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研 紀長偉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亦是社會蓬勃發展的動力,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迫切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合格人才。高等院校作為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卓越人才教育培養的歷史重任。本文結合實際分析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與提升進程中所面臨的瓶頸,初步探析了進入新形勢下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切實可行路徑,為全力扎實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獻策助力。
關鍵詞:地方高校;雙創教育;現狀對策
本文索引:趙研,紀長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22):-180.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1(b)--03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嶄新的育人模式和教育理念,是新時代教育體制改革的時代產物和智慧結晶,也是為黨和國家育魂造才的內在需要。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和現實挑戰。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重大發展戰略之一,備受國家和社會關注。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在夏季達沃斯論壇的講話中首次對“雙創”進行高度概括并解讀,舉國上下都要投身于創新創業教育大潮之中,積極傳承和弘揚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厚植創新基因。隨之,2016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在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再一次明確指出,創新驅動戰略對促進我國整體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尤其是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日益突出,新時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和開展不乏為當前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了一定借鑒,并嘗試性地探尋了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路徑??梢姡皠撔聞摌I”日漸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創新創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愈發受到關注和重視,其發展是關乎到國家繁榮、社會穩定、個人發展的重大問題。
1 新形勢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緊迫性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其關鍵與核心在于教育,教育又在于高校。高校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才之地,大學生必將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中堅力量群體,為此積極推進大學生雙創教育實踐活動,培育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卓越人才成為當務之急??v觀當下,科技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愈來愈高[1]。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天發展中的中國,比往日更需要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入,需要高等院校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從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歷史脈絡中不難發現,一是舉國上下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格外重視,整個社會對創新創業教育高度關注;二是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實現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入尤為重要;三是面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地方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由此可見,全方位、全過程、全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推進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蓬勃發展,是實現新時代大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 地方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現存問題
2.1 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薄弱,缺乏專業性
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進程中,教師作為實施者,其專業性是關鍵,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高低關乎到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開展順利與否的核心。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在地方高校中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教師大多為經管類、思政類專業出身,并非創新創業教育類專門專業,加之對創新創業教育領域知識的認識不足、體系了解不夠,導致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之時顯得力不從心。此外,一些教師由于長期在高校工作,對企業實踐了解少之又少,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相脫節,相關課程的講授依然偏重理論講授,對實踐經驗的積累與探索較少,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和專業性,教學環節偏重理論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無法得到恰當的培養。還有一些教師以兼職身份出現,繁重的日常行政事務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縱觀全國高等院校,創新創業專業專職類教師不足3萬余人次,兼職教師高達近10萬余人次,首批入選優秀創新創業教師師資庫僅有4492人。由此可見,師資力量的薄弱、師資隊伍的專業程度不高,制約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2.2 創新創業教育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眾所周知,高等院校作為傳播知識文化的前沿陣地,課程教學是人才教育培養的主抓手。其中,創新課程和創業教育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新時期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這一話題值得我們深思。目前來看,地方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大多以專題報告、大創比賽、調研報告等為主,在開展實踐活動之時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和規范性。加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相對不足,起步相對來說較晚,存在一定程度的過于急于求成,追求“短平快”的現象,往往忽視了從根源處對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的引導和培育。與此同時,又受到人才培養理論體系中課程設置的限制,整體課程安排仍然趨向理論化,無法實現課程性質的根本性改變,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較為弱化,無法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發揮應有作用,面臨著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與實踐模塊的缺失問題,甚至一些地方高校尚未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之中,造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教育培養中的缺位現象較為嚴重[2]。
2.3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不足,缺乏融合性
目前來看,地方高校在開展和實施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進程中無法做到與時俱進、因時而動、順勢而為。高等院校作為育魂造才之地,應始終致力于培育高質量創新型和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積極搭建學生、學校、企業三者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學生、學校、企業協調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與學生、學校、企業之間關系極其密切。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國家已經出臺一些相應的創新創業教育層面文件,但其針對性和落實程度還相對不夠,資金層面支援不足,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者之間協調度、融合度不夠,實踐中甚至出現了“兩層皮”和“單打獨斗”的現象。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培養方案中實踐課程的比例有所增加,課程設置已經向實踐課程傾向與融合,但是課程安排的實質與“實踐”仍然存在差距,這種實踐課程有實踐之名,卻無實踐之實。加之,還有一些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活動掛靠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或畢業班統籌管理,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工作混為一談,這也是地方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3]。
2.4 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足,缺乏針對性
近年來,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實施的進程中,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足成為影響其順利發展的一大因素。還有一些地方高校,對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甚至會有創新創業教育可有可無的錯誤認知[4]。在調研中發現,一是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不清、不透。二是對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知識的儲備、研究不夠深入、不夠全面。三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之時忽略了理論教學與實踐實戰的深度融合,造成在一定程度上理論與實踐不平衡現象時有發生。四是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考核檢驗與實踐考評呈現失調狀態。總的來說,部分地方高校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僅和有需求的同學有關,這也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又一難題。
3 提升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對策路徑
3.1 在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上深度挖潛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師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實施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先行者、踐行者、引領者。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創新創業教育導師的水平高低、綜合素質的優良、教學效果的顯著與否直接關乎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和實施的成效。為此要強化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的隊伍建設,在教學能力上深度挖潛。一是注重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培訓,定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專題培訓、主題報告、經驗交流、實踐調研等活動,促進師資之間深度交流與融合,實現全面協調發展。二是積極開展集體備課等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團結協作能力,發揮各自教學專長,共同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金牌課程,有效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發展和轉型。三是政府、學校要對創新創業教育大力扶持,在技術技能、培訓投入等層面予以指導和幫扶,定期安排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到校交流研討,分享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實踐實戰經驗,就創新創業教育問題進行深度切磋,以此來促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教育的融合,積極拓展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和實施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徑。
3.2 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上逐步完善
高等教育改革以來,地方高校招生規模逐年上升,隨之而來的就業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創新創業教育正是當下解決就業困境的重要一環,在提高大學生就業技能,充分激發大學生就業活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需地方高校逐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一是要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發展戰略,在健全創新創業教育層面相關機制上,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豐富,從制度保障層面予以大力支持。二是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必修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之中,促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機制規范化的形成,不斷豐富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助力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要有一個清晰科學地認識,積極投身于創新創業教育之中[5]。三是認真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科學設置創新創業中心或創新創業學院,形成上下統籌聯動機制,深入剖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切實融入學校和企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以此來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協調可持續發展。
3.3 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上充分拓展
新形勢下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整體水平的雙重提升,積極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是必由之路。在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進程中,地方高校要切實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暢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渠道,厘清學生、學校、企業三者之間的協同關系,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企業的主觀能動作用,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學習,形成互學互鑒、比趕超的良好風尚;二是加強與實踐基地的調研交流,共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邀請經驗豐富的專家、前輩進行必要技術指導和經驗分享,持續交流反思,不斷革新發展;三是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增加必要的實踐環節,以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為契機,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在實踐中積累寶貴創新創業實戰經驗,以此來更好地反哺理論教學,兩者形成相輔相成的聯動效應;四是國家、政府、社會、學校要對大學生創新創業予以大力支持,建立實踐示范基地,高等學校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各大企事業單位為高校的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平臺。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進程中,構建一個良性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集師資隊伍、教育體系和平臺建設的有機綜合體。其內在價值就在于有效地促進學生、學校、企業之間溝通和交流,促進三者之間深度融合,引導大學生切實融入學校和企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企業的實踐帶動作用。為此,新形勢下,通過構建一個健全、完善、協調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必將有效推動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周梅.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J].市場周刊,2019(10):145-146.
郭昕茗,彭建國.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處理好四個關系[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6):6-10.
劉巧芝,楊涵.發展中的聚變:我國“雙創”教育從系統培育向縱深發展的歷史演變[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10):24-27.
李配欣.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方法的探究和思考[J].知識文庫,2019(20):170-172.
張國強.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施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130-132.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Situation
Liaoning University
ZHAO Yan? JI Changwei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 and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a number of qualif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on the way to promoting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forefro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excellent tal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ottleneck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eliminarily explores the feasible paths to impro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