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本文試圖通過課程論視角,結合課程思政內涵和高職學生特點,對專業課程中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篩選、與專業課程融合、教學組織實施、思政評價反饋等本質特征進行研究分析,期待為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提供創新思路。
關鍵詞:課程論;課程思政;高等職業教育;
2021年6月10日,教育部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進一步提高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這是因為檢驗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根本標準是立德樹人的成效,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只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一、課程思政內涵
如果說思政課程是“立德”和“育人”的集中體現,那么課程思政就是“樹人”和“育才”的有效路徑。課程思政旨在通過課程的形式和課堂的主渠道,發掘專業課程所蘊藏的思政元素,在對學生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同時,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然融入課堂,實現立德和樹人、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結合、辯證統一。
二、高職學生特點
當前高職生源已進入00后時期,新時代的高職學生是物質條件更加優越、信息獲取更加便捷的首代網絡“原住民”,具有思想前衛、思維敏銳、見解獨立、逆反強烈的性格特點,同時也存在缺乏自律自控、貪圖安逸享受、過渡依賴網絡的行為缺陷。在脫離家庭監督管理步入高職院校后,如何培養他們成為社會某一行業、某一領域專業人才的同時,引導他們厚植愛國情懷,樹立正確三觀,實現自我管理、自我規劃和自我教育?這一方面需要通過思政課程培根鑄魂、立德育人,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樹人育才;通過課程思政將專業教師的政治態度、政治認同融入教學,讓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潛移默化接受思想熏陶和教育,與思政課程共同構成互補、互助、互進的育人格局,對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價值和實際意義。
三、課程思政的課程論分析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實施載體,是對課程思政活動開展探索實踐的前提和基礎。課程論作為教育學的分支學科,旨在研究課程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涉及課程目的、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是指導課程在實踐中不斷優化的主要理論依據。
本文借助課程論視角,結合課程思政內涵和高職學生特點,對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篩選、與專業課程融合、思政評價反饋等本質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如下:
(一)思政元素篩選
課程論中知識選取是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前提,其遵循兩個原則:系統性原則和簡約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指所選取的知識是以學科知識發展邏輯或學生學習能力成長邏輯所呈現的;簡約性原則指根據學情對知識進行必要的精煉和簡化,方便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
根據課程論中知識選取的兩個原則可知,課程思政首先要考慮的是新征程時期黨和國家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在思政層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以及這些新要求又該如何轉化為知識內容。對此,本文在文獻研究和調查走訪的基礎上,構建“要求→內容→元素”的篩選流程,具體如下:
1.要求
根據教育部引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可知,新征程時期黨和國家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是“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2.內容
新要求中將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分為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五個方面,并指出要緊密圍繞此五方面,對專業課程“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的原則選取課程思政知識。
3.元素
本文歸納出“三切四發”的課程思政元素篩選定式,可供各專家學者參考:
(1)三切
三切指“行業地位切入”、“專業話語切入”和“個人經歷切入”,旨在解決當不能從專業知識中篩選思政元素時,如何從其它領域切入,篩選思政元素的問題。
行業地位切入——圍繞專業對應的行業企業,從市場份額、市場排名、競爭態勢、領軍人物、產品特點、盈利能力、技術儲備、潮流引導、政府關系等角度,切入思政元素。
專業話語切入——圍繞專業領域所涉國家戰略、法律法規、相關政策、社會實踐等方面,切入思政元素。
個人經歷切入——圍繞專業教師學習經歷、成長經歷、政治經歷、生活經歷、工作經歷等方面,切入思政元素。
(2)四發掘
四發掘指“知識內容發掘”、“教學過程發掘”、“失敗教訓發掘”和“時政焦點發掘”,旨在解決如何從專業知識中篩選思政元素的問題。
知識內容發掘——圍繞知識點自帶的思政內涵,發掘思政元素。
教學過程發掘——圍繞對知識點進行整合、歸納、深化、拓展和遷移的教學過程中,發掘思政元素。
失敗教訓發掘——圍繞典型失敗案例、經驗教訓,發掘思政元素。
時政焦點發掘——圍繞專業相關的時政焦點和重大事件,發掘思政元素。
(二)專業課程融合
思政融合實施本質是研究在專業教學中,教師如何教思政和學生如何學思政的問題,也即教學策略該如何制定的問題。教學策略主要由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構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對思政教育的影響。移動互聯網使用便捷、檢索高效、信息豐富,學生通過手機檢索獲得的信息遠高于課堂獲得的信息,師生界限不再清晰,教師權威不再顯著;同時,網絡上一些優秀的思政教育文案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風趣幽默,兼具碎片化、娛樂化的特點,更容易被年輕人所接受,對課題思政的理論體系、理論邏輯和識記要求造成極大的沖擊。
當然,網絡思政缺乏課程思政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娛樂過度、稍縱即逝,這些短板決定了網絡思政無法取代課堂思政的地位。
鑒于此,本文倡導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充分利用移動信息化教學手段,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優化思政教學組織形式,數字化思政教學資源,與課堂思政形成互補、互助、互動的新格局。
(三)思政效果評價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在各類考核評估評價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落細落實”。考慮到學生是課程思政的客體、學習者、感受者和獲益者,且高職教育的評價正在由教學效果向學習效果逐步過渡轉變,故建議聚焦學生的思政獲得感,從定量與定性兩個維度,圍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指標開展思政效果考核。
課程思政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基于其的哲學思考、內涵理念、實施路徑、教學融合和改革創新等研究一直方興未艾;如何不斷創新推動課程思政理論和應用的發展,還需要諸多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不斷的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賀武華.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4):26-30
[2]劉桐.高校“課程思政”的理論構建與實現路徑[J].西部學刊,2021(04):108-111
基金資助: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篩融評一體化模型”的構建與實證》成果(課題編號:2021YB0520)
作者簡介:劉正君(1977.05——),男,漢族,籍貫:吉林省榆樹市,河南經貿職業學院,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及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