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莉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電子銀行業務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其中所隱藏的法律風險也更為突出,例如來自于對既有法律法規的違反風險、相關法律規定模糊缺失帶來的風險等。電子銀行法律風險可能帶給當事方行政、民事或刑事責任,可能導致銀行聲譽下降、業務機會受限、潛力下降等。相比于傳統銀行的法律風險,電子銀行面臨的法律風險更多。由于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很多非金融機構也開始從事了部分銀行業務。由此也它體現出了我國電子銀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電子銀行法律風險大大增加。
關鍵詞:電子銀行;法律風險;互聯網金融
前言:
電子銀行是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廣泛普及下衍生出的一種新型金融模式,利用開放型公共網絡或通訊通道,借助客戶建立專用網絡或特定自制服務設備,向客戶提供離柜金融服務。如自助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都屬于電子銀行的范疇。而由于電子銀行是一種新生事物,與傳統銀行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因此現有的法律法規對其可能無法全面覆蓋,導致電子銀行面臨的法律風險比較高。因此,需要對電子銀行法律風險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以期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一、電子銀行法律風險的界定
在金融市場及金融活動實踐當中,風險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剝離的內在屬性。金融風險的主體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部分,在狹義上,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金融風險的涉及范圍之內;在廣義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各種經濟主體,都在金融風險的涉及范圍之內。我國電子銀行業務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連續數年都持續表現快速增長。但是,電子銀行業務所面臨的法律風險也是很大的。從本質上來說,盡管電子銀行風險也屬于金融風險,但是卻不同于傳統銀行風險,更多的是來自于電子通信技術應用方面。法律風險指的是對法律的不遵從或違反而可能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或是法律不完善、不明確所造成各當事方面臨損失的可能性。電子銀行法律風險主要包括了兩個部分,分別是對既有法律法規的違反,以及法律規定模糊缺失。這些風向將會導致電子銀行相關當事方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也會造成銀行聲譽下降、拓展潛力降低、業務機會受限等不良后果。
二、認證機構和電子簽名依賴方的關系
電子簽名依賴方指的是對電子簽名證書持信任態度,并且以證書確定的電子簽名人為交易相對方而進行交易的人。電子簽名依賴方可能是認證機構用戶,但也可能不是,如果不是認證機構用戶,則其余認證機構沒有服務合同。而當其通過證書與證書用戶進行交易的時候,就在證書服務關系中形成了介入,在特定情況下,認證機構也要對其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對于有認證機構和電子簽名依賴方的法律關系性質,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研究顯示,對于二者的關系,應當根據非純粹認證關系、交叉認證關系、單方證書用戶型、社區認證服務型來進行區分。還有研究認為,雙方在事實接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合同。電子簽名人證書信息查詢就是合同締結的過程,證書信息就形成了合同內容。還有研究認為,簽名人之所以要獲得電子簽名證書,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身份證明給電子簽名依賴方,而該合同的受益人之一也是電子簽名依賴方。還有研究認為,認證機構對于電子簽名依賴方的利益,持有法定保證及賠償義務。
三、大額電子資金劃撥的法律關系性質
在美國《統一商法典》第4A編施行之前,并沒有調整大額電子資金劃撥的統一法律,對于不同大額電子資金劃撥,主要是不同當事人私人之間的合同調整,且受到不同法院解釋的限制。因此,對于大額電子資金劃撥中,各當事方的法律關系,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歷史上幾個典型的案件中,盡管案情相似,但是最終的判決結果卻截然不同。而在美國《統一商法典》第4A編制定之后,對于大額電子資金劃撥的各當事方,建立了新的法律關系,也就是貸記劃撥關系或資金劃撥關系。因此,可以說該部法律的編訂,對于電子資金劃撥法律關系性質的明確,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其中設立的安全程序、支付命令等改變和規則,并沒有運用傳統的功能等同方法解釋和修補以往法律,而是運用了全新的規則及改變。其對于我國電子銀行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有助于對電子銀行各當事方權利義務不確定所帶來的法律風險進行控制。
四、電子銀行當中關于消費者保護的問題
消費者是電子銀行相關業務中的重要主體,而對消費者的保護也是電子銀行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的法律風險。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電子銀行當中對消費者的范圍界定有所限制,某些業務屬于個人投資而不屬于個人生活消費,所以對其權益的保護也存在一定的爭議。目前,我國對于電子銀行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仍然是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主要依據,盡管在2013年新增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義務,但是只局限于最基本的信息,而對于電子銀行業務的特殊性缺乏考慮,沒有實現持續性的信息披露。所以,僅利用這些信息,無法為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權益提供足夠的保護。在電子銀行業務中,當前法律對于消費者的保護不足,需要在未來對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義務進一步細化。在訂立合同之前,金融機構必須用易懂、清晰、明確的語言,向消費者披露金融機構的聯系方式和名稱,并說明電子銀行業務的費用、風險、特點。一旦出現錯誤支付、未經授權支付等情況,需要在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之間合理的分配責任。
結論:電子銀行是當今社會中一種新型的金融方式,相比于傳統銀行模式具有更大的便利性。但是,電子銀行在很多方面又不同于傳統銀行,因此其所面臨的法律風險也比較突出。在未來電子銀行的相關立法當中,應當考慮到電子銀行的特殊性,從多個方面入手,對相關的額法律法規進行健全和完善,減少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不明確、不充足所帶來的法律風險。
參考文獻:
[1]楊長海,劉時芬.商業銀行線上融資業務若干法律問題探析[J].現代金融,2019(11):511-512.
[2]付葉根.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風險與審計策略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8,498(23):154-154.
[3]張揚波.淺談電子銀行的法律風險與防范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8,13(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