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琴
摘要:高中化學具有的實驗性特點,在學生華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教師應該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站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角度上,積極探索創新化學教學方法的策略,促進化學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理論;化學社會責任感;培養策略
引言
隨著化學核心素養理論的實施,高中化學課程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積極探索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化學素養與能力的教學策略,促進化學學科教學改革的有序開展,并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探索行為。由于高中化學教學中針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學生良好社會觀與世界觀培養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緒品德,才能確保教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核心素養與社會責任的概念
(一)所謂化學素養,也就是站在化學學科的角度上,加強學生化學知識、化學思維、化學觀念等培養的力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化學特征和素養,推動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二)化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時,應該在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和理解化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贊賞化學的貢獻與價值。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化學,鼓勵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化學知識合理的應用于生產、生活與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勇于承擔的主人翁精神。
二、核心素養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高中化學學科具有實踐性、自然性、科學性等特點賦予了化學課程具備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職責,,單純從核心素養角度來看,高中化學社會責任感培養內容顯得更為高尚,主要是因為社會責任感作為人類具有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求學生要進行思想洗禮,并形成高尚思想品德從而深刻理解化學知識,從而更加靈活地運用化學科學內涵,來解決社會難題。
三、基于核心素養理論培養高中化學社會責任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社會責任
高中化學教師必須以化學教材為依托,拓展化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加大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力度,借此提升高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中,深度挖掘化學教材中的內涵,站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角度上,探索化學教材中有這樣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內容,以此融入到課堂活動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并選擇用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去解決一切學習困難,強化學習精神,并勇于探索未知內容,增強學生學習化學學科的體驗。比如,教師在進行與氯氣相關內容的教學時,由于氯氣并不屬于生活常見的一種氣體,因此學生可能對其無法形成基礎認知,因此,教師應該采取以化學現象導入課堂教學內容的方式,調動學生探索氯氣科學內容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理解和掌握。氯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能夠充當一種武器,在德國進攻英法聯軍時,便利用氯氣進行毒氣攻擊,使得士兵失去了作戰能力,但是卻有很多牲畜豬存活了下來。所以,高中化學教師應該與學生共同挖掘為什么牲畜具備免疫氯氣攻擊的能力,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效果的目的。
(二)融入社會元素,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高中化學內容中大部分來源于社會生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化學的影子。所以化學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將化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以便于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和理解化學教材中的各個知識點,形成對社會化學現象的個性化認知。當高中學生掌握化學內容時,便可充分實現對社會生活的答疑解惑,確保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例如,當開展高中化學教學各種飽和酸、不飽和酸等油脂的化學構成成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析新聞報道中與地溝油相關的內容,以此講解地溝油的化學成分與化學結構,并引出地溝油的危害所在。由此讓學生明確地溝油的社會嚴重性,從而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重新認知,并強化高中學生社會責任感。
(三)優化課堂習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課堂練習是檢驗化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從而幫助學生合理化進行查漏補缺。所以,為了提高學生學科精神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效果,高中化學教師應創新與優化課堂習題內容,探索社會問題,從而提升社會責任感,為學生參加社會生活提供理論依據。比如,教師在進行二氧化硫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應該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箱學生播放教學課件的方式,將工業產業的發展雖然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時耗費了一些資源,產生廢棄以及廢渣等,石灰法作為工業廢棄脫硫的有效方式之一,流程如下:煅燒石灰石產生生石灰,將生石灰視作脫硫劑,借助吸收塔對廢棄中含有的二氧化硫進行固定,便可以得到相應的建筑材料,寫出涉及的方程式。由此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針對建筑材料的形成,教師應積極的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考,了解“變廢為寶”的核心理念。
(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互聯網+教育理念的實施,為信息化技術在教育事業中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學生僅僅依靠課堂、依靠書本、依靠老師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利用強大的信息源,借助高中生已有的認知能力與自學能力,通過對知識適當的延伸與拓展來豐富、儲備新知識。所以,高中化學教師應該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在互聯網上探究、搜索感興趣的知識,才能在強化高中化學教學效果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提升。比如,教師在進行海水資源開發與利用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應該先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收集與海水資源相關的素材。在課堂上讓學生合作探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原理與途徑。課堂教學結束后,要求學生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繼續在互聯網上收集了解有關海水資源的更多利用途徑,特別是一些科技感較高,比較前沿的領域。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主動了解學習、體會認識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效果。
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以及互聯網時代的迅速來臨,對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在開展化學學科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要求,嚴格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完善的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策略,調動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興趣,促進化學學科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高中化學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培養探究[J].李雪嬌,張貴忠.課程教育研究.?2020(05)
[2]談“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徐光偉.中學教學參考.?2019(08)
[3]張曉靜.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J].基礎教育參考,2017:6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指向社會責任素養的高中化學課程資源整合及利用研究》(課題編號:B-b/2020/02/15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