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王泰蓉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血尿酸水平對頸動脈斑塊形成、脂肪肝形成危險因素的分析。方法 選擇2020年度在本院體檢中心健康體檢者,2020年8月17日至2021年2月23日,選取1277例,其中男性933例,女性344例。通過體格檢查、腹部超聲檢查、頸動脈超聲檢查,血脂、血糖、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檢測,收集基本資料。結果 不同血尿酸水平對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分析(表1),不同血尿酸水平對脂肪肝形成的分析(表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隨著血尿酸水平增高,人群中頸動脈斑塊形成、脂肪肝發病風險增高。
關鍵詞:血尿酸;頸動脈斑塊;脂肪肝;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322.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3-02
近年來,隨著飲食豐富多樣化,我國人群血脂水平、血脂異常的患病率不斷升高,人群血清膽固醇水平的升高將導致2010至2030年期間我國心血管病約增加920萬[1],血脂異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危險。高血尿酸癥(HUA)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致的異質性慢性代謝性疾病。HUA在我國不同地區的發病率為5.46%~19.30%,其中女性為0.7%~10.5%,男性為9.2%~26.2%[2][3][4]。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尿酸作為一種內源性危險信號,不僅僅是診斷痛風和反映腎功能受損的指標,還增加炎性因子[5],同時還會銹導氧化應激和凋亡,對肝臟損傷也有一定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8月17日至2021年2月23日,選取1277例,其中男性933例,女性344例。年齡22-69歲。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抽取空腹靜脈血5ml,對以下幾項生化指標進行檢測:血尿酸、血尿素、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儀器使用全自動生化儀。超聲檢查:腹部超聲檢查需空腹進行,頸動脈超聲,采用 Philips HD11XE 超聲診斷儀,檢查由3名超聲醫師執行。
1.2.2 統計學方法
導出體檢數據后,采用Excel表格進行數據整理、合并和篩選工作,清理完畢后對數據進行核查。核實無誤后,采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血尿酸水平對頸動脈超聲異常的分析
2.2 不同血尿酸水平對脂肪肝的分析
3 討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血脂異常檢出率不斷增高,并且趨年輕化,目前已經威脅居民健康,是主要慢性疾病中的一種。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重要危險因數,有效控制血脂異常,對我國ASCVD防控有重要意義[6]。近年來有學者發現,單項血脂指標容易忽視或低估血脂異常對我國人群健康的威脅,提出血脂指標比值如TG/HDL_C和TC/HDL_C相比于其他單項指標,可能更能反應脂質代謝的綜合水平,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并在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中展開了深入研究,得到一些令人欣慰的結果[7][8][9]。
3.1 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關系分析
也有研究明確表明,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與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紊亂相關性密切[10]。也有研究說明血尿酸是心血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是因為血尿酸是人體內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動脈粥樣硬化與血尿酸濃度升高關系密切 [11]。
Pacifico等[12]以170例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IMT密切相關,兩者具有顯著相關性。這與美國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相似,NHLBI對4866名參與者的研究發現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顯著相關[13],尤其是以男性居多。與心血管的危險因素相似,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IMT密切相關可能引起血管疾病發生的[14],可能是通過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發展的。
氧自由基在血管內皮損傷和高尿酸血癥之間發揮了重要作用,高尿酸水平能夠誘發并參與炎癥反應,因為高尿酸水平促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氧化和脂質過氧化,生成增加氧化自由基。已有研究證明內皮損傷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清除過快有關。證據表明,氧化反應與保護的平衡與血管功能受損相關性顯著。血小板釋放的細胞因子,能夠讓血管的平滑肌增殖,尿酸可能是通過炎癥樣反應對血管平滑肌的損傷產生作用,致使血管內皮損傷,激活血小板,促進血小板聚集。以上就是尿酸是如何對動脈斑塊形成的過程產生作用的。
3.2 血尿酸水平與脂肪肝的關系分析
近年來,尿酸與非酒精性脂肪肝(non-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發生發展之間的關系成為研究熱點,NAFLD是肝細胞內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病理變化。是除了酒精之外和其他明確的原因導致的肝臟脂肪代謝功能發生障礙。隨著肥胖人群的增多,以及代謝綜合征(MS)的流行,NAFLD成了肝臟疾病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15]。
尿酸是由人體細胞代謝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類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經酶的作用分解而來,作為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通過尿酸生成和排泄平衡在人體中保持正常水平[16]。研究表明健康體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與血尿酸關系密切,這說明高血尿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進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7]。
NAKAGAWA等[18]選取非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對象都是首次發現心肌梗塞的患者。研究顯示,當血清尿酸值5.5mg/dl時,就可以看作是高胰島素血癥的一個獨立預測因素。
尿酸通過轉運體有機陰離子進入到平滑肌細胞,激活MARK、核轉錄因子等增殖細胞 [19],引起白細胞介素及腫瘤細胞壞死因子(TNF-α)等細胞因子合成增多[20]。RUGGIERO等[21]研究發現當血清尿酸濃度在正常值范圍內(女性2~5.7mg/dl,男性2~7.5mg/dl)時,血清尿酸濃度和炎癥因子之間有正向相關關系。翟木緒等[22]的研究也發現,在健康的體檢人群種,尿酸水平與NAFLD相關性呈現正向相關關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檢出率隨著尿酸水平的增高而增高,尤其是女性群體中,尿酸水平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更加密切,當血尿酸高于299μmol/L時,NAFLD檢出率高達22.6%。
NAFLD 被認為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對于尿酸是保護因素還是危險因素目前仍未達到共識,但就目前研究來看,這和尿酸的濃度以及作用時間密切相關,緩慢升高的尿酸水平比急性增加的要更具危險性。盡管如此,治療高尿酸血癥已經成為NAFLD臨床防治工作的一種的新選擇。
結論
本研究顯示不同血尿酸水平對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分析和脂肪肝的形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因此,隨著血尿酸水平增高,人群中頸動脈斑塊形成、脂肪肝發病風險增高。即使在正常血尿酸水平下,血尿酸值的不斷增高也是導致NAFLD發病的危險因素,血尿酸不但可促進高血壓發展,而且對動脈粥樣硬化有直接作用。
參考文獻:
[1]?Moran A,Gu D,Zhao D,et al.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markov model and risk factor scenario 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rt disease policy model- China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0,3﹙3﹚243-252. DOI:10.1161/CIRCOU TCOMES. 109.910711.
[2]?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共識專家組.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 [J].中華內科雜志,2017,56﹙3﹚: 235 -248.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7.03.021.
[3]?王丹晨,尹逸叢,禹松林,等.北京協和醫院2012-2017年體檢人群高尿酸血癥患病率變化及與血糖、血脂相關性的調查[J].臨床檢驗雜志,2018,36(6):462-466.DOI:10.13602/j.cnki.jcls.2018.06.17.
[4]?余紀會,唐蘭,趙文蘋,等.重慶地區體檢人群脂肪肝與其他常見代謝性疾病患病情況及相關性分析 [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9,30﹙3﹚:87-90. DOI:10.3969/j.issn.1006-2483.2019.03.020.
[5]?張玄娥,曲伸.高尿酸血癥的現代進化與多重性作用——從炎癥角度審視高尿酸血癥[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9,35(8):718-722. DOI:10.3760/cma.j.issn.1000 -6699.2019.08.013.
[6]?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修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 [J].中國循環雜志,2016,31(10):937-953. DOI:CNKI:SUN:ZGGZ. 0.2017-01-007.
[7]?Lee MY ,Hsiao PJ,Huang JC,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riglycerid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and micro-and macroangiopathie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Endocr Pract,2018,24(7):615-621.DOI:10.4158/EP-2017-0254.
[8]?Deng QW,Li S,Wang H,et al. The short-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triglyceride –to-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Aging Dis,2018,9(3):498-506.DOI:10.14336/AD.2017.0629.
[9]?Song Q Liu X,Wang A,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non-traditional lipid measures and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 Chinees community population:across-sectoinal study[J].Lipids Health Dis,2016,15:70.DOI:10.1186/s12944-016-0239-y.
[10]?Chapple IL,Milward MR,Dietrich T. The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periodontitis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er- um antioxidant concentrations[J]. J Nutr,2007,137( 3) : 657-664.
[11]?Viazzi F,Leoncini G,Pontremoli R.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effects of hyperuricaemia and gout[J]. Reumatismo,2012,63( 4) : 253-262.
[12]?Pacifico L,Cantisani V,Anania C,et al. Serum uric acid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th- erosclerosis in obese children [J]. Eur J Endocrinol,2009,160( 1) : 45-52.
[13]?Neogit T,Ellison RC,Hunt S,et al. Serum uric acid is assosiated with carotid plaques: 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 Family Heart study[J]. J Rheumatol,2009,36( 2) : 378-384.
[14]?陳穎越,金星,丁波,等.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與大血管病變的相關性分析[J]. 醫學研究生導報,2014,27( 2) : 221-222.
[15]?CABALLERIA L,AULADELL M A,TORAN P,et al.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an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 population in primary care units [J]. BMC Gastroenterol,2007,7( 5) : 41-46.
[16]?FAUCI A S,HARRISON T R.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M]. 17th ed. New York,London: McGraw-Hill Medical,2008.
[17]?郭宏,周曉燕,王雪,等. 高尿酸血癥對非酒精性 脂肪肝肝損害程度的影響[J]. 中華臨床醫師雜 志,2012,6( 11) : 2974-2980.
[18]?NAKAGAWA T,TUTTLE K R,SHORT R A,et al. Hypothesis: fructose-induced hyperuricemia as a causal mechanism for the epidemic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J]. Nat Clin Pract Nephrol,2005,1 ( 12) : 80-86.
[19]?DAWSON J,WALTERS M.?Uric acid and xanthine oxidase: future therapeutic targets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Br J Clin Pharmacol,2006,62( 10) : 633-644.
[20]?JOHNSON R J,KANG D H,FEIG D,et al. Is there a pathogenetic role for uric acid in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isease [J]. Hypertension,2003,41( 6) : 1183-1190.
[21]?RUGGIERO C,CHERUBINI A,BLE A,et al. Uric acid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J]. Eur Heart,2006,27( 5) : 1174-1180.
[22]?翟木緒,楊榮,彭依群,等. 健康體檢人群血尿酸與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內分泌代 謝雜志,2011,27( 7) : 557-560.
作者簡介:張蓉,女 1969.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健康管理中心,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