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昌玉 王幫喜
摘要:在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對于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關注的比較少,所以小學數學老師要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加重視,小學數學教學要結合互聯網信息的相關內容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創新科學思維能力的同時跟上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發展的腳步,因此,本篇文章將針對在“互聯網+”下如何讓學生對小學數學進行深度學習這一內容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同時更高質量的完成數學教學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如今互聯網的普及率越來越高,老師不能單單教授學生課本知識而忽略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學生需要適應“互聯網+”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老師要依據國家新課程改革標準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觀念,所以老師要利用“互聯網+”等模式整合教學資源構建高水平的小學數學課堂,本篇文章就是針對教師如何在“互聯網+”下正確引導小學生對于數學進行深度學習提出了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議,具體如下:
一、結合“互聯網+”教學模式,創新小學數學教學理念
對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基礎,小學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關鍵時期,數學科目的學習必不可少,老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的關鍵,小學數學老師在結合“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可以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好奇心的同時也提高了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水平。
例如,學生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這一課程中,老師要先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以及會運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然后數學老師在學生面前展示上課前準備好的關于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知識的PPT課件,對長方體變換成正方體的過程進行演示,讓學生通過看長方體與正方體個數變化的過程對它們的長、寬、高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對體積概念有一個直觀和具體的認知情況,同時結合“互聯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注意觀察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空間構建,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并嘗試推導體積公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對學生在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對之前所學的計算其他物體的面積和體積知識進行鞏固,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可以發揮學生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空間思維想象能力,又可以對學生今后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知識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分析能力,更好的完成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構建高效率數學課堂。
二、創新“互聯網+”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對小學數學課堂的學習興趣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讓教師可以豐富數學教學課堂的同時將復雜難懂的學習內容簡單具體化,這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小學生更直觀的去學習思考數學問題,而且可以有一個良好學習數學知識過程體驗,發揮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體地位,在改進數學教學觀念的同時引導學生找到學習的規律,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感受數學的魅力。
例如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這一節課中可以創建“互聯網+”情境讓學生對條形統計圖的學習產生興趣,先讓學生對平均數有一個簡單的認識,如用“256÷3” 和“(65+66+68+63+62)÷5” 等算式讓學生進行口算練習,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然后數學老師運用多媒體信息工具在課堂上向學生直觀展示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中數據的變化趨勢,改變原本只讓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傳統教學觀念,讓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學習感受更加通俗易懂,會整體觀察統計圖并發現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向學生講述平均數的具體概念以及計算方法,如教授學生“平均數=總數÷總份數”、“移多補少”等計算平均數方法,并組織學生小組分享討論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更進一步了解統計學的知識體系,然后讓學生仔細分析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老師可以根據條形統計圖向學生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從思考分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最后老師對“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這節課進行總結并讓學生練習課本上相關習題來鞏固所學內容,運用“互聯網+”創設情景式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數據分析等相關知識的同時感悟數學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數學知識的環境。
三、構建“互聯網+”數學課堂,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在小學階段相比于其他學科的學習難度較大,這時候就需要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知識之間內在的本質聯系,老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多媒體信息工具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邏輯,促進學生形成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也可以對老師教學過程中構建高質量數學課堂起到一個良好的效果。
例如數學老師在對“簡易方程”這節課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簡易方程的學習目的是可以讓學生知道字母代表數字的真正含義、可以熟練掌握乘法運算定律知識和會正確利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等內容,然后構建“互聯網+”數學課堂,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以及計算機設備搜索簡易方程的運算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投影儀等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對簡易方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及明確解題思路,然后用日常生活中相關聯的數學問題導入,如“爸爸比小明年長35歲,當小明1歲時,小明爸爸多少歲”等,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小明爸爸的年齡用一個式子怎樣表示”進行討論交流,相互分享解題的方法與思路,引導學生對小明的年齡用一個字母X表示,接下來老師進行板書“小明的年齡+35歲=小明爸爸的年齡”,讓小學生自己動手思考在練習本上寫出“X+35表示爸爸年齡”的式子得出結論,進一步理解用簡易方程表達數量關系的具體含義,在集中注意力思考題型、解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運算能力,結合“互聯網+”資源平臺讓學生可以在輕松快樂的上課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把握數學課堂的學習重點,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小學數學實際的教學經驗證明了“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改變了傳統數學知識教授過程中枯燥、復雜難懂的風格,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多樣化的同時滿足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小學生創新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有助于教師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伊永傳.“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
[2]李士賢.簡析小學數學教學思維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2016(27):324-325.
[3]殷莉莉.淺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J].基礎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