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霞
摘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以改變傳統單調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本文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從設計活動的形式、設計原則、活動的實施和效果等方面闡述了在生物課堂中適當運用活動,可以使生物課堂“活”起來、“動”起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活動化教學;初中生物;實踐研究
新課改要求教師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觀,使枯燥的課堂活躍起來,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實踐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通過各種感官體驗,不僅可以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而且可以獲得個性發展,這樣的課堂才會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一、設計活動的形式
在活動形式上,從學生主體上進行設計,從參與對象上看,有個人自主學習活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班級展示交流活動等;從活動內容看,有探究性活動、情景活動、生活化活動、趣味活動等。
二、設計活動的原則
1.可操作性原則
機動性是設計活動最基本的原則。課堂活動可以多樣化,但一定要能進行,否則,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例如,教師要考慮學生是否有時間、有條件地收集材料;如設計問題討論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思維特點,避免出現答非所問甚至無法討論的冷場局面。
2.有效性原則
效率是設計活動的首要原則。所進行的活動不僅要讓課堂“活”起來,而且要發揮一定的作用,這樣的活動才有意義。所以,教師是教育目的組合設計活動,并將完全尊重學生的主觀前提,讓學生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全面成可以長有必要。
3.全體性原則
“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成長”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生物學的教育必須以所有的學生為對象。教師在設計生物學活動時,需要經常實施“生命為本”,讓不同水平的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從而使他們能夠迅速學習。融入生物課堂,學習新知識,發展新能力,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三、活動化教學的實施與效果
1.活動面向全體,提升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度
現代的高質量教育需要面向所有人和學生的成長的教育。傳統的課堂教學,通常處于“教師多說,學生少說”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狀態。這種課堂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學生開小差、打瞌睡、說閑話等現象,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巧妙地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不僅能調節沉悶的學習氣氛,避免或減少學生走神走神的情況,而且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例如《地里的植物》一節,在講授“花的構圖”時,作者把學生分成六組,給每組發一種不同的花型,然后要求每組成員齊心協力地將花瓣分成若干塊再貼在紙板上,最后作者指定小組中的任意一位將花兒的結構特征展示給其他組員。有時候作者還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情景活動,讓學生參與,例如在“營養物質的作用”“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體呼吸”“人體免疫防線”等與人體營養、健康有關的課堂上。這類活動由于貼近生活實際,又與自身健康有關,所以學生樂于主動參與,主動參與。
2.活動漱發興趣,增強學生探知欲望
成功的教學需要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中最好的老師,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鳥類》一節,在探討家鴿的飛翔特性之前,作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們用不同厚度的紙機折成不同形狀的紙機,讓他們比賽,看看哪架“飛機”飛得更遠。每一位同學都很好奇,他們會把紙折起來,和同學們比賽,已經興高采烈,當他們發現自己的飛機飛得更遠(近)時,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以便日后能折出更多的紙面飛翔,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求知欲望,所以下一步的思考和討論必定是有效果的。
觀察是生物學習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觀察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作者經常安排學生直接觀察、借助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材料,然后拋出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這樣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生物學課堂中的實物觀察,最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也最能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使他們在無意識中提高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3.活動搭建平臺,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生物學課程的基本概念。鼓勵探究型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優秀的生物學課程,不僅要教授學生主題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合作探究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等。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拓展思維、練習技能的能力。這種效果可以通過增加人們通過活動搭建平臺來實現,以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
例如,在班級里,作者會先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時間,然后要求學生根據相關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后再讓另一組學生來回答。評論和補充。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自主提問、分析、思考、表達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有時,作者可能會設置一些關于主題的問題,讓學生們在團體中討論,然后讓他們站在講臺上進行示范。有的學生在領獎臺前扮演老師的角色,沒有機會把學到的東西傳達給其他的學生,所以一開始有恐懼的心理,但慢慢地自信地提高了聲音。慢慢地,表達會越來越完整,思維也會越來越清晰。
四、有效實施活動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首先,在活動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安排每一項活動時間。如果沒有把握好時間.有可能導致一節課的作業沒有完成,或者導致這一活動流于形式、走過場,從而失去了開展的真正意義。
二是活動能否順利開展。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不僅要靠活動的有效設計,還要靠組員的配合。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工作,如教師是否深挖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等;組員之間的默契配合是在教師不斷的訓練、引導、鼓勵和耐心傾聽中逐漸形成的,是組員之間的默契配合。
最后,在活動教學中,要使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探究、樂于合作,離不開教師對活動的正確指導、教師活動后的評價和反饋。為此,應充分利用評價機制(如積分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實現有效教學。
結語
總之,任何一堂好的課.都需要老師的精心設計和學生的熱情參與。將活動教學引入課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動,不僅能使課堂“活”起來,而且能使學生真正“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中得到多方面的發展與收獲。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姜秀萍.新課標背景下運用思維導圖構建初中高效課堂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30):11-12.
[2]魏雙玲.立足初中生物課堂,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素養——以垃圾分類為例[J].當代家庭教育,2021(3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