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科技實力的增長,讓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因此孕育出了獨特的文化。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網絡與教學工作產生緊密聯系,通過將其產生的文化內容與思政進行融合,為教育質量、效率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網絡文化的概述,同時細致闡述了在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中對其的創新應用,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引言:所謂的網絡文化內容,便是互聯網技術、思想文化內容之間結合產生出的全新內容,其隨著網絡的普及在人們之中盛行,給當前高校內部思政工作開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挑戰。作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將工作發展的契機進行牢牢掌握,勇敢地面對所要經歷的挑戰,從而創建出更高質量的平臺,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網絡文化概述
在網絡技術、跨國資本兩方面內容的支撐、運作下,相應文化因此產生,并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傳播,促使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不存在地區制約的新市場,對國內以往的文化內容造成了嚴重沖擊。從當前高校學生的角度來講,其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極容易受到外界所產生的影響,中國、外國之間的不同,讓學生思想更加迷茫。如果在該過程中不能對其進行正向的引導,勢必會對其價值觀念、文化思想的形成帶來惡劣影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應用
(一)轉變教育理念
想在網絡文化的背景下,將高校內部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質量提升,便要對目前使用的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創新,讓其朝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向轉變。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教師可以適當增加網絡媒體的使用,以此來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一,高校內部的管理人員,要將以往使用的觀念內容進行轉變,提高網絡文化與教學工作融合的重視程度,讓其與時代發展腳步同頻,改善工作中的陳舊觀念。同時,學校還可以強化在該方面的投資力度,創建出高端、現代化的線上媒體教學網絡平臺,并通過將大量信息進行整合,選擇出具備教育意義的內容,強化基礎建設工作上的程度,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朝信息化方向進步。不僅如此,教師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改變自身的固化理念,通過使用全新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活動,提高其中的趣味性、參與感,培養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程度。
(二)注重校園建設
從高校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校園內部的網絡文化建設是在不知不覺間完成,并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世界,陶冶情操。高校要與時代發展的腳步保持同頻,將網絡文化內部存在的價值進行把握,以此來強化校園內部的建設工作,促使自身成為具備優秀校風、學風的良好場地。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創建出相應的文化內容專欄
在校園網的專欄內部,要涉及大量的科學知識,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興趣;通過將多樣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例如: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等,以便在特定的時間內對校園網絡的信息資源進行更換、優化,將“新聞網”“知識網”的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還可以進行增加對該方面的投資數量,建立出內部的網絡圖書館,讓學生可以從多方面獲取知識;或在校園網絡中進行普法的知識教育工作,將具備的相應優勢充分展現出來,從而讓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法律儲備,并在日常生活中知法、懂法、守法。
2.建立并普及思政教育的網站
在高校內部創建思政的教育網站時,需要教師進行細致、認真的收集、整合相關信息資源,為網站的設立提供堅實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在網站內部舉辦具備特色的小欄目,例如:案例分析與問卷調查等,以此來吸引更多的高校學生加入其中;通過開展思政教育方面的主題活動,來對高校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鼓勵,讓其自行拍攝校園中的圖片,并傳送到網站上。依據該方式的使用,能夠將學生的建設參與程度進行加強,讓網站產生的影響力擴大,促使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增強。
(三)強化資源監管
由于當前的線上信息種類復雜,參差不齊,這讓學生在面對不良信息時,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從而對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造成干擾。在當前的網絡時代中,網絡上雖然存在著大量對學習有幫助的資料,但同時還擁有對學生思想健康產生惡劣影響的信息。例如:西方某些國家存在著偏激、不良的思想言論,其與網絡文化產生了混合。這與微博中經常發表不當言論較為相似,雖然會及時查封,但是依然能夠在短時間中快速傳播,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低俗、有害的內容會對其心理產生侵蝕。為此,在該情況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對學生加大重視、鼓勵,合理使用網絡文化中積極向上、正面的內容,強化其心理健康程度。與此同時,教師要保障與學生之間溝通的質量,及時了解、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讓其以健康的心態去接觸網絡文化內容,強化思政教育的工作的成效。
(四)豐富文化內容
網絡在生活中的普及使用,以及快速發展,讓人們因此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在網絡文化內容盛行的今天,高校內部學生的思想、意識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從當下思政教育的角度進行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教師依然是以“三觀教育”的方式為主,并未與當前時代產生過多的契合。為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對其中涉及的內容進行改革、優化,并將一部分正向的文化元素與工作進行融合,以此來加強政治的引領工作,對網絡育人的領域進行堅決守護。在網絡文化、思政教育融合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展現出來,并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作進行融合。同時,還要與時代的發展腳步保持同頻,將互聯網教育的優勢顯示出來,向學生傳遞正能量的文化內容,在線上創建正能量的良好文化環境,強化網絡上思政內容的輻射程度。
(五)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國際之間交流程度的增加、網絡文化內容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外來思想進入到了我國內部,高校學生在面對當前復雜、繁瑣、多樣文化內容時,由于不具備核心價值觀的帶領,經常會發生主流、非主流之間重要性本末倒置的情況。在該情況下,高校內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要堅持倡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念作為主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來明確其中的主流文化內容,之后將其作為切入點,強化當前在網絡文化影響下對小眾內容的引導,之后通過保留精華、去掉糟粕的方式,讓合理的元素與社會主義文化進行融合。不僅如此,在面對多種樣式的外來文化內容時,主流文化需要在保留民族特點的同時,適量、科學的吸取外來精華部分,推動民族進行平穩、快速發展,完成文化內容的創新、進步。
總結:綜上所述,由于網絡文化已經與人們日常中的生活產生密切關聯,使得其對學生的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通過對網絡文化概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應用進行細致分析后,了解到思政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控時代特點,將其與教學工作進行融合后,創新工作方式、形式,讓其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為國家未來的建設發展提供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曼曼.網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突破[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7(04):40-43.
[2]曾學清.“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創新研究——基于網絡文化建設視角[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1):81-82.
作者簡介:徐慶,女,1975.5,漢,上海,碩士研究生,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級,高等教育研究,黨務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