情境設計問題鏈,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思維與實踐能力的提高,以期今后在復雜社會生活中能用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人格意志去解決各類問題(關鍵能力),體現綜合素養。
【慧·創新】學生分享生活中見到的南方鄉村的竹子引水系統。感受人們在利用自然、化水為利的過程中創造的偉大智慧結晶,并用恰當的方式參與社會實踐。
在傳統的單一場景中,問題對于知識,大多是孤立的、簡單的;而學習情境中的問題依存于具體的和整體的情境,它指向知識的整體掌握,更指向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發展。只有經過思考的、同時又趣味盎然的探索過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坎兒井”知識本身,并遷移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落實綜合思維素養。
總而言之,“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教學情景真實創設。判斷其是否恰當而有效,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在教學中是否體現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是以是否有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最終能否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二、 花兒為什么這么紅:學科素養真落實
“在日常學習、野外活動和其他環境下,開展實踐活動,嘗試探究、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教學關鍵問題,并沒有明確指向教材中的哪一節課。H老師通過圈定“在日常學習、野外活動和其他環境下”的客觀條件,選取了學生熟悉的博物館和學校;通過確定突破關鍵問題的路徑在于“嘗試探究、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選擇《引水行》是否與所學的坎兒井學科知識貼切進行探究,學生能對坎兒井基本問題簡要分析和說明;能夠運用學科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使得“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然生成,最終生成靈動課堂。
在三大教學環節中,設計意圖的落實如下:
【會·設疑】由中國水利博物館坎兒井的解說詞中的一首詩拋題。回顧七年級下冊學習坎兒井的相關知識,提出自己的疑問。從情境中發現問題,生活和課堂結合。
【匯·解惑】教師示范用學科知識解釋其中一句詩,做學法指導,輔助學生解決提出的疑問。接著是全體同學一起解決作者和標題部分的疑惑。這大大啟發了學生思維,解決疑惑。小組合作討論分析,論從史出,使得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
【慧·創新】“那么作者到底描述的是怎樣的一種引水系統呢?”迎著問題,帶領學生尋找證據鏈,由此引入中國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智慧創造,延伸到中國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智慧創造。學生以書面形式落實論證過程,智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H老師創設大量符合不同需要的真實情境,推動物(境)——人(情)——術(思)關系發展,使學生在探究事件、解決關鍵問題時自主建構意義,解決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這一節課,以創設真實情境解決某一關鍵問題、落實某一核心素養的策略有著很強的實踐性和普適性。
三、 春去花還在:撬動成長真發生
在觀摩H老師的課堂中,看著學生展示互評時踴躍提問并解決問題、形成并表達觀點,筆者感悟頗多。她的這節課情境真實,綜合性突出,主題鮮明,情感伴隨,學生自主,質疑探究充分體現。一節課45分鐘結束了,但慶幸這節課啟發了思考,“春去花還在”——那就是真實情境解決教學關鍵問題的策略要義。
(一)以真實美為境界
按照核心素養的要求,情境創設要盡量真實。所謂真實,是指在現實生活、科研學習中真實存在的情境。H老師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從中國水利博物館看到的一首旋律優美的唐詩、一個新疆坎兒井的實例開始,通過美的教學片段,美的南方鄉村“竹筒”引水畫面,美的教師儀態,美的學生觀點表達等方面,實現了對課題的突破,在探究質疑的過程中,伴隨一個“真實美”的心理場景,調動學生的“情”與“智”,使其獲得素養的全面的、主動的、和諧的發展。
(二)以真思考為核心
H老師不僅是“新疆坎兒井”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激疑生惑,“從會學到慧學”。她通過展示對“行人頭上過潺湲”的質疑——解決——觀點的思維過程,在和諧的師生互動過程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在她創設的每個真實情境中,不斷地傳播、喚醒、鼓舞學生——傳播了學生情智的種子,喚醒了學生的智慧,鼓舞了學生創新綜合的熱情。
(三)以真活動為途徑
真實情境下的課堂,是屬于學生的。“教”是為了輔助、引導“學”。本課用17分鐘左右的時間學生小組充分進行真實有效的探究,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學生輪番上臺展示探究活動的成果。在“學生——知識——社會”整體活動設計下,學生真實地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解決關鍵問題,最終達成素養。
筆者作為一線老師,亦如《從會學到慧學——以新疆坎兒井為例》這節課上的學生一樣,“終究得真意”:在境中學、境中做、境中思,在真實情境下解決教學關鍵問題,落實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文靜.基于情境認知與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2]高彤彤,任新成.多元效能理論與情境教育的發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5.
[3]楊曉.讓“身體”回到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5.
[4]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鄭惠方,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嘉綠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