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歷史學是一門人文性質比較強的學科,研究的是在相關歷史觀的指導下,人類的發展進程和相關的發展規律,并且對此加以闡述和論證的學習學科。歷史學科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人物學科,對人類共同遺產進行了傳承,提高了人類整體的認知程度,也增加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在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發展規律,以史為鑒,文明發展。
關鍵詞:中職歷史;高效課堂;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歷史課是技工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之一,歷史課程的教學任務是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牢牢把握唯物史觀的教學基點,提升中職學生對人類社會形態從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的基本脈絡、基本規律以及與此相關的大部分優秀成果。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之下,對和人相關的不同形式的對應關系進行思考。通過眾多歷史故事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讓學生對社會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為以后學習和生活做好鋪墊工作,學生在今后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一、中職歷史高效課堂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一)中職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
在中職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可以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理論保證是唯物史觀;本質體現史時空觀念;必要途徑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則是眾多要素中的表達要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則是價值目標。通過對學生歷史知識的教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人類歷史的認識由表及里、逐步深化,教師想要在歷史課堂上,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學生對歷史課程的了解程度,教師想要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就要把握唯物史觀在歷史學科中的重要作用,正確的唯物史觀也是學會歷史學科的關鍵因素。把握事件發生的時代氣息,更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整體把握。任何史實都是在特定的時空之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之下,才能對歷史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中職歷史教學的課程目標
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是中職技工學院歷史課程的根本目標,學生經過了一系列歷史課程的相關學習,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就會養成歷史學科的核心道德素養。逐漸就會形成正確的歷史唯物史觀,把整個的歷史唯物史觀應用于中職歷史的教學課程之中,在進行歷史案例分析時,則會更加具備針對性。把握清楚特定歷史和特定時空之間的相互聯系;并且對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進行進一步的劃分;認識現實社會和歷史社會之間的演變趨勢,把具體的對象放到具體的時空之下進行考察。對不同的歷史事實進行合理的評價;逐漸掌握從表象之中看清楚本質的能力,對同一時期不同史實之間的聯系做出合理的分析。
二、關于中職歷史高效課堂教學探究
(一)以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基準點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在具體的課程開展之前,教師首先需要對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研究,領會到歷史的核心素養所包含的具體含義,認識到歷史學科中的幾個核心素養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不同的側重點。樹立合理的教學理念,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發展,對課程目標進行合理的設置、教案的各個環節嚴格把控,包括課程導入、課程教學、課程評價等等不同環節,重視歷史核心素養對歷史某一方面的培養也要關注到綜合素養的培育,科學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科的綜合學習,能真正學到相應的知識。
(二)提倡老師進行教學模式多元化的相關探索
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教師的教,而很容易忽略學生的學,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現階段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提出教學形式方面的相關創新、對于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提出不同的改進措施;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教學。探究學生學習合作的新模式,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充電,教學相長,長善救失。使得整個課堂更加生動靈活。舉個例子,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與歷史行業相關的學習講座和社會調查,定期帶學生參觀行業歷史遺跡。對相關的歷史見證人進行一對一的采訪。在休閑階段給學生播放相關的歷史影視作品,讓學生撰寫讀后感和觀后感的發表,也可以開展歷史海報設計活動,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定期舉辦歷史專題講座[1]。
(三)關注歷史學科的職業發展動向
教師在平時,也要多多關注歷史學科的職業發展動向,結合專業人才進行培養方案的設定,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職業發展路線供學生參考,對學生進行職業測評分析,設計職場體驗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探索出新的職業發展和教學相互滲透融合的職業發展路線。舉個例子,在“1.15精湛的傳統工藝”這一專題的教學講座中,教師可以帶學生到現場進行講解,采用技工院校學生的專業特點,讓學生進行動手實操,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傳統工藝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逐步提升學生對我國傳統工藝發展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深入領悟工匠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意識。
(四)關注評價的多樣化
課程教學、課程實踐、都是和評價息息相關的。首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一方面需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相關表現,涉及到學生的聽課內容、動手操作能力、課堂測評能力等等其他能力。評價的過程涉及類別評價和綜合評價;其次,對教師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關注課堂質量和學生的總體接受度,另一方面也要關注課程是否達到了相應的課程目標。對學生和老師兩方面進行合理的評價。才能獲得相對比較準確的評價標準。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科和專業的特點,制定不一樣的評價標準,合理使用課堂測評和課外測評,增加評價方式和評價對象的多樣性,提升評價的準確性和可供參考性,全面反映學生和老師雙方的水平。
三、結束語
評價之后產生的結果,如果不加以合理的應用,評價的意義也就缺失了一大半,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對評價結果進行合理的使用,提升評價結果的使用率。只有經得住檢驗和評價的課程,才是對學生有益的課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問題,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解決方案的具體探究。總而言之,歷史教學在整個中職教育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還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姜玲玲. 關于構建中職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探討[J]. 中華少年.科學家, 2017:108-109.
[2]張永宏. 關于中職學校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研究[J]. 時代農機, 2020, v.47;No.329(03):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