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摘? ?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實的事物與現象是幼兒科學探究的生動內容。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隨之而來的是幼兒患上“自然缺失癥”,成為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對此,幼兒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自然教育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加強自然教育,讓幼兒在種植、勞動及收獲的過程中自由接觸自然生命、自主參與探索,從而促進幼兒靈動生長。
【關鍵詞】大班幼兒;小麥;主動探究;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33-0133-02
Wheat Exploration Activities Promote Children's Learning and Growth
(Shengjuying Kindergarten,Zhonglou District,Chang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LIN Yan
【Abstract】"3-6 Years Old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states: "On the basis of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 help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environment and human life." Children have an innate curiosity and desire to explore. Nature and real things in life are related to Phenomenon is the vivid content of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A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es,people have less and less access to nature, what follows is that children suffer from "Natural Deficiency",become a stumbling block on the way for childre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growth.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kindergarten educators must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nature education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strengthen natural education,allowing children to freely contact natural life and autonomously participate in explor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planting, labor and harvesting,thereby promoting childrens smart growth.
【Keywords】 Big class children; Wheat; Active inquiry; Life education
《指南》對科學探究活動的教育建議中指出,引導幼兒思考并對事物進行比較性觀察和連續性觀察,鼓勵幼兒根據觀察或發現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大班作為幼兒成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教師在科學活動中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做好幼兒探究活動,給予幼兒更好的科學探究指導呢?本文以大班幼兒開展小麥種植探究活動展開分析。
一、 捕捉興趣點,發現幼兒成長的需要
(一)開展主題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大班幼兒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作為教師要尊重幼兒,平等對待幼兒,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走進幼兒的世界。
例如,在“秋天”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談論到小麥,了解了小麥的用途,可是這些都只停留在知識上,實際小麥是怎么長成?有的幼兒認為我們可以試一試,有的以為我們沒有辦法種植小麥,不過大部分幼兒還是想試一試,對幼兒的熱切愿望,教師要做的就是全力支持。對種地毫無經驗的教師和幼兒,首先要學習,我們邀請了有種植經驗的鄭院長向我們介紹種植小麥的步驟,以及需要的工具和注意事項,幼兒用簡筆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在家長和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了準備工作。
(二)嘗試發芽實驗,善用記錄和表征
《指南》中指出“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例如,小麥種植活動開始,幼兒精心挑選了種子。教師提問,是不是所有小麥都能發芽呢?有的幼兒信心十足,有的幼兒表示懷疑,于是他們決定分組進行水培實驗,每組50顆種子,每天觀察記錄種子的狀態。第二天種子開始變大,第三天長出了小小的白色的芽,第四天從零星幾顆到大部分,一周后種子全部發芽,幼兒將所觀察到的都記錄下來,最終得出結論,4組的發芽率都達到95﹪以上,適合播種。
二、主動探索實踐,促進幼兒探究能力提升
《指南》中指出“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敢于探究和嘗試的學習品質。
(一)學習種植方法,激發幼兒種植熱情
通過實驗,幼兒不但得到了實驗結果,更激發了種植的興趣,帶著這份激動我們開始了真正的種植,首先觀看了種植小麥的視頻,一切準備就緒后幼兒就開始播種。與此同時,家長也在后方為幼兒的探究保駕護航,家長為幼兒準備了4個大花盆,幼兒從后花園挖土運土,將花盆裝滿,有的幼兒負責用鋤頭把泥土塊敲碎,這樣有利于種子扎根,泥土貯備好后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再用細土將種子完全覆蓋,然后給種子澆適量的水,種好后把它們放在什么地方呢?結合之前的自然角觀察經驗,幼兒知道植物的生長三要素:陽光、空氣、水,于是幼兒把花盆放在空氣流通好,陽光充足的戶外,靜待小麥發芽。
(二)探索測量方式,幼兒科學品質形成
《指南》中指出“在科學探究中能感知和發現植物的生長變化以及基本條件,用多種感官去探索物體。”例如,在幼兒細心照顧下,小麥終于發芽了,可是為什么四組小麥長得不一樣呢?哪一組小麥長得更好?他們把數學活動中學到的測量用在測量小麥上,第一次測量,幼兒各自選擇不一樣的自然物,然后對比測量物:一個幼兒選擇用同一個回形針測量所有小麥,第一組的小麥有4個回形針高度,第二組有2個回形針的高度,第三組的小麥生長得最慢只有1.5個回形針的高度,第四組的小麥長得最好,竟然有5個回形針那么高。為什么同一時間種下的小麥的生長速度各不相同呢?經過對比,幼兒發現:第四組小麥放的地方是陽光最充足的地方,而且光照時間最長,除此之外幼兒經常給第四組和第一組小麥澆水,而第二組和第四組幼兒缺乏管理,小麥就長得矮,通過這次分享,幼兒知道了小麥的生長和自己的照料有很大關系。除了用回形針,其他幼兒利用虎口、臂長、小棒、繩子等自然物來測量小麥的高度,通過自然測量使數和量密切結合,加深幼兒對量概念的理解。
(三)比較發現,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指南》中指出:“對事物和現象進行觀察和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對材料進行親身體驗,自己動手操作是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興趣、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的良好途徑。”
(四)探究過程與幼兒課程自然生成
幼兒的課程源于孩子自身需要,是靈動生長的,是隨著孩子的活動自然生成而又有價值的。通過活動開展,可以促進幼兒課程自然生成。
三、收獲生活經驗,促進幼兒學習與能力發展
“生活”對個人而言是實踐、是生長,對社會而言是在自我更新中不斷延續。“教育”承擔著促進個人生長并延續社會生活的責任。
(一)小麥變黃,幫助幼兒關注生命教育
幼兒期是世界觀、自然觀、生命觀的萌發時期,幼兒對生命的認識受到他們經驗的限制,在陪伴小麥的成長中感受生命的輪回。
(二)圍繞生長的問題深挖兒童課程
《指南》中指出:“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支持幼兒觀察記錄、交流表述、調查概括、推理論證等科學探究方法的體驗和運用。”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沉浸在生活中,通過多種感官,從興趣到探索,從認識到行動,讓課程真正“活”起來。
(三)小麥變身,幫助幼兒樹立節約糧食意識
《指南》指出“愛護身邊環境,注意節約資源,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經歷了四個季節,這個過程承載著希望、守望和歡喜,一粒種子的成長也讓幼兒的身心獲得了發展。
偉大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是活教材,我們用眼睛去仔細看看,要伸出兩手去縝密的研究”。一草一木皆課程,小麥的成長歷經了四個季節,種在秋天,長在冬天,抽穗在春天,收獲在夏天,幼兒從發芽實驗開始,歷經等待,在期盼中終于有所收獲,他們收獲的不僅是小麥,更是寶貴的經驗:在等待中學會關注細小事物的變化,學會用記錄的方式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學會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同伴之間交流,探討,分享,培養了責任心,用愛去照顧植物,學會珍惜,小小一粒米,蘊含了勞動者多少艱辛……
參考文獻:
[1]崔麗玲.尊重兒童,穩住腳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J].教育科學,2013(09).
[2]葛鶯芳.生命化教育視角下的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