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數據統計,國家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但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嚴重的社會影響,大大降低了全社會和人民群眾對安全生產形勢好轉的認同度,為此2016年4月國務院安委辦印發了《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9 月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意見都對構建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明確提出了要求。
關鍵詞:雙重預防機制;風險;危險源;“三種時態”和“三種狀態”
1 預防機制的思路
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主要以安全風險辨識和管控為基礎,以隱患排查和治理為手段,是當前最為先進、科學的一種管理模式,是實現事故預防的“關口前移”的重要手段,通過危害因素辨識,可以找出需要防控的危害因素,然后,通過風險評估篩選出需要防控的危害因素,最后通過制定并落實風險防控措施,達到防止事故發生的目的。
2 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認識不清楚。這個問題主要集中在企業負責人和管理人員,企業對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認識不清,對管理效果預估不全面,致使推進工作沒有明顯效果。
2.2參與辨識的人員能力不足。風險辨識時需要綜合能力的應用,目前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的管理知識單一,沒有形成風險意識,對某些部位、場所、設備設施的風險認識不清,在辨識過程中容易出現辨識錯誤、漏項或沒有抓住重點等問題。
2.3沒有針對性采取措施。有些企業在建立機制過程中的采取措施基本都是千篇一律,措施都是加強管理、遵守操作規程等內容,沒有對風險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2.4有些企業在編制體系是存在迷茫情況,不知道雙重預防機制是干什么、如何編、如何干,編出的文件束之高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2.5有些企業把雙重預防機制做成了一套獨立的內容,沒有效的運行體系內容,還用原來的“老辦法”沒有把雙重預防機制落實。
3 如何正確構建雙重預防機制
3.1要對專業術語有足夠的認識和理解
(1)構建雙重預防機制首先要對專業術語有深刻認知,掌握風險、危險源的定義和之間的關系。風險就是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安全風險被定義為“某一特定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組合”。安全風險強調的是損失的不確定性,其中包括發生與否的不確定、發生時間的不確定和導致結果的不確定等,是伴隨的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以及在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實施的伴隨風險的作業活動,或以上兩者的組合。危險源是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和(或)財產損失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我們常見的危險源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危險源能量或有害物質構成,第二類危險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監管缺陷等,如果某一危險源具有的能量或有害物質量值很高(后果嚴重),同時對其管控也比較寬松(失控可能性高),那么,該危險源的風險程度就會很高。
(2)風險與危險源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危險源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客觀存在,而風險則是人們對危險源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嚴重程度的主觀評價,因此,對于危險源而言,關鍵在于能否發現、找到它,因為只有找到它,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防控;相反,風險是對事故發生可能性及其后果嚴重性的主觀評價,需要盡可能客觀、公正評價其危險程度,以便決定是否防控及如何防控。
3.2對事故隱患有一定的理解
從事故隱患的定義可以了解,事故隱患是企業違反安全生產、職業衛生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或導致事故后果擴大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兩者的定義可以推出事故隱患就是第二類危險源。
3.3基本方法的應用
(1)要掌握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的基本方法,首先進行風險點的辨識,要從源頭上系統辨識風險、針對風險存在的部位、設施、場所和區域全面辨識找出風險點,編制風險點辨識清單,劃分可按照生產裝置、儲存罐區、作業場所等功能分區進行。對操作及作業活動等風險點的劃分,應當涵蓋生產經營全過程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狀態的作業活動。對于系統或開、停車,檢維修,動火、有限空間等操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進行重點考慮。風險點包含了設備鼓風機、空壓機、水泵等場所水泵房、配電室、動火作業、高處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等區域維修區、廢舊物資堆放區等部位罐、配電柜、水泵電機等多個危險源。
(2)排查危險源是風險管控的基礎,常規的隱患排查依據就是根據法規標準要求,企業按照場所、區域、部位分別編制的隱患排查內容。編制隱患排查清單是對風險分級管控結果的具體應用,到位的隱患排查依據是將針對風險分級管控過程中的“典型控制措施”變成本清單中的“隱患排查標準”。
(3)安全風險等級從高到低依次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事故隱患也可以相應劃分為公司級、部門級、車間級、班組級四類,這樣對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的層級更加明確,在繪制企業“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中就可以標明主要安全風險、可能引發事故隱患類別、事故后果、管控措施、應急措施、報告方式、隱患類別、排查內容、排查級別等內容。重大風險公司領導直接管理和隱患排查;較大風險部門作為管控責任主體實施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一般風險班組負責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低風險崗位員工負責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從而有效構建職責明確的風險清單和隱患排查清單。
(4)企業應對風險管控過程的記錄資料,并分類建檔管理,至少應包括風險管控制度、風險點登記臺賬、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記錄,以及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危險源登記臺賬等內容的文件化成果。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策劃、實施及持續改進過程中,應完整保存體現隱患排查全過程的記錄資料,至少應包括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隱患排查治理臺賬、隱患排查治理清單等內容的文件成果;涉及不能立即整改的一般隱患、重大隱患,其排查、評估記錄,隱患整改復查驗收記錄等,應保留紙質記錄并建檔管理。
3.4安全風險辨識與評估要注意的問題
(1)安全風險辨識要突出全員參與的原則,辨識要覆蓋所有的工藝流程、設備設施和作業場所,要充分考慮分析“三種時態”和“三種狀態”下的危險有害因素。
(2)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隱患整改的深入以及國人安全意識的提升,隱患的數量將會大為降低,屏障措施的防控有效性將不再是事故防控的主要矛盾,因此,適時調整、整合雙重預防機制為風險管理,對于有效進行事故防控不失一種明智之舉。
(3)因為危險源包括隱患,風險管理包含隱患排查治理,如果人為把它們割裂開來,設置兩本臺賬、建立兩套體系,不僅浪費人財物力,而且對同一類事物不當區分,將影響對它們的查找、辨識與管理,不僅會事倍功半、徒勞無益,而且也可能會因處理不當而得不償失。
構建雙重預防機制,企業要學習借鑒有經驗的做法,深刻理解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工作離不開公司領導支持和參與,更離不開崗位員工的參與,沒有員工參與就無法達到“安全生產關口前移”的目的。所以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風險分級管控,消除或減少隱患;通過強化隱患排查治理,降低事故發生風險才能促進雙重預防機制有效施。
作者簡介:
王寬(1986.07—),大學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安全生產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