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慶
摘?要: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已經成為衡量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標。建立起全體教職員工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提高供給側質量,創新協同育人的載體,以真實體驗或者虛擬仿真實驗來開展實踐,優化教育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改革的對策。
關鍵詞:獲得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5.037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之后,“獲得感”一詞成為廣為流傳的熱詞。將它遷移到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為“思政教育”)中,作為教育的主體者,即大學生是否有獲得感,已經成為衡量新時代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標。
1?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的內涵
目前,思政教育中獲得感的內涵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共識。 一般而言,獲得感是指人們得到某一方面的利益而產生的愉悅心理感受。無論是物質層面獲取,還是精神層面的收獲,都屬于獲得感。思政教育中學生的獲得感更多指向的是精神層面的滿足感,是大學生在思政教育活動中在自身成長成才需求得到滿足時產生的積極的正向的主觀反饋,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價值塑造、知識積累、能力提升。價值塑造主要指幫助大學生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堅定“四個自信”。知識積累主要指準確把握思想道德和法治方面的知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能力提升主要指增強使命擔當,政治覺悟、思想認識水平、判斷選擇能力等得到提升,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2?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學生獲得感的重要意義
2.1?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校思政教育以增強學生獲得感為改革目標,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思想,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貫徹落實。從哲學價值論的角度來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思政教育的主體是全體大學生,獲得感的主體也是大學生。彰顯“以生為本”的思想,教育者要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充分關注、關心、關愛和服務大學生,在思政教育內容的篩選、語言的運用、方法的選擇等方面貼近大學生的實際、期待和需求,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教育者和學生平等對話交流,學生甚至可以對教育者的內容提出批判和質疑,促進生師互動,從而提高教師“教”的質量與學生“學”的質量。
2.2?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
從受教育者維度看,大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自身有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與法治素養、獲取科學理論、增強綜合能力等多方面的期待和需求。教師堅持問題導向,掌握學生的內在需求,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一方面,思政教育教學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為中心,思政教育者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教育教學改革讓學生能真正在知識上有所收獲,思想上得到啟迪,能力上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者不再僅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而是以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提升三者共進,最終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
3?協同育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學生獲得感的對策
3.1?建立起全體教職員工協同育人的機制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學生的獲得感,首先,要改變目前高校學生管理系統、教學系統、后勤服務系統等條塊分割以及由此帶來的部分思政教育效果被消解的現象,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其次,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及其他領導班子成員要帶頭抓思政教育、帶頭上好思政課,圍繞怎樣培養人做好頂層設計,建立起系統有效的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機制。高校內部各部門、所有教職員工在育人方面要明確自身職責,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工作上的協作,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發揮系統整體功能和提升整體效果。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后,教育者要認識到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思政課,但并不能完全依靠思政課。“大思政”的育人格局需要高校所有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和研究,例如,課程思政如何實現,育人與育才如何統一起來,顯性教育之外的隱性教育如何實現;再次,要健全溝通協調機制,信息實現及時傳達,資源實現共享,各部門建立有效的協作,牢牢把握住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落實思政教育領域以人為本的理念,彰顯人文關懷。最后,建立相關的評價和獎懲制度。科學的評價機制和獎懲機制有利于調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思政教育活動深入持續開展。
3.2?提高思政教育供給側質量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其根本是要解決需求側與供給側兩者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大學生作為需求側,他們在學習之前會對思政教育的內容、 形式、實施過程等方面有一個心理期待。有的思政教育者開展工作倚仗自身權威,忽視或漠視受教育者的需求。受教育者的需求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滿足,獲得感便無從談起。思政教育者要關注大學生需求側,多一些換位思考,以“需求牽引供給”提供優質的供給,不斷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創新形式。例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實施,在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治觀部分時,教師及時將《民法典》中的相關內容融入課堂,通過優化課堂供給,既體現思政課的時代性,又能增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治素養的獲得感。當然思政課教師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自身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理論功底和知識素養的不斷提升,持續以科學知識武裝自己,成為“學問之師”。除此之外,教師要自覺做表率,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贏得學生。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善于捕捉課堂教學及日常生活中學生思想行為的積極變化,及時給予肯定性、鼓勵性評價,讓大學生在享受思政教育成就感、獲得感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他們接受思政教育的內生動力。
3.3?創新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載體
思政教育的內容需要一定的載體承載和傳遞,實現主體與客體的互動。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思政教育載體和平臺日益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各種載體的建設與運營,要有思政教育隊伍的聯動協同,以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例如,課堂教學載體既要有思政課程顯性的“驚濤拍岸”的顯性教育,也要有課程思政“潤物無聲”隱性教育,既要有線下教學,還要有線上的拓展延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兩者緊密融合,形成協同效應。依靠社會實踐載體把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課內課外實踐中,學思結合、推動知行合一。依靠管理載體以制度、規范來實現教育目的,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管理活動中,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規范行為,提升素養。文化載體主要以校園文化為承載形式,將大學精神、校風學風及優美的環境來涵育學生品行。依靠網絡載體QQ、微信公眾號或者專門的思政教育平臺,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推動網絡育人。
3.4?以真實體驗或者虛擬仿真實驗來增強大學生獲得感
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離不開體驗式學習。首先,須完善協同育人的物質保障機制,將思政課實踐教學、專業課實踐實驗、社團活動、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統籌安排,加大資金投入,讓學生有機會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在真切體驗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其次,要與時俱進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有的高校已探索以虛擬仿真實驗來開展思政教育,采用計算機仿真軟件模擬歷史與現實來展開實踐教學,拓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深度與廣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教學做”一體化中增長知識、塑造價值、提升能力,對于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能夠切實有效地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
3.5?協同優化思政教育環境
大學生所處的環境狀況對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會產生深厚影響。協同優化思政教育環境,首先,高校層面要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通過系列的校園活動,如典禮、講座、論壇、體育藝術活動等推進思政教育資源進校園,在潛移默化中涵育人的品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其次,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應發揮積極 作用。學校要加強家校溝通,發揮家庭在育人環節中的基礎作用。最后,還要凈化社會網絡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網絡監管,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關心和支持大學生成長。大學生自身應強化自我教育的意識,積極開展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4?結語
協同育人是高校“大思政”構建的新視角和思維模式。其本質是高校各系統、各部門、所有的教職員工相互配合,從不同角度對大學生思想進行教育,或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的生成離不開內生動力與外生機制協同作用。其中內生動力源于大學生對自身成長的發展需求和期待,源于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主動去獲取。外生機制則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推動力。只有堅持協同理念,構建標準健全、內容完善、運行科學、保障到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體系,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03].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2]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09(10).
[3]林飛燕.文化自信視域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