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探究語文核心素養下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對策。以群文閱讀概述為切入點,分析群文閱讀符合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以此為基礎,提出教學對策,從而為同行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對策
一、 引言
在統編“1+X”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群文閱讀對于文言文教學愈發重要。學生在文言文群文閱讀中,借助豐富多彩的活動,尋找閱讀途徑,匯總個性化閱讀文言文經驗的方法,既幫助他們拓寬文言視野、促進文化理解、提高文言審美,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課堂教學生態。因此,對于初中這一塑造學生情感、認知、觀點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當合理運用群文閱讀方式,根據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提升學生成績的同時,注重培養能力,實現學生協調、全面的發展。
二、 群文閱讀概述
群文閱讀在2009年由趙鏡中教授提出,當時教師盡管仍習慣于一篇篇開展教學,但是在教學整合逐漸深入人心的情況下,也開始嘗試小范圍開展群文閱讀。他們選擇先明確議題,然后在課內外選擇恰當文本,通過多文本教學實踐,提高學生文言知識。趙鏡中教授強調群文閱讀具有議題、多文本的特點,認為“群文”中“文”為文本。而于澤元教授,界定群文閱讀是師生根據某一中心話題選擇一組文章,圍繞該話題開展閱讀討論,學生各抒己見,進而獲得普遍被認可、接受的結果,認為“群文”中“文”為文章。筆者經過大量教學實踐,更傾向于澤元教授的觀點,即群文閱讀指在課堂實踐中,圍繞某中心議題(話題),選擇一組文章,學生經過教師指導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開展學習,圍繞該中心話題完成閱讀,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形式,“群文”中“文”為文章,而非文本。
三、 語文核心素養下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價值
文言文群文閱讀不僅能夠改變教學方式,也改變了教學內容,學生面對更為多元、豐富的文本,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加開闊,師生共同構建教學過程,教學課堂就是學生的閱讀場所。群文閱讀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將文言文教學引入更為寬廣的空間。
(一)群文閱讀符合核心素養
群文閱讀由師生共同參與完成,學生不僅限于獲取淺層次技能與知識,而且獲得了進入文本,深入思考的機會。議題群文具有多題材、多文本特點,不同語境中學生構建相應語言體系,多層次品析文本,使得運用語言能力得以提升。學生通過閱讀方式,收獲知識,提升思維,卻受限于傳統單篇閱讀,存在閱讀量小的問題,探索空間不足,無法構建相應思想與思維。而群文閱讀,能夠豐富素材角度,使得學生實現探索性學習,閱讀中學會閱讀,明確文本內部關聯性,通過討論、交流與閱讀,實現思想碰撞,迸發新感受與新思想。文言文群文閱讀可為學生營造接受美、感受美與理解美的環境,例如《陋室銘》教學中,單篇文章難以展現“陋室之美”,可以“陋室不陋”為議題,實現群文閱讀,將《歸田園居(其三)》(陶淵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陋室銘》(劉禹錫)、《論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組成群文,群文閱讀中通過分析、對比與梳理,分析不同人身處陋室的心理,感受主人志向高遠、志趣高潔的情操,明確陋室“不陋”,使得學生形成正確審美,發現文人人格美,提高鑒賞能力。就“文化傳承與理解”而言,文言文群文閱讀能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熏陶效果超出單篇文言文,符合語文核心素養要求。
(二)群文閱讀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文言文教學一般是采用單篇閱讀為主的模式,而進行群文閱讀能夠改善教學困境,實現課內外閱讀的聯系,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及視野,調動其閱讀興趣,而且能使學生主動發現文言文的美,張揚與釋放個性,提高語文素養。群文閱讀通過篩選閱讀信息,使得學生能夠重新構建自我,在討論中糾正與完善自身觀點,形成獨特的閱讀心得與經驗,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閱讀,為終身閱讀奠定基礎。教師也要轉變自身理念,將閱讀權利還給學生,重新塑造師生關系與教學結構,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閱讀與探究文本。而群文閱讀盡管注重學生自我的構建,卻由于閱讀背景不同、經驗不足,易陷入誤區或誤讀文本,教師也要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幫助,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四、 語文核心素養下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對策
(一)挖掘主題內涵
主題不同于題材,側重于思想,也是作品的中心內容。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用文言文的作者多是借文章抒懷,兼具文藝性與思想性,通過整合此類文本,構建群文。學生既可對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進行構建,又可深入感受作者渴望被朝廷重視、保家衛國的心理情感。文言文由于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加上作者積極入世、宦海沉浮的經歷與情感,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即便結合寫作背景,也難以體會文章中心。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作家作品與廣闊的時代背景,使得學生能夠深入閱讀文本,走進文本,實現讀者與文本、讀者和作者的共鳴。
例如,可以“走進貶謫文人精神世界”為議題,將《記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陋室銘》組成群文。蘇軾被貶黃州,即便空靈的月下美景,也無法忘卻“閑人”的苦悶;柳宗元被貶永州,以凄涼景色表達孤獨悲戚之感;歐陽修被貶后自稱“醉翁”,以出游樂趣貫穿群文,卻在“頹然乎其間”中表達了排遣苦悶的方式;陶淵明描繪隱居的世外桃源,反襯對現實的不滿;劉禹錫被貶后遭遇知縣刁難,盡管身居陋室,卻也不慕名利,潔身自好,安貧樂道。教師通過求同探異的閱讀方式,重新整合文本,使學生加強對文章主題思想的理解,進一步挖掘主題內涵,使得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能夠深入人心。
(二)開展比對閱讀
比對是指比較與對照,包含向量關系上的微觀與宏觀比較,也包含時間關系上的縱向與橫向對照。比對閱讀是指在群文閱讀中,學生將同類型文本采取比較、對照的方式,分析文章異同性,明確群文異同成因,加強對文本意蘊的認知,以培養學生鑒賞作品能力。作家不同,受到時代、觀念影響,盡管描寫內容可能相似,其選材、立意及情感差異性卻較大。
例如,《左傳》與《春秋》中均對長勺之戰有所描寫,內容側重卻有所不同。左傳中的《曹劌論戰》篇,以314字詳細闡述戰爭前、戰爭中及戰爭后的王上、曹劌的行為,凸顯曹劌深謀遠慮。而在《春秋》中,僅13個字描寫長勺之戰,“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軍于長勺”,通過此種對比,即可了解史家不同,寫法也有所差異。教師此時即可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分析《左傳》和《春秋》兩部著作的特點分別是什么,兩者異同是什么?有的學生說:“《左傳》具有文字優美的特點,能夠描寫復雜歷史事件與戰爭,善于通過行動、對話展現人物特點。”有的學生說:“《春秋》注重客觀記錄歷史事實。”還有的學生提出:“盡管兩者均為史家,但對歷史事件的描述角度不同,《左傳》擅長細節化,通過多個人物展現歷史,《春秋》則更為注重歷史結果。”通過群文閱讀的方法,學生了解,盡管寫作對象相同,但是語言構建、主旨傳遞及情感表達卻會有所差異,文言文教學采取比對閱讀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發展認知、積累語言,還能夠提升思維、開闊視野。
(三)呈現作者全像
初中文言文作者有名家,也有學生不熟悉的群體,可將作者作為群文閱讀議題,比如柳宗元、蘇軾、諸葛亮、歐陽修等作者。諸葛亮盡管有《出師表》《誡子書》,歐陽修有《醉翁亭記》《賣油翁》,卻由于兩篇作品難易度差距較大,且思想關聯性不足,無法作為群文閱讀議題。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選擇思想情感、難易程度相近的文章,以此確定群文閱讀作者議題。
例如,文言文選文中,可以蘇軾為例,《記承天寺夜游》中記錄了蘇軾被貶后與友人賞月的情感,“閑人”是蘇軾的寫照。通過教材結合后發現,教材匯總多次出現蘇軾詞作,而蘇軾也是學生必須了解與熟悉的作者,可以“蘇軾”為議題,確定議題為《“閑人”蘇軾的人生》。構建群文時,選擇可反應不同蘇軾性格的文本,《超然臺記》(第一段)中表現蘇軾熱愛生活,隨緣自適;《自題金山畫像》中反應蘇軾的自嘲樂觀,文本均有明確指向性,使得學生能夠在閱讀中了解蘇軾,將作者全像展現出來,認識到蘇軾命途多舛、樂觀豁達的經歷與性格,通過討論交流,蘇軾形象在學生腦海中愈發深刻,為后續閱讀與理解蘇軾其他作品奠定基礎。
(四)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注意事項
群文閱讀中應確立議題,以此為構建群文的指向,決定群文甄選與教學活動目標,保證建構群文不會雜亂無章。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議題符合學生認知標準。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出,淺易文言文閱讀,可借助工具書與注釋理解內容,學生需注重感悟、積累與應用,提高自身能力。確立議題時,應根據課標要求,不能選擇晦澀、深奧的議題,使得學生不知所云,增加理解難度,導致學生畏懼文言文。相反,議題也不能過于粗淺簡單,使得學生喪失探究興趣,確立議題應注重學生最近發展區,使其能夠通過群文閱讀感受議題,獲得成就感。
第二,發揮教材例子。群文閱讀不能不重視教材、拋開教材,而是需要深層次挖掘教材,體現教材作用,以教材選文為例子,圍繞教材制定議題,挖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議題。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將教材中的選文組為群文,不僅能夠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還能夠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凸顯議題價值。
第三,議題開放包容。議題為學生提供閱讀理解開放平臺,開放性議題決定教師在學生的群文閱讀中,要尊重其各種觀點與想法,學生個體不同,閱讀感受也會有所差異,群文閱讀感受更是多元、豐富的。新課標中提出,應培養學生閱讀感受,采取有創意、多角度的閱讀。開放議題可凸顯該要求,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做到討論中有話可說。初中文言文教學還應當具有包容性,學生受限于學習經驗不足,無深厚文言文素養,所以應當結合學情,凸顯包容性,使得每位學生均能實現自我構建,激活學生思維,在閱讀中深化、完善對議題理解。
五、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學改變碎片化模式,采取多元化群文閱讀的模式,以此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因此,應當圍繞語文核心素養,通過挖掘主題內涵、開展比對閱讀、呈現作者全像的方式,擴展學生視野的同時,擺脫以往文言文“教而無趣”的情況,實現語言建構、思維發展、審美提升與文化傳承,從而提高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雪婷.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低段“1+x”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2):25.
[2]肖萍.核心素養視域下中學文言文教學困境突圍探索[J].師道:教研,2020(3):110-111.
[3]何怡曉,付春梅.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語文課內外,2020(7):364.
[4]黃鶴.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閱讀教學[J].速讀,2019(7):103-104.
[5]周麗敏.信息整合求同存異:群文閱讀視域下的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師,2019(11):1.
作者簡介:
毛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第一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