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夏

摘要:[目的/意義]隨著國家最高決策層明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議題,大量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研究機構涌現,民族研究領域智庫呈現發展新動態。[方法/過程]本文聚焦該領域智庫發展新動態,以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以及地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當中的智庫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智庫建設應當注意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個議題特性。[結果/結論]相關智庫建設應當在基礎性、專業性、公共性和社會性等四大方向重點發力,通過厚植理論基礎、匯聚專業人才、增強政策影響、服務社會大眾等方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決策和行動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 ? 民族研究領域智庫? ? 建設路徑
分類號:C957
1? 引言
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首次對中華民族的性質和特點進行完整的表述以來,中華民族建設成為民族關系調整和民族工作開展的基本遵循。國家最高決策層不僅在多個場合強調“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而且提出了“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任務[1]。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列入會議主題,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部署等[2],表明中華民族已然成為強國建設的主體和最終歸宿,“中華民族”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突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成為現實的強烈要求。2019年9月,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民委)等四部委面向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發出攜手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政策,一批智庫定位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先后設立,催生了民族研究領域智庫的發展新動態。
2? 時代議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1? 中華民族的“一體”與“多元”
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民族”概念具有多義性,既可以用于指中華民族,也可以用于指藏、回、漢等民族。“中華民族”與“藏、回、漢等民族”雖都可稱為“民族”,但兩者有本質的差異。其一,層次不同。費孝通先生曾說:“中華民族和它所包含的50多個民族都稱為‘民族,但在層次上是不同的。[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56個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其二,性質不同。云南大學周平教授指出:“中華民族之‘民族與56個民族之‘民族的性質也不相同。前者為民族國家(nation-state)之民族(nation),與國家結合在一起并具有國家的形式。后者則是由不同的歷史文化聯結而成的人群共同體,新中國成立后獲得了法定的族稱和集體權利,本質上仍然是歷史文化共同體。[4]”簡言之,“民族”可以區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政治民族,又稱現代民族;另一種是文化民族,又稱傳統民族[5]。在當代中國,前者指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中華民族,后者指的是組成中華民族的漢、滿、蒙、回、藏等各民族。雖然在層次上,兩者存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但在性質上,兩者絕不可混淆。
新中國成立以后,較長的一個時期內,國家決策層將注意力更多地置于國家內部族際關系的調整上,重在關心、幫助少數民族,積極發展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區經濟,制定的民族政策實質也是“少數民族政策”。作為主管國家民族工作的“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其“民族”二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指代的是“少數民族”,并且“民族事務”實際上也是少數民族的事務。毋庸置疑,國家推進實施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一政策對中國各民族共同組成的作為實體的中華民族的重視是不夠的。費孝通先生曾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的民族研究限于少數民族”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觀點,在肯定國家內部民族成份“多元”的基礎上,把作為“一體”的中華民族再次突顯出來[6]。作為一體的中華民族,是多元的中國各民族存在的基本前提,中華民族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族。
2.2? 大國崛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亟待加強中華民族一體化建設
跨入新世紀,特別是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中國成為對整個世界具有根本性影響力的國家。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的同時,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和挑戰也日益嚴峻,2018年爆發并延續至今的中美貿易爭端便是例證。
全球競爭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元,而民族國家的競爭力以國家的統一、穩定為根本。在中國,民族國家中這個“民族”不是指多元的56個民族,而是指一體的中華民族。一體的中華民族不是56個民族的簡單相加,而是凝聚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全體中國人的集合,這是中國決勝未來挑戰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決策層多次強調“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在黨的最高政治文獻中明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并以此設定中國新時代的發展戰略和目標。置身于復雜國際競爭格局的當代中國,需要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合功能,通過不斷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把全體中國人凝聚為一個整體[7]。
中華民族承載著中國國家發展的未來。把中華民族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強大向心力的整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的要求。因此,黨的十九大對國家民族工作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要求。2019年9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明確提出民族工作并非局限于民族工作部門,而要各級黨委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推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一起做好民族工作[8]。由此可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雖然立足于民族工作,但是又超越了民族工作,是新時代國家治理和民族工作的重大議題。
2020年4月,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官方網站調整了其英文譯稱,由原來的譯稱“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調整為現在的譯稱“National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這一調整表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民族”由過去僅指稱“少數民族”,更改為包括中華民族以及組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在內的完整“民族”意涵。這意味著新時代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實踐,將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中心、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展開。
3? 發展動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論題提出之后,一方面,國家決策層積極作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領域具備良好基礎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積極布局建設智庫“國家隊”。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黨政部門、高校也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采取自建或者聯建的方式,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并致力將其培育為智庫,服務于黨和國家決策。
3.1? 國家布局,重點推動民族研究領域智庫建設
2019年9月,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等四部委面向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發出《關于申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依據《通知》,四部委采取“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設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9]的方式,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略問題的研究,以深化新時代民族研究的工作。
研究基地定位于“服務決策、學術創新、培養人才”的科研創新平臺,四部委意在將基地打造成民族研究領域的重要智庫[10]。為此,四部委不僅就研究基地申報設置了相當嚴苛的條件,而且對研究基地實行“競爭入選、定期評估、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以3年為建設運行周期。
2020年3月,四部委公布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獲批機構名單,共10家機構入選(見表1),同時,有5家機構被確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基地(見表2)。
從獲批機構的成立時間來看,15家機構可謂“新”“老”結合。新興研究機構的顯著標識是其機構名稱包含“中華民族”,如華中科技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暨南大學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等,均是在國家決策層明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后成立的。在這些新興研究機構之中,不乏堅持智庫定位并以智庫的角色開展學術活動的機構。例如,暨南大學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就“堅持高端智庫定位”,于揭牌當日成功舉辦了2020年“港澳臺僑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學術研討會。
成立稍早的研究機構中,更是不乏以建設高端智庫為宗旨的機構。例如,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其官方網站“本院概況”一欄介紹:研究院目標旨在成為國內外專門從事民族政治和國家發展研究的學術高地,成為能夠為黨和政府提供決策參考的高端智庫,成為我國民族政治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11]。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等機構的定位也是智庫。
3.2? 地方對接,奮力占位民族研究領域智庫方陣
除了國家自上而下地推動布局民族研究領域智庫建設以外,還有許多高校、地方黨政部門自下而上地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采取自建或者共建等方式,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在議題釋放的巨大空間中搶抓機遇,奮力躋身民族研究領域的智庫方陣。
國家民委直屬的六家高校中,已有五家先后成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并且有些研究機構定位為“研究基地和智庫平臺”。據國家民委網站信息,2019年11月,西南民族大學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將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理論研究,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重大現實問題,形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對策建議,努力建成集科研、教學、培訓、咨詢、交流、合作多功能為一體的、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基地和智庫平臺[12]。2020年5月,西北民族大學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該研究院同樣定位于“集科研、教學、培訓、咨詢、交流、合作多功能為一體的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基地和智庫平臺”[13]。2020年8月,湖北省委統戰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聯合,在中南民族大學成立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致力于把研究基地打造成為跨學科創新平臺、服務民族工作決策智庫、研究人才培養基地[14]。2020年12月28日,呼和浩特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揭牌,該中心明確將建設智庫平臺,為市委、市政府推進民族工作決策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15]。
3.3? 多方競逐,四部委基地或更具智庫建設優勢
不論是“新”“老”機構競逐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還是其他單位自建或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均突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議題研究的迫切性。
強烈的現實需求催生智庫建設。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管理辦法(試行)》(2020年2月2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辦法》)內容來看,已經躋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研究機構,更有望完成“民族研究領域重要智庫”的“轉身”。根據《辦法》,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等四部委對基地直接進行“業務指導”,指導基地開展重大問題研究,把關基地研究方向和學術成果應用。此舉極大地改善了我國智庫(尤其是高校智庫)與國家決策層的松散關系,為智庫的成果傳遞和應用轉化暢通了渠道,為智庫培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政策環境。
可以預見的是,已經獲批四部委研究基地和培育基地的15家研究機構中,不論是以智庫為建設目標的新興機構,還是已經以智庫身份活躍于民族研究領域的老牌研究機構,在國家決策層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任務、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角色定位以及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這些機構將領銜逐漸成型的民族研究領域智庫方陣。尚未躋身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研究機構也在蓄勢待發,畢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議題是嶄新的、開放的,對智庫而言,具有巨大的參與和研究空間。
4? 建設路徑: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個特性
智庫是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咨詢機構。當前,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不斷涌現,其中有許多機構定位于智庫。針對如何建設的問題,結合該議題的特性,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4.1? 議題的基礎性要求智庫下深理論功夫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對中國現代國家建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智庫聚焦基礎性議題研究,勢必要長時段深耕理論,以系統、科學和完備的理論闡釋民族政策,讓黨的執政方略達成社會認同和共識,為黨和國家的政策社會化服務。
本文建議從客觀和主觀兩個層次展開基礎理論的研究。從客觀方面,要從歷史、文化、政治、心理等多個維度闡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尤其要在共拓遼闊疆域、共書悠久歷史、共創燦爛文化、共育民族精神等方面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理清,把理論上存在的誤區理清,抓緊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敘事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工作體系,廓清迷霧、正本清源,理論回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在”問題。從主觀方面,要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即中華民族成員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和進一步想象,就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8]等展開理論研究,特別是增強認同的政治社會機制、象征符號機制、文化心理機制等,理論回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覺”問題。理論研究可以綜合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人口學甚至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但應注意站穩國家立場,以中國國家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研究的價值導向。
4.2? 議題的專業性要求智庫匯聚專門人才
“民族”問題復雜而敏感,不僅外部表現形式富于變化,而且內在生成機理也不易把握,必須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研究。這對智庫的咨政能力提出了極高的專業性要求,智庫研究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而且還要對國家戰略和現實政治有充分的敏感度。
一是由資深學者領銜建庫有利于匯聚高端人才。資深學者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在相關領域乃至社會上享有良好的聲譽,而且具備敏銳的學術眼光,能夠融通學術與政治。例如,2013年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成立時,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被譽為中國民族政治學的創建者和奠基人的周平教授擔任首席專家打造研究團隊,為智庫的發展儲備和匯聚了一批學業精深的專業人才。二是要建立符合智庫建設規律和研究特色的運行機制。尤其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大多依托高校而設,屬于高校智庫,更需在高校的諸多研究單位中找準自身的定位,爭取政策支持,在智庫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激勵、考核等方面創新機制,讓高端人才不僅愿意來、進得來,還要留得住、用得上,使人才的成長和智庫的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三是開門辦庫,廣納英才,持續豐富智庫的智力資源。應建立智庫專家庫,充分運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就具體議題與學界、政界、民族工作部門等多領域專家展開動態合作。建議加強與地方黨政部門合作,建立健全智庫專家學者到政府部門掛職交流及卸任政府部門官員到智庫從事政策研究的人才共享機制。
4.3? 議題的公共性要求智庫增強政策影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公共性,不僅體現在新時代民族工作以之為主線,更為重要的是,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將以之為根本遵循。民族工作新基調的確立,政策創新將緊隨其后,四部委布局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就是國家決策層釋放的明確信號。面對決策端的迫切需求,智庫應竭力為黨和政府的政策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增強智庫產品的政策轉化力和決策影響力。
一是要對現實政治保持敏感度,主動供給優質的智庫產品。具體而言,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出研究成果,如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報刊文章,高水準的全國性或國際學術會議,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政策建議,公開出版的皮書,等等,以知識化、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研究成果為黨和政府的政策創新服務。二是充分運用現有的決策咨詢機制之余,積極與決策部門推動搭建新的合作機制,以利于智庫專家輸出思想產品、政策見解,進一步促進智庫專家的學術影響力轉化為政策影響力。三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中華民族前途命運,智庫要始終秉持專業精神,以審慎、理性、客觀和科學的態度,從全局性和系統性的角度出發,就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獨立的政策見解,以及富有戰略性與前瞻性的政策思維,鼎力發揮智庫的“外腦”功能。
4.4? 議題的社會性要求智庫善于服務大眾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和國家面向全中國14億人口發出的思想總動員。在這場深刻而廣泛的政治社會動員當中,智庫應深入基層,貼近社會,服務并引導大眾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一是有力捕捉社會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對于一些社會現象背后隱匿的認知偏差,具備專業知識儲備和相當社會敏感度的智庫專業人員更易識別。例如,有人把“國家通用語言”理解或表達為“漢語”,其背后隱匿的是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民族分界意識。這類普遍存在但不易察覺的問題,智庫要抓準、要糾偏。二是加強與基層黨政部門合作,為地方推動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工作提供建議、策劃、咨詢等。例如,運用中華傳統節日,組織區域型社會活動,將有利于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的象征、符號、儀式、話語等元素融入活動,通過重拾、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和精神魅力,提升大眾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三是積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推動做深、做細基礎社會調查,摸清國內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認同現狀和存在問題。我國區域之間、民族之間差異較大,智庫要結合具體實際,就某一區域或者某一民族組織細致、深入的社會調查,深入社區、農村、企業、高校等基層組織開展調研,既摸清家底,也傳遞信念。
5? 結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不僅為新時代民族工作實踐指明了方向,也對包括民族研究領域智庫在內的理論界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務。與傳統的民族研究重點關注少數民族及其相關政策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議題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民族研究當中應有的基礎地位再次突顯,明確“多元”必須統攝于“一體”,這是對民族研究重心的重新校準。在新的議題引領下,民族研究領域智庫日益顯現發展的新動向。前有中央四部委領銜高校和科研院所籌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明確要求“將基地打造成民族研究領域的重要智庫”;后有地方黨政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等主動對接,自建或聯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其中許多機構定位智庫,致力于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決策服務和智力支持。那么,面對國家在民族領域的重大政策調整,智庫界應如何回應?關注少數民族為主的傳統民族研究領域智庫怎么轉型?關注中華民族為主的新生民族研究領域智庫應該如何建設?“新”“老”機構智庫如何找準自身發展定位?如何發揮自身研究特長形成研究特色?這些問題都將成為新時期民族研究領域智庫研究的重點。
目前,從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以及地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的建設狀況來看,上下各方都在積極探索,智庫發展的專業化趨向尚不明朗。然而,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中心的民族研究領域智庫建設方向不會改變,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領銜的民族研究領域智庫隊伍正在快速地向前推進,民族研究領域智庫即將呈現發展新格局,其未來或將成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方陣的重要組成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6: 103-113.
[2]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0.
[3] 費孝通.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 26(4): 1-19.
[4] 周平.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雙重進路[J]. 學術界, 2020(8): 5-16.
[5] 周平. 論民族的兩種基本類型[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0, 12(1): 4-10.
[6] 費孝通. 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3.
[7] 周平. 歷史緊要關頭的中華民族[J]. 思想戰線, 2018(2): 61-69.
[8] 習近平.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9月27日)[N]. 人民日報, 2019-09-28(2).
[9] 中央統戰部辦公廳, 中央宣傳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民委辦公廳.關于申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通知(民辦發〔2019〕87號文件)[Z]. 2019-09-18.
[10] 中央統戰部, 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國家民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管理辦法(試行)(民辦發〔2020〕11號文件)[Z]. 2020-02-19.
[11] 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 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本院概況[EB/OL]. [2020-04-08]. http://www.inpfg.ynu.edu.cn/bygk.htm.
[12] 西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EB/OL]. [2020-04-08].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1911/1138389.shtml.
[13] 西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EB/OL]. [2021-04-08].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005/1140341.shtml.
[14]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在中南民族大學成立[EB/OL].? [2021-04-08].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007/1142205.shtml.
[15] 呼和浩特日報. 呼和浩特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揭牌[EB/OL]. [2021-04-08]. http://www.huhhot.gov.cn/zwdt/zwyw/202012/t20201229_82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