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教改的不斷推進,教師意識到在教學中應當優化教學內容,滿足目前提升學生能力以及培養核心素養的基本目標。同時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細化教學內容,能使所給出的引導和啟發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發展情況。結合以上背景,本文將重點研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優化習題教學的策略,從而保證教師所給出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習題教學;優化辦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1)28-0092-02
初中物理習題教學有著難度大和題目量大的特點,在此種條件下,學生感到物理這門學科難度較大,無法帶著興趣進入習題學習中。因此教師應當采取新型教學方法,設置與生活較為貼近的內容并保證題目的難度由淺及深,設置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根據教學內容引入相關實驗,保證學生操作能力提高,進而使習題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中的題海戰術,更為注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1? ?挑選與生活貼近的內容,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理念背景下,學生應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和理念,引導學生進入探索規律和尋求問題解決辦法的氛圍當中,從而激活其求知欲望,并使其在課堂上將知識內化,逐步提升其能力,從懂學進入到會學的狀態[1]。由于物理學科本身具備一定的難度,整體內容較為抽象,教師在設置習題時,首先應當保證學生讀懂所設置的題目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分析學生生活經驗,對學情予以把控,將生活與物理知識結合,設置契合學生生活經驗的習題,使學生在讀懂題目內容的前提下產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探究“聲音的產生”時,為保證此物理概念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引入與其生活經驗貼近的教學內容,從而保證所提出的問題和設置的習題內容能夠引導其展開思考。課前給出習題內容,要求學生收集生活中能夠產生聲音的物體,課上要求學生展示自己所收集的物體,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使這些物品發出聲音,以深化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是否知道聲音產生的條件,請同學們一起討論歸納總結這個問題。但由于此問題對初次接觸聲音這部分內容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由此教師可對問題進行優化,將問題分為幾個小點:①在使物體發聲的過程中使用了何種器材?②通過怎樣的操作使得物體發出聲音?③物體發聲具備何種特點?④如果想要使物體不再發聲,可以采取怎樣的辦法?⑤用一句話說明你的結論。⑥舉出與你所提出結論相同的生活中的例子。通過以上6個問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得到聲音產生的條件等相關內容。
2? ?設置由淺及深的習題,助力學生能力生成
習題教學環節是學生與教師之間展開對話的契機,這一過程可充分體現出教師所設計的內容能否與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相契合,因此教師要從認識事物的規律出發,設置具備由淺及深、由直觀到抽象特點的一系列習題,滿足學生認知事物本質規律的要求,拓展其思維的同時,提升其探究能力[2]。由淺至深也同樣體現在對學生能力的把控上,由于學生之間能力水平有差異,教師應為不同層級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題目,對簡單題、難題以及拔高題的比例進行科學把控,對重點的物理知識,可注重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習題的解決。
如在總結完浮力的計算方法后,教師可為學生出示練習題。題①用手將重為8 N的物塊剛好完全浸入水中,測得排開水的重力為10 N,如果此時將手放開,物塊是否會上浮?計算出靜止時物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并求出物塊的密度。②現有體積相等但質量不相等的三個物塊,將三個物塊放入水中,靜止后位置如圖1所示,試比較三個物塊受到的浮力大小。
以上兩題遵循了由淺及深的原則,第一題是簡單的利用浮力公式求解的問題,只需要計算出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即可完成題目的解答。分析過程:①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塊完全浸沒時所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水的重力相等,因此,此時物塊受到的浮力為10 N,因
10 N>8 N,證明浮力大于所受到的重力,因此將手放開物塊會上浮。②中,先分析三個球所處的狀態,A物塊漂浮在水面,B物塊懸浮,C物塊下沉,B物塊、C物塊所排開的液體的體積相同,因此浮力相同,而A物塊排開的液體體積小,因此浮力較小,得出結論FA 3? ?設置一題多解題目,發散學生思維 為培養學生的發散能力,教師要注重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類型題目的引入。所謂一題多解是指針對同一個物理問題可運用不同的辦法解題,由此可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思維,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還可培養其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啟發的辦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可引入何種知識以及定理規律等。一題多變,是以一道題目為母題,改變題目中的條件和情境,從而形成多道與其關聯的題目,這樣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認知結構將得以提升與完善,從而保證學生在變與不變的場景當中運用相應的解題規律和辦法,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如題:現有一鐵球,其體積為55 cm3,質量是300 g,請判斷這個鐵球是空心還是實心。此題可從密度、質量和體積三個方向出發進行比較研究,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實際做題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利用不同的辦法解題,以達到發散學生思維的目的。教師可預留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解題,而后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基本能夠在與組員溝通的環節找到更好的解題方向和解題技巧。通過學生的反饋,有的學生最先考慮的是密度,因題中的條件十分有指向性,通過密度公式,計算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而后與鐵的密度數值進行對比,若小于鐵的密度則說明鐵球為空心。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ρ===5.46 g/cm3,此數值小于鐵的密度,因此鐵球為空心。有的學生是運用質量比較的方法,用鐵的密度與鐵球體積相乘,即可得到鐵球的質量,將此質量與題中所給的條件對比,從而確定鐵球是否為實心。計算過程如下: m=ρ鐵V=7.9 g/cm3×5 cm3=434.5 g, 此結果大于題中所給的條件,說明鐵球為空心球。還有的學生采用的方法是計算出鐵球的質量和密度的比值,即得鐵球的體積,若所得出的體積小于題中所給的數值則證明鐵球是空心。計算過程如下:V===37.97 cm3,此結果比題中所給條件的數值小,則證明鐵球為空心。為保證學生可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升問題的難度,保證其能夠發散思維。 4? ?加入實驗具體過程,深化學生物理素養 實驗是物理學科的基礎,因此在習題教學環節,也應當適當與實驗相聯合,從而保證學生在明確實驗流程、原理以及實驗問題處理辦法的基礎上,對其中所包含的定理內容更為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將實驗引入習題教學中,聯合多媒體等教具保證實驗情境更為真實,使學生興趣得以激發,提升其參與熱情。 如在講解與歐姆定律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將歐姆定律的實驗引入,給出實驗中電路連接的形式(如圖2),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①想要保證歐姆定律能夠經實驗得出,需要保持? ? ? 不變?②現閉合開關S,可以讀出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分別為2 V和0.4 A,現用阻值為10 Ω的電阻替換電路中的5 Ω電阻,若要保證實驗正常進行,應當進行何種操作? ①題應用了研究歐姆定律的實驗內容,要想獲得正確的規律,需要保證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即電壓表的示數不變。②題中在將電阻更換為10 Ω后,其阻值變大,分得的電壓增大,電路中所接的電壓表的示數變大,因此為保證電壓表可正常顯示示數,與之前的數值相同,應當在遵循控制變量法的基礎上,調節電壓示數,將移動滑動變阻器向右移動,直至電壓表示數與之前數值相同時即可停止。此過程可在學習助手上展示,動態的展示滑動變阻器移動時電壓表數值的變化情況,直觀具象的展示能夠使學生加深印象,加強記憶。 綜上所述,在設置初中物理習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挑選與學生的生活較為貼近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設置由淺及深的習題,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發散學生的思維,可設置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題目;加入實驗具體過程,保證學生的物理素養得以深化。因此教師應當提升個人能力,充分應用互聯網獲取資源,擴充習題內容,以保證初中物理習題教學的開展及優化更為順利,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茂達.初中物理習題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探索[D].重慶:西南大學,2020. [2]趙啟寬.初中物理習題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 儲國榮(1971~),男,漢族,江蘇泰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