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不良社會現象與行為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順應了這一新歷史時期的發展要求,成為小學教育階段較為重要的內容,為了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要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由于完全針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時間不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卻越來越高,導致新時代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適應性增加。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影響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人際關系的協調性,使學生出現了相應的心理問題。文章試圖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措施,確保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新時代;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
一、 引言
新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小學生容易獲取碎片化的復雜的信息,這些復雜的信息有可能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社會環境的復雜性與小學生個人成長環境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小學生本身的心理健康素質不高,學習適應性和情緒穩定性都會受到影響,也有可能出現行為習慣偏差。小學階段,教師需要對學生實施正確的指導和心理輔導,確保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教師應從尋求學生心理健康誤區的角度入手,找到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方法。
二、 新時代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誤區
(一)基礎課程意識不強,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大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思路的束縛,不自覺地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他們認為學生的學習與應試教育之間有密切的關聯,對心理學概念進行學習時強調記憶與背誦,或者照本宣科,形式主義,像思想政治教育課一樣,進行枯燥的說服和說教。說教的方式無法激發學生對心理健康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很多學生也不一定與教師進行真誠地交流。雖然教師非常希望能夠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開發其潛能,但是,教師的基礎課程意識太強,把心理課程上成了純粹的理論課,不能真正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學生心理的觀察不足,也沒有采用非常有效的方式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或者進行心理健康的干預,很多教學過程只是一種心理活動性的教學,是學科和課堂式的教學,沒有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自己獨特的風采和個性化的思考。這樣的教育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不足,而且在平時缺乏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教師的思路不能適應傳統教學的改變,學生和教師之間也沒有形成完善的校園心理健康輔導和干預思路。這種模式上的問題,導致心理健康的心理活動在小學教學階段難以普及,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真正達成心理輔導的效果,反而使得傳統課堂教學的內容,教育偏重。
(二)偏重傳統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差
由于傳統的心理小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有密切的傳承關系,教師應該在一個階段的教學中,全方位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通,目前很多教師認為,只需要幾節課就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認為教師向學生們講述的道理,學生們都會尊重并尊崇。事實上,雖然學生對教師非常尊重,但是在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卻需要教師更多的幫助,如果僅僅依靠課堂上簡單的教學形式,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有時在描述個人觀感的時候,不會使用準確的語言,但是雖然在課堂上不能表達自己的心意,卻能夠在課堂之中或課堂之后借助肢體語言,讓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水平有一定的了解。這是一種典型的教育咨詢形式,也是教師和學生就某一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探討的形式,小學生內心具有一定的閉鎖性、敏感性和復雜性,如果能進行全方面和立體性地改進,才能達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最終效果,否則僅僅依靠單純的書面或言辭上的感化不一定能夠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效果。教師雖然可以偏重傳統教學,并將傳統的“望聞問切”應用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但是由于目前傳統教學的影響力非常大,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不能真正達到學生和教師之間,似乎還有一些溝通的障礙,這主要是因為小學心理健康的深度不錯,各種課外活動與教師的實際教學目的之間似乎還有一定的區別,課外活動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習的原因。
三、 新時代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對策
(一)從教師自身心理健康做起
教師的工作就是塑造學生的心靈,教師自身的心理要健康,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擁有豐富的情感、積極向上、健康的個性,才能在平時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身心健康。教師思想健康,學生的情感更為豐富,學生聽得認真,思維活躍,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有很好的精神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的心智成長,通過觀察學生平時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根據年齡特點逐步對其產生影響,并給予學生積極的影響。只有有了更加良性的心理健康素養,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理健康影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而教師也應該在維護課堂秩序的同時,給學生營造健康的課堂心理健康氛圍。就是在平時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做起,不僅應該實時監控個人的心理健康,而且還應該學習專業的知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在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善于發現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而且還能夠在平時放下架子,態度和藹可親,語言風趣,幽默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保持更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好,就更容易帶動學生,在正能量的引導之下,愛黨、愛國、愛家,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營造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學環境
由于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考慮了幼兒的心理脆弱性,因此,在學科教學中,要滲透心理教學,注重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要注意特殊的心理狀態和比成人更敏感、容易受傷的心理,在課堂上要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創造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有不同的見解,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向老師請教。同時,在課堂延伸的環境、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與老師溝通和聯系,對待家長的意見要耐心解答,要經常與家長溝通,了解小學生的心理變化,如果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與同齡人的平均水平相比,要及時糾正和干預,并使小學生和家長形成良性的親子關系,塑造良好的社會心理教育氛圍。它從多方面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使現代教育具有情感性、長期性、感染性等特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小學生健康心理素養的提高,并在此基礎上不斷保持對小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的敏感性。心理健康的教育環境,得益于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建立和健全,教育部門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做了基礎性的要求和規范,并且認為每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應該符合一定的標準,并為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礎,提供相應的依據。心理健康教育與現代教育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關系,還要注重學生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以相應的管理權和支配引導能力做好相關健康教育活動,還要注重監督考評和績效考核的機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與教育工作的常態化生活化相結合,打造良性課堂教育氛圍。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教師為學生開展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場所,同時在校園文化和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過程中,也應該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為了使學生具有更強的心理素質,學校應該建立心理服務式服務信箱宣傳窗口,對心理健康的知識進行有效的宣教指導和輔導,校園開展相應健康知識的宣傳,并且對學生羞于開口,或者不愿意教師溝通的問題進行講解。這種講解應該是主動的,能夠使學生更愿意學習心理健康的知識,而且也愿意和教師一起就某些問題展開探討,與教師積極溝通,并且在和教師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基本的心理狀態,形成過程使學生形成更加健康穩定的心理品質,其心理素質也能夠得到提升。
(三)監督反饋,因材施教
依據校園統計數據,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運用相應的監督機制,為小學生提供校園安全保護措施,并針對不同的校園安全問題,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使班級內的學生有更多的自主監督和反饋途徑。如此才能提高孩子的自省能力,并在校園內充分展示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意識。大學生在校園安全網絡的保護下,逐漸擁有較好的反饋機制,并根據不同的渠道,結合有效的溝通和保障方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聯系。父母是學生身心健康與安全的“守護者”,通過與學校合作,使反饋機制所獲取的信息更加合理,便于心理危機的干預,促使教師掌握更多層次的心理干預經驗,從而做到因材施教,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可以事半功倍。人們年輕的時候都會有些夢想或理想,對于未來的人生會有一定的憧憬,但是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況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每個人的心里都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面臨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導致適時適度地厭倦。無聊就像是樹上的蛀蟲,在不斷地擾動人們的內心,這是現代人必須克服的一種心理狀態,一般說來,達到身心俱疲,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并非一蹴而就,而為了加強預防和調解需要抵制心理病患的侵擾,生活態度頹廢常常是新一代年輕人首要面對的狀況。由于成年人經歷過學生的這個時間和階段,因此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能力更強,能夠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發現心理健康中的一些問題,而且也能夠很快地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只有這樣才能在家長的幫助之下,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內容,很多家長愿意以身作則,帶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質,同時也要注重調動家庭教育資源,構建全社會范圍內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很多家長也愿意現身說法,讓學生們明白,灰暗和負能量對心理健康產生的錯誤影響,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育教學帶動之下,理解家長和教師的一番苦心,從而能夠愿意積極地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明白自己內心所想,教師和學生在形成關于健康心理溝通的渠道,同時實現了對心理健康教育良性的促動。有的時候,家庭教育能夠對學生的內心有很好的感化作用,教師通過開展各類親子活動,促進家長與學生之間達成和諧溝通的關系,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困惑,也愿意在與家長和教師咨詢機構溝通同時,提升個人的心理健康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與很多日常生活的內容及行為息息相關,教師在平常開展各類親子活動、心理健康實踐活動等,加強對心理健康正確理念的宣傳,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能夠讓小學生明辨是非,了解健康心理的具體特征,并且在課間和課后,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優質教育素材及教育案例展開積極的思考,培養個人積極樂觀的心態。
四、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并且在多學科教學的促進作用之下,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各項教育活動的重中之重。教師應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及學科滲透,并配合豐富而有趣的團輔活動,同時做好學校心理咨詢室的日常個體心理輔導,以之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色,從而促進小學生積極快樂學習,陽光燦爛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曉英.游戲教學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分析[J].天津教育,2021(21):174-175.
[2]徐菲菲.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路徑探索[J].新課程,2021(28):223.
作者簡介:
楊琳,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徐州市民主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