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淋淋 王永春 劉珊



摘? 要:目的? 探究丙戊酸鈉聯合拉莫三嗪在治療癲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肥城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4例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丙戊酸鈉緩釋片治療,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拉莫三嗪,對比兩組患者分別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效果和不良反應。結果? 試驗組患者在采用聯合藥物治療后其治療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單一藥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的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丙戊酸鈉緩釋片聯合拉莫三嗪片治療癲癇的效果尤為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日常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神經內科;癲癇疾病;臨床治療;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2.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7-0168-03
近年來,我國患癲癇的發病人數持續增長,每年的發病率約為0.4%,在神經內科中屬于常見疾病,發病人群多為兒童或青年,在早期診斷中通常多由腦血管疾病所引發,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改善預后和生活質量[1]。臨床上治療癲癇的首要方式是抗癲癇藥物,但目前的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少許患者在服用抗癲癇藥物后其病情未能很好地控制。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上治療癲癇的方式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有效。經研究發現,當前癲癇的治愈率已高達90%以上,癲癇對患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主要對64例癲癇患者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肥城市人民醫院內科收治的64例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26~77歲,平均年齡(41.93±3.75)歲;病程3個月~21年,平均病程(11.32±1.05)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42.59±3.84)歲;病程3個月~20年,平均病程(11.12±0.97)年。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過《癲癇診斷與治療》[3]診斷者;②可以配合研究者;③無精神疾病者。
排除標準:①患有肝腎功能不全者;②藥物過敏者;③治療前經過其他治療者。
1.3? 方法
1.3.1? 診斷方法
64例患者在入院后均由主治醫生向患者詢問病情和發病史,同時對患者進行腦電圖和核磁共振檢查。
1.3.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丙戊酸鈉緩釋片[生產企業: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595],起始劑量為10~15 mg/(d·kg),2次/d,隨后可將劑量調整為20~30 mg/(d·kg),2次/d,持續治療3個月。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拉莫三嗪片(生產企業:湖南三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96),起始劑量調整為20 mg/d,1次/d,以口服的形式給藥,服用7 d后,可將藥物劑量調整為50 mg/d,1次/d,之后每服用7 d均將藥量增加20 mg,持續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通過判定治療期間癲癇發作次數及頻率進而將療效分為三個等級: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75%。有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為50~75%。無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50%。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者發生脫發、嗜睡、胃腸道反應、記憶力減退、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率。③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進行評定,主要包括社會功能、認知功能、擔心發作,每項滿分8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經SPSS 22.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在采用聯合藥物治療后其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對照組在采用單一藥物治療后其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試驗組治療效果顯著較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患者采用聯合用藥治療后僅發生脫發和嗜睡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占6.26%,對照組患者采用單一藥物治療后脫發、嗜睡、胃腸道反應、記憶力減退、皮疹等不良反應均發生,其總發生率占28.13%,由此表明,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的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神經內科中癲癇的發病率較高,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效果。因此,早期對癲癇進行藥物干預治療可有效地改善癥狀和預后,尤其在治療開始時,需仔細詢問患者或家屬患者病史,并對患者進行腦電圖和核磁共振檢測,觀察患者疾病形態,開展合理治療。臨床抗癲癇藥物主要包括丙戊酸鈉緩釋片和拉莫三嗪,其中丙戊酸鈉緩釋片是治療癲癇的常用藥物,因藥效較為顯著而被臨床廣泛應用,但此藥物在服用后產生的不良反應大,進而會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影響最終治療效果。而拉莫三嗪藥物可誘導自身代謝,通過神經元抑制內部放電,可抑制神經遞質釋放過多的病理性,可有效治療癲癇,二者聯合用藥后其效果更加顯著[4]。
癲癇的發病類型多為青年患者,且沒有具體發作次數。癲癇的發病類型主要包括單純性發作、局限性發作、復雜性發作和兒童彌漫性。單純性發作:每次發作的時間為1~3 min;局限性發作:發作無意識,發作持續時間>30 min;復雜性發作:患者精神混亂,肢體不受控制;兒童彌漫性:精神發育遲緩,自幼兒時間癥狀開始,正常發作次數為10次左右。相關實踐表明,在對患者采用抗癲癇藥物時,需注意一些相關事項:①首先需對患者的發病因素進行分析和診斷,并結合患者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療方式;②早診斷、早治療、縮短發病時長可提高治療效果;③觀察患者用藥后發生的不良反應,并采取藥物控制;④若患者采用單一藥物效果不理想時再考慮采用聯合用藥[5]。本研究試驗組患者采用聯合用藥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較低,對照組調整藥物后癥狀明顯好轉,并且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的生活質量,由此表明,聯合用藥治療可提高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6]。
綜上所述,丙戊酸鈉緩釋片聯合拉莫三嗪片治療癲癇的效果尤為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許建軍.神經內科癲癇臨床診斷治療和心理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21):207-208.
[2]宋良,張淑玲.神經內科癲癇的臨床診斷及治療的效果探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1):32,37.
[3]王麗,肖俠明.癲癇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4]米合熱依·居熱提,張榮.神經內科癲癇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15):50.
[5]張忠強.神經內科癲癇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81):154.
[6]王新征.神經內科癲癇病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3):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