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楊萍
摘要:現代化的初中物理課堂需要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主動堅持構建生本物理課堂,不但需要提高初中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初中學生全面的健康發展,還需要能夠重點發展學生的自主綜合素養與物理能力,物理教師就需要將學生作為初中課堂的教學主體,通過積極開展創新式課堂教學活動來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綜合素養。本文主要圍繞初中物理教學中組建現代化生本課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核心素養;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教學改革大背景下的現代物理課堂教學需要強調學生在課堂的重點主體地位,教師需要主動構建生本課堂,將初中生的物理素養、綜合創新能力培養作為發展首要目標,重點培育發展學生物理素養與物理實踐綜合創新能力。但是這在傳統的現代初中物理課堂中卻仍然存在著眾多的難點問題,這就必然需要現代初中物理課堂教師主要能夠結合我國時代物理發展實際需要、學生日常生活實際來組織創設物理生本課堂的構建實踐,更好地培養班級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與綜合素養,重點培育加強初中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與綜合技術素養,為初中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1.初中物理教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1.1缺乏對現代化教學方式的認識
現階段現代化學習教學新思路已經逐步滲透到如今的教育課堂,但是如今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未充分了解現代化教學方法的應用原則與策略,以至于在運用教學方法的時候也是隨意的使用,導致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不能真正發揮現代化教學方式的真正意義。
1.2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大多數初中生的實際課堂教育學習以及實踐活動能力相對較強,并且對新鮮的世界和舊事物的正確認識力和接受以及適應能力也較強,但是由于現在初中課堂教學對于中學的課堂教學方法與課堂教育教學理念較為傳統,以至于許多學生對初中課堂教育學習也往往都是有著一種比較厭煩或恐懼的不良學習心理。對于大部分的我國初中學生而言,對課堂學習屬于物理這門不同學科中的課程都往往都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因為教師的日常實際教學方法老舊,內容無趣乏味,無法催生班級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主動性。
2.初中物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式
2.1基于學生生活進行問題設計
物理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主動引入普遍的生活現象或生活經驗來幫助初中生們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識內容,比如老師在講解“凸透鏡”內容時,老師首先需要給初中生們準備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等工具,并引導學生們思考生活中使用照相機、放大鏡等生活化的經驗,讓其獨立思考與并綜合討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待學生們得出凸透鏡成像由物體與凸透鏡距離決定的的結論后,再讓學生使用實驗器材來進行結論的驗證,發展學生們的物理素養與實踐能力。
2.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核心素養
問題情境創設指的也就是物理教師們能夠有一定目的性的、有針對性的給學生自主提出一種吸引初中學生自主思考的物理問題創設情境,充分能夠激發學生的心理求知學習欲望,吸引更多初中學生自己主動去自主探索,從而能夠培養初中生的物理問題性的處理反思意識與掌握能力,促進培養初中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初中物理問題性的創設情境答案創設教師應充分調動具備真實的課堂教學特點,這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師充分調動結合我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內容與初中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后來進行綜合研究創設物理問題性的情境,其次物理教師應充分調動培養初中學生的各種心理思想求知與學習創新欲望,最后還需要物理教師充分具備一定的問題反思性與問題開放性,從而達到更好的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創新素養。
2.3在課后展開小實驗
初中物理實驗課堂的教學較短,課時較少,而這時老師就需要在課后引入物理小實驗,加強初中生們對物理知識的實踐學習,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效率。通過課后的物理小實驗能夠極大的調動初中生們個人對物理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們鞏固在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們的物理素養與實踐能力。比如老師在講解《物態變化》內容時,生活中有關凝固、液化、升華等內容的物理現象是極為豐富的,因此老師就可以給學生們布置課后的實驗作業,讓學生選擇生活中的這個有關物態變化的現象來進行實驗,主動記錄實驗現象與數據,并最終得出一定的物理結論,從而調動初中生們對物理學習的個人內在實際積極性。
結束語
新教學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課堂的重點目標就是催生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并增強學生發現、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創新素養。在物理課堂中構建生本課堂可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物理素養,以此來催生班級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充分發展初中物理課堂的實際成效。
參考文獻
[1]儲士宣.淺談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考試周刊,2017(4):133.
[2]汪海英.激發學生物理學習問題意識的研究[J].初中物理,2016,34(6): 89-90.
[3]趙盼.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J]. 名師在線 ,2020(1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