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密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材的編訂越來越重視內容的文化含量,要承載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將傳統文化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進行研究,旨在讓小學生從小開始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浸潤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擔起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重擔。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語文課堂的教學容量能得到拓展,學生的文化素養、道德品質也可以得到提升,有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此,語文教師要依據新課程要求,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載體作用,于各個教學環節全面滲透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與素養。
一、在經典韻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教學
不少學校都有要求小學生學習經典韻文,包括三字經以及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這些雖然篇幅比較短小,但是其中蘊含了不少深刻的道理,不僅學生更喜歡,而且在經典云紋中融入傳統教學,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而在三字經中則提到了禮貌待人,孝順父母以及勤奮好學等品質,這些都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描述,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正好合適,是值得學生學習的內容。此外,三字經除了有講述歷史故事的內容外,還會對一些基本的常識進行講解,通過三字經開展傳統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而且這部著作通俗易懂,也更加符合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這短短的一句話,便是講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母親更加重視教育孩子的環境,而且也能讓學生更加重視學習環境的塑造。由于三字經中有不少故事,教師則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說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鼓勵學生深入了解每一個句子背后的故事,提高學生的文化常識。加之三字經中有著大量的道理,這些道理均能夠充分體現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師則需要在教學中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發揮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二、在國學故事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之中,蘊含了大量包含傳統文化的國學內容,而教師如果正確使用上述的故事內容,組織好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活動,就能夠切實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而不同的歷史故事,都是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實現的,與此同時,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下,還深度蘊含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內容。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包括歷史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的教學,這些內容也是我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例如,針對課程《負荊請罪》的相關教學內容的輸出過程之中,教師應當教育學生學會“知錯就改”的知識理念,同時要求學生學習心懷大量的知識要點,并且深度結合時代的背景,對這一教學思維有充分認知。又如,在進行課程《曹沖稱象》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好歷史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曹操父子之間的關聯,讓學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語文儲備,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又如,在《大禹治水》的教學過程之中,該教學教材是神話故事,具體展現了一位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具體領導人形象。再如,在進行課程《傳統節日》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篇文章作為主體,進行中國傳統節日的充分介紹和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從頭到尾更好感受到來自傳統文化的內容。此外,成語故事也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蘊含了諸多的傳統文化內容,包括了“亡羊補牢”“拔苗助長”等,通過這樣的內容,也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率、高價值的教學,深化教學內容。
三、運用傳統節日,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在中國文化中,傳統節日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傳統節日不僅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而且還能節日是一種能夠直觀看到傳統文化的方式,而且對于學生們來說,傳統節日是更加易于理解的。因此,在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時,教師更加需要重視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節日的推廣作用,而教學的時候教師則可以根據節日來適當插入一些傳統文化要素,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例如:當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問問學生們,同學們知道這首古詩講的是哪個節日嗎?這時不少學生都知道這是講重陽節的時候。接著教師便可以問問學生們,重陽節是個什么節日?大家要怎么做?學生們便會回答:重陽節要尊敬老人!接著,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們講講敬老教育,讓學生們多幫助幫助老人家。而在元旦以及春節來領的時候,教師則可以給同學們講講節日的起源以及發展,讓學生們了解春節萬象更新的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拓展講講過年時候的各種習俗,包括壓歲錢以及節日里要熱熱鬧鬧的由來:曾經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物,這種怪物總是會在每年春天出來吃人,為了嚇跑這種怪物,人們便會通過張燈結彩,用紅色的東西,燃放鞭炮的方式來嚇跑它。而壓歲錢也是如此,又名壓祟錢,在古代“祟”指的是不吉利的東西,通過這些錢來將來年不吉利的事情壓住,也有保佑平安,辟邪驅鬼的寓意。此外,每天過春節的時候,全國各地都會為了賀新春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包括聯歡會以及各個地域特有的表演與特色,這些特色活動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為學生們講述了春節的由來之后,便可以讓學生們寫一篇有關春節的作文,加深感悟。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滲透傳統文化的條件和優勢。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接受特征,依托教材文本內容,在識字教學、古詩教學與習作教學等多個環節全面滲透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魏七虎.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山西教育(教學),2019(12).
[2]何群.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