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怡

內容摘要: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繼承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傳承和發揚。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國傳統文化在很多人意識里逐漸淡化。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就要從教育入手,從小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傳統文化選文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較大的比重,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很好的初步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本文通過分析教材選文中傳統文化的篇目和分析選文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兩大部分來分析教材選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語文 傳統文化 部編版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繼承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傳承和發揚。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國傳統文化在很多人意識里逐漸淡化。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就要從教育入手,從小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傳統文化選文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較大的比重,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很好的初步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一.選文中的傳統文化類篇目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有較大的可塑性,這一階段對良好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有基礎性的作用。小學六年分為低中高三個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教材中的選文也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得去編排有關傳統文化的選篇。教材的編排中,除了六年級下冊是6個單元外,其他都是每冊8個單元(以語文園地數量為準),一共是94個單元,我統計到有46個單元中都涉及到了傳統文化,涉及傳統文化的單元占教材單元總數48%。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選文大概有七種,漢字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傳統藝術和節日、歷史故事和偉人名事、神話和民間故事、古詩文言文、寓言故事。在所有的傳統文化類選文中,古詩文言文的比重達45%,其中紅色革命文化隨著年齡的增加,篇目也有所增多。低學段非常重視漢字文化的教學,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兒歌童謠的方式出現,這樣的識字方式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可以擺脫枯燥的識字方式,激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更加容易記誦。下圖就是我統計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篇目,然后分類統計,得出每種類型選文在所有傳統文化選文中的比重。如圖:
1.低學段(1-2年級):從低年級就開始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一年級上冊是以學習拼音漢字為主,大多以童謠兒歌的方式出現,將漢字的學習融入到兒歌中去,既提高了趣味性又學習了漢字的知識。不難看出,低年級教材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從漢字入手,然后民俗文化和傳統節日也都有涉及。
例如,一年級下冊選文中的《人之初》《姓氏歌》等,課文讀起來起來瑯瑯上口,便于記誦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文化底蘊。一年級下冊的選文《端午粽》,通過這篇文章學生可以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且學習節日習俗。二年級上冊有很多表達優秀人物真實事跡的課文,通過這類課文讓學生體會高尚的品質和精神,例如:二年級上冊課文《朱德的扁擔》和下冊課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等。整個低學段主要還是以識字為主要任務,同時也已經涉及了古詩文的學習。寓言故事7篇,寓言故事簡短且哲理豐富不失趣味,可以引起低學段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中學段(3-4年級):從低學段到高學段的選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傳統文化,且中學段比重也有所增加這也說明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小學生的重要性。中學段中傳統文化選篇比重最大的是古詩詞文言文類,中學段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習古詩詞文言文可以使學生領會我國古代詞作的魅力,也可以初步學習一些基本的古詩和文言文知識。中學段開始沒有專門的識字教學單元,從三年級開始課文有明顯的主題分類,每個單元選文都是同樣的主題,且每個單元的開始都有相應的導語導入,進一步加強對教材的整合。而且從二年級下冊開始已不再是全篇拼音輔助閱讀只是極個別生字標明拼音。歷史故事和偉人名事的比重有所增加,體會歷史,感悟道理,這類選文從5篇增加到8篇,“明史”既可以增長知識,也會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從小接受熏陶,培養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力軍。
例如:關于詩詞和傳統藝術方面: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紙的發明》這些文章展現了我國先人的智慧,也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熱愛我國傳統發明,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還有愛國熱情與優秀品質的培養方面;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都是意在讓學生學習名人愛國立志的故事,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懷。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偉大的品格,古詩三首和文言文二則都是體現了人物在困境中自強不息的精神。愛國情懷和個人的優秀品質,都是意在塑造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高學段(5-6年級):高年級的傳統文化選篇篇目較長且有著更深的意義,而且古詩詞依舊占了比重最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學段的閱讀詩歌要求比中學段更近了一步,要求“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材中的古詩詞類型不同,內容廣泛, 古詩詞的難度也隨著學段的增加而增加。歷史故事和偉人名事的比重也逐漸增大,從中年級8篇增加到18篇,神話故事也有所增加,想象類的選文從低學段多比重的童話故事到高學段逐漸成為神話故事,不僅要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還要讓學生學會感受人物的偉大形象,告訴學生人生的道理,感悟神話的神奇,從而熱愛這一民間文化。
例如:高年級傳統文化選文有的從思想內容的角度提出的,我國傳統文化燦爛,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六年級上冊的“體會藝術魅力”單元和下冊的“民風民俗”單元,例如:《北京的春節》《臘八粥》等課文,這樣的文章讓學生了解到了不同地區的不同習俗,去感受家鄉以外的,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也拓寬眼界。還有就是體會勞動人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感受革命英雄的英勇氣概和高尚品質,受到熱愛黨、熱愛人民的思想教育。六年級上冊的“革命歲月”單元,把紅色革命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使紅色革命文化豐富小學生的思想。對小學生高尚品德的養成有重要意義的紅色革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和崇高革命精神的完美融合。
二.選文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了解傳統節日,增強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郭沫若曾說:“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睂W生進行美育的途徑有很多,讓學生在欣賞我國傳統節日也是美育的一種方法,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情感,把我國傳統節日當做一種美,進而欣賞并熱愛傳統節日。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傳統節日的篇目9篇,涉及端午節、清明節、春節、臘八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如《傳統節日》這篇課文,介紹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文化,使學生在學習節日習俗的同時領會在傳統節日里凝聚的文化內涵,從而對我國傳統節日有更深的認識。中國的傳統節日,無論形式還是習俗都是豐富多彩的。在人類文明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國傳統文化在增強民族自信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小學的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很是重要,通過傳統文化篇目的教學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例如:在教學古詩《題西林壁》時,讓學生誦讀詩歌并且深度品味展開想象,去體會自己腦海里詩歌描繪的畫面,而不是一味枯燥的翻譯。這樣學生可以既感受到古詩格律詩詞的平仄起伏中抑揚頓挫之美,又能通過自己的想象與創造,使自己身臨其境的體會詩歌中的畫面。學生在對詩歌反復誦讀的同時結合課下注釋要求背誦課文并且默寫全詩,使學生體會詩詞的優美與豐富內涵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傳統文化類選文,使學生感悟家國情懷,以及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等優秀的品德思想,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對教學中的建議中提到“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大量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通過學習傳統文化類的選文體會其中的道理或者學會一些優秀的品德思想。古代寓言故事通過趣味描寫和篇幅簡短的方式來表達深刻的事理,與普通的課文講授相比較,寓言故事的方式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一定的道理。二年級的選文寓言二則《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等,都是通過簡短易懂的故事講述道理,學生在學習文章的時候培養了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大量的傳統文化選文,從小培養新一代學生熱愛本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舞出自信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莫依婷.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2):291-292.
[2]牛樹林.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類選文的編排與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35):53-5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陳益文,黃寒英.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總體編寫特點及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上),2021(01):140-141.
[5]楊陶玉.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3):258-259.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