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途徑:強化師資建設,抓牢課程思政之要;完善課程建設,奠定課程思政之基;創新課堂教學,推動課程思政之道;重視第二課堂,拓展課程思政之域。
【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英語新媒體 師資建設 課堂設計 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108-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眾多高校一樣,把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必修課開設。大學英語學時多、歷時長、覆蓋面廣、內容豐富、西方文化特征鮮明,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推進課程思政的橋梁。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呼喚新人才,新人才需要新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積極探討如何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大學英語的課程中,除了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還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辯證批判地看待中西方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厚植愛國情懷,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推進課程思政的具體體現
課程思政旨在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新時代背景下,各門課程都要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教師做好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筑牢信仰之基,把好思想之舵,厚植愛國情懷,砥礪強國之志等,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大學英語是大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積極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推進課程思政的具體表現。
(三)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打破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思政課與專業課統一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將立德樹人拓展到高校的全體人員、各項工作和全過程始終,構筑了“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育人大格局,真正將“三全育人”落到實處。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途徑,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強化師資建設,抓牢課程思政之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既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所在。教師是課堂教學一線的責任人,也是教學實踐的主體。只有不斷提高教師思想認識,夯實思想之基,提升育人之能,才能真正植好課程思政之樹,結出立德樹人碩果。
1.夯實思想之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深化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先要夯實思想之基,才能心懷課程思政之念,實踐課程思政之行。學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理論學習。英語教師通過集體學習、網絡培訓、小組討論、名師講壇、黨支部學習等形式,認真學習課程思政的時代背景、內涵、價值與實施策略。充分認識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性和全面性工作,積極主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員,在執教中做到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做好“課程思政”的堅定執行者和自覺行動者。
2.提升育人之能,助力課程思政落地生根
能力是成事之基,是執教之要。完成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需要提升教師育人之能。面對嶄新的時代課題,學校通過“學、觀、導”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英語教師隊伍,助力課程思政落地生根。一是強化學習培訓。學習是進步的階梯。學校十分注重學習課程思政所需的理論、知識、技能和方法。特別是新媒體下的執教技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二是注重典型示范。學校組織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經驗交流、觀摩、推廣,充分發揮名師、金課的示范引領作用。三是發揮教學督導的作用。教學督導深入英語教研室和英語教師的備課、課堂、作業、考核、實踐、線上學習等各個環節指導,幫助年輕教師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指導他們探討課程中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效結合點,探討教育教學的最佳方式,合力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質量。
(二)完善課程建設,奠定課程思政之基
課程集中體現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課程建設是課程思政的“主戰場”。學校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課程思政要求,積極完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打好“主戰場”,奠定課程思政之基。
1.完善教學大綱,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教學大綱是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和導航儀,在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凸顯大學英語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制訂和完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一是在教學目標中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大學英語不僅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在大學英語的目標中,明確厚植愛國情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通過制度保證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實現。二是在教學要求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要求通過大學英語的學習,不但要理解和掌握英語語言常識,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而且要用英語弘揚正氣,講好“中國夢”“青年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
2.優化課程內容,提升教學內容的思想性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根本,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為了適應課程思政的需要,學校緊扣時代特點,努力優化大學英語課程內容,提升教學內容的思想性。一是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在《學前教育專業英語》《英語》(微課版)等校本教材中堅持有機融入、緊扣專業特點、知信行統一的原則,將英語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生活緊密結合,為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提供有利條件。二是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Physical Training(體能鍛煉)”章節中,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說明練就健康體魄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同時,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為話題,討論其“健身配方”,讓學生意識到健康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創新課堂教學,推動課程思政之道
《綱要》明確指出,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積極創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推動課程思政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1.優化課堂設計,凸顯育人功能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傳遞知識的主要途徑。一節富有實效的英語課堂離不開教師課前精心的課堂設計。新媒體環境下,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優化課堂設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性,有效地提升課堂育人效果,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目標。
以Unit4 Plants為例。本章主要講一顆種子經歷重重危險和困境后,最終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的故事。首先,課前布置學生通過云班課觀看世界各國“名花名樹”視頻,感受各國文化,同時重點推送陜西省黃陵軒轅柏、黃山迎客松等中華名樹,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在課堂上利用新媒體手段,緊扣學前教育專業特點,通過動畫,配以講說和音樂等元素,播放“The Lucky Seed”(幸運的種子)視頻,使學生直觀感受種子的“心理”變化過程和成長歷程。視頻結束后,讓學生發表觀后感,深化對生命的認識,正確看待成長道路上的曲折,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和奮斗意識。最后,由物及人,以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結合課文學習和自身感悟,寫一篇短文講述自己如何才能變成一棵“參天大樹”。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2.創新教學手段,提高育人效果
俗話說,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開展課程思政,提高大學英語的育人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追求感情共鳴,注重采用討論法。例如在“What Do You Want to Be”章節中,讓學生討論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很多學生想成為一名幼兒教師。這時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談談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幼兒教師,怎樣才能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該討論從專業出發,從學生關注點導入,學生興趣極高,紛紛加入討論。彈唱跳畫說等幼師基本功、文明養成、師德師風、遵紀守法等元素學生廣泛談及,并得到他們的認可。討論法有助于學生由被動地聽變為主動地說,能活躍氛圍,打破啞巴英語的尷尬,提高聽說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相互尊重的習慣和集體主義精神,提升奮斗意識、自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等。
其次,注重運用新媒體手段,采用情景教學法。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新媒體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例如在“Good habits”章節中。如果不采用新媒體,只是理論的宣講,會空洞枯燥,學生難以理解接受。通過運用新媒體手段,采用情景教學法,學生觀看“同樣的情境下,因為不好的習慣導致嚴重的后果;因為好的習慣,成功逆襲,獲得成果”的視頻。通過對比,震撼學生心靈,使學生提高對好習慣的認可度和強化自省意識。同時,設定情景,讓學生以直播、小視頻、兒歌、簡筆畫、動畫片等多種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學生將在模擬的環境中,學好英語的同時,學會合作、學會思考、學會動手、學會分析。
3.健全考核制度,實現科學評價
考核評價是方向標,是指揮棒。學校致力于健全大學英語考核制度,將思政內容隱性地植入課程,實現科學評價,以此助推課程思政向縱深發展,開花結果。一是注重平時成績。在英語課堂上,課前一般抽取2~3人開展英語新聞講述活動。讓學生用英語陳述前一天的新聞,引導學生關心政治,關注時事,了解世界,認清國情。此活動要求人人參與,納入平時分。二是注重作業成績。創新平時作業形式,把作業變成各項比賽,以賽促學。通過舉行“奮斗的青春最美麗”“中國夢”“建黨100周年演講比賽”等政治性較強的活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最后將獲得的獎勵折算成平時作業分。三是寫作中注重思想性。在作文中,不但要寫得好,還要把思想健康、政治導向正確等思政元素作為得分點。總之,通過健全考核制度,實現科學評價,把牢思想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四)重視第二課堂,拓展課程思政之域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有力補充。特別是在新媒體下,第二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學校深入挖掘第二課堂的思政元素,形成“互聯網+英語”“黨團建設+英語”的模式,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空間。首先,在“互聯網+英語”方面。面對新媒體,與時俱進,適應新常態,迎合新要求,掌握新媒體主動權,積極運用“互聯網+英語”教育平臺。通過新聞直播間、時事政治、金句翻譯、美文欣賞、經典影視、經典金曲、紅色書屋等專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性強、內容健康豐富、形式多種多樣的英語學習教育平臺,供學生開展網絡學習,搶占網絡空間,讓學生在網絡中學習成長。其次,在“黨團建設+英語”方面。英語教研室與組織部、宣傳部、團委、社團聯等聯合舉辦英語角、電影鑒賞、萬國文化展、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成長。
總之,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永遠在路上。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課程思政要求,重視新媒體技術,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和第二課堂,改革創新,努力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嫣.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河南教育,2019(8).
[2]曹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11).
注:本文系2019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融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平臺共建共享創新機制研究”(2019SZ006);2018年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研項目“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視角下的五年制學前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與實踐研究”(GXYZKY2018Q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千映(1986— ),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