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平
【摘要】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幼兒的思維教育,長期以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不甚清晰。尤其是幼兒進入大班之后,幼兒園數學教育小學化傾向愈演愈烈,許多教師和家長將數學的入學準備定位于計算的準確與快速。事實上,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應在幼兒數學思維的培養上多下功夫。
【關鍵詞】幼兒;思維發展;數學教育
引言
為明確學前教育發展方向和目標,促進學前教育事業良性運行,國家出臺了多項學前教育政策,其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提出,要加大對游戲和日常生活的關注,重視幼兒在游戲和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發揮。這為探索幼兒園數學教育課程改革、重新界定幼兒園教育的價值,以及確定新的兒童觀、游戲觀提供了極佳的政策指引。隨著政策的落實,“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認識到了游戲的重要作用,并嘗試將游戲與課程結合起來,但是,如何正確結合數學知識與游戲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仍然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1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內涵
不同論者關于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故首先對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內涵進行分析,以防造成理解與實踐中的混亂。在眾多研究者所表述的對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從幼兒數學經驗的角度指出,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是一個(數學經驗)不斷地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過程,是一個讓每個幼兒能夠“學自己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過程;將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生活化界定為教育者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提取教學素材及材料,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與數學相關的活動,并通過主動探索、操作形成相關的數學認知,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對上述概念進行總結可以發現,學者對于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界定有兩個共同點:一是認為數學教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二是數學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用之于生活。可見,數學教育生活化不是簡單將數學與生活進行表面銜接,而是進行內在、高度自然的整合。從數學教育目標的制定、內容的選擇、實施乃至最后的評價與反思均需與生活相銜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導幼兒理解數學并學會運用數學。
2幼兒思維發展的數學教育策略
2.1轉變傳統思維,促進教育理念改變
幼兒園數學教育存在問題的首要原因是教師仍固守傳統教育思維,沒有緊跟學前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尚未形成科學、系統、成熟的教育觀和游戲觀。因此,幼兒園數學教育與課程游戲化的深度融合必須堅持理念先行,從教育觀念上提升和優化教師思維。首先,教師應加強對國家和地方學前教育政策的學習,尤其是認真研讀《指南》和《綱要》,深入理解學前教育游戲化、生活化等內容的表述,在落實相關政策過程中思考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課程游戲化。其次,教師還應轉變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認知,幼兒園數學教育除學習基本數學核心經驗外,還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數學的興趣及幼兒的各種能力。教師通過轉變對數學地位的認識,理解幼兒數學教育的意義所在,可以更好地開展數學教育。
2.2提供適宜材料,搭建探索的載體
皮亞杰提出“抽象的思維起源于動作”,幼兒受邏輯思維的限制,數學學習更依賴于對材料的實際操作。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能夠直接操作的材料,使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數學經驗并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如何提供適宜的材料,引發幼兒的操作興趣,并有效支持幼兒的學習呢?首先,注重材料的結構性。材料從結構化程度來說,分為高結構化材料和低結構化材料。高結構化材料的指向性是確定的,幼兒操作本質上是一種作業化的練習;低結構化材料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幼兒每一次操作都有不確定性和多種可能性,能激發幼兒的思維。教師要善于發掘幼兒園和生活中現有的材料,如不同顏色的積塑小魚、棋子、玻璃珠子等,這些材料可作為分類、排序、點數、分解等材料。酸奶瓶、塑料瓶、瓶蓋、月餅盒、易拉罐、餅干盒、臺歷等廢舊物品可作為認識幾何形體、時間、量的比較等材料。其次,注重材料的層次性。教師提供的材料要能關注到不同發展水平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使每一個幼兒在不同的操作過程中都有所受益。例如,中班計數活動,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分為不同小組,分別提供了塑料水果和不同顏色的圓點讓幼兒數一數;釘珠和皮筋,讓幼兒連一連。教師通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從形象直觀到抽象,將立體物體變成平面圖形,推動了不同能力的幼兒的思維發展。
2.3提升大班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模式
依據幼兒學習特點和學科特點,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模式可以分為新授教學模式和復習教學模式。新授數學活動的核心教學模式可以歸納為四步,即做中學、思中悟、樂中練、延中用。做中學是指新授內容的教學要在幼兒的動手操作過程中進行。教師要精心導入探索活動,通過學具、教具,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尋找預設問題的答案。思中悟是指在幼兒操作活動之后,以多種形式引導幼兒思考。樂中練是指在游戲中練習鞏固新學到的數學知識、技能。延中用是指在實際生活中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為了培養大班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必須重視數學復習課的教學。復習數學活動的核心教學模式可以歸納為三步教學法,即鞏固、拓展和運用。鞏固是指對新授教學活動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平行練習。拓展是指增加活動中思維的難度,鼓勵幼兒多角度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并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反思。同時,通過逆向思維游戲,引導孩子感知數學中的逆運算。運用是指靈活采取多種數學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結語
教師要利用操作活動,讓幼兒反反復復操作各種材料,在操作的過程中把感知動作轉化為內部的心理活動,這時數的概念一步一步印在幼兒的腦海當中,就形成了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幼兒的數學想象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海潮.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途徑研究綜述[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4):108-111.
[2]黃瑾,田方.學前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