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延明 白立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時代鄉村學校教育對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然后闡述了目前鄉村學校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鄉村學校開展鄉村文化建設的相關對策,包括吸引優秀師資、增進師生文化認同、創新鄉村文化教學內容等,以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學校教育;鄉村文化;文化認同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先后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首次在新時代將鄉村振興提高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實現鄉村振興,基礎在鄉村教育,重點在發展鄉村文化,而實施鄉村教育的關鍵在鄉村學校。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城市和鄉村教育發展很不均衡,鄉村學校發展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教學設施相對落后陳舊,教學經費匱乏,優秀教學師資流失等問題。破解鄉村學校教育的困局,不僅是鄉村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
一、鄉村學校教育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意義
(一)鄉村學校教育具有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
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農業、農村、農民已經不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很多農民已不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形勢,并且有些鄉村人的價值觀念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一些消極影響。對于鄉村學生而言,更是希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通過大學的學習深造,進入城市工作,融入城市生活,從而造成了鄉村人缺乏鄉村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政府不斷加大鄉村文化建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目的就是要使鄉村人增強對鄉村社會文化的認同,培養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古至今,教育就肩負著文化啟蒙、傳承與創新的重任,而教育的主體是學校,這就要求鄉村學校要立足現有鄉村文化,深入挖掘,以鄉村文化教育為著力點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培育鄉村學生的文化自信,為鄉村未來發展培養合格人才,促進鄉村振興。
(二)鄉村學校教育是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現在,很多傳統鄉村的自然面貌已然不在,民俗文化也不再受到追捧,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鄉村文化的傳承也遇到了繼承無人的尷尬局面,如編草鞋、鋦瓷、泥塑、木偶戲、剪紙、皮影戲等。鄉村學校具有促進鄉村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重要功能,可以在傳承民歌民謠、剪紙、泥塑等鄉村文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傳統的鄉村文化的傳承是靠師徒方式進行口耳相傳得以延續,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這種方式有效的保護了鄉村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多的村民離開鄉村,走進城市打工或定居,這種傳統的文化傳承方式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傳統傳承方式的消逝,阻礙了鄉村文化的發展。現階段,我們亟需尋求一種新的適應時代發展的鄉村文化傳承新途徑。鄉村學校教育是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如在學校進行鄉村文化建設,開發具有鄉村文化特色的校本教程,在授課中突出本地鄉村文化特色,使鄉村文化得以傳承,同時鄉村學校也可以創建以鄉村文化傳承為自身辦學發展特色。
二、鄉村學校教育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設施相對落后,專業人才短缺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雖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并制定了相關的教育教學支持政策,這使得農村學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物質保障,不管是校園環境,還是硬件設施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一些比較偏遠落后的山區,雖然對一些危房校舍進行修整,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但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由于經濟條件落后,鄉村學校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相對艱苦,難以滿足專業人才對生活質量、精神文化、婚戀、家庭情感維系等多方面的需求。長此以往,影響專業人才對其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導致教師流失特別嚴重。
一方面專業文化人才流失比較嚴重,另一方面人才引進難度較大,使鄉村人才這潭活水入少出多日漸枯竭。目前,鄉村地區也有很多文化能人,比如一些農民會書法、懂繪畫、能唱戲、可鋦瓷。但大多是自學成材或受家庭沿襲、或愛好所至、或為了重讀而成為了鄉村文化傳承者。但是他們欠缺系統的專業文化理論知識,缺乏文化市場意識、沒有文化創業創新能力,大部分以養家糊口或自娛自樂為目的。因此,將這些具有相關文化技能的農民引入鄉村學校從教存在著很大的限制與問題。
(二)城市生活方式影響,師生缺乏文化認同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數據,我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已占63.89%,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之改變的還有鄉村人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在以前,鄉村文化通過長輩耳濡目染習得,順其自然的發展了鄉村文化。但在現代生活中,很多學生的父母長年在城市打工,以耳濡目染方式進行傳承鄉村文化的方式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城市文化的沖擊,也使鄉村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對本土鄉村文化逐漸失去興趣。
目前,鄉村學校的從事鄉村文化建設的教師,大部分是年輕的參與服務的特崗教師和支教教師,他們大多受現代城市觀念的影響,對鄉村學校所在地的鄉村文化不夠了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村文化建設師資的缺乏。另外,鄉村學校直接安排的鄉村文化相關的課程稀缺,學生接觸鄉村文化的途徑較少,使得鄉村學生對本土文化知之甚少,很難建立鄉村文化認同意識,使得鄉村文化建設地位日漸衰弱。
(三)教學內容缺乏創新,鄉村文化元素缺失
經調查分析發現,鄉村文化相關的課程的教學工作基本上都是由鄉村的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教師承擔,但是在鄉村文化建設與發展方面,這些專業老師缺乏對當地鄉村文化興趣,更不用說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探索,這就造成了所開音樂、美術、體育課程與城市相近,各鄉村間的相關課程內容也趨同。
鄉村學校與鄉村居民生活相對獨立,鄉村學校和城市學校的教學內容也基本一致,全國統編教材雖然已經取消十多年,但還沒有真正融合鄉村音樂、鄉村美術、鄉村體育為主要內容的,適合鄉村文化建設的本土教材,尤其是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鄉村文化元素在鄉村學校逐漸弱化,甚至消亡。
三、鄉村學校教育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對策
(一)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吸引優秀師資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達到農村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必然給鄉村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其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鄉村振興也會反哺鄉村學校教育,給鄉村學校教育提供更多資源,引導其和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因此,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提供政策指引,助推鄉村學校教育發展。或者說,鄉村振興戰略規范本身包含了鄉村學校教育的振興。在這種大環境下,各鄉村學校應積極爭取政策,出臺吸引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能夠傳播鄉村文化的人員,進入學校,充實鄉村學校從事鄉村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
(二)繁榮鄉村文化,增進師生文化認同
鄉土文化滲透于鄉村生活中,是鄉村文化的關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鄉土文化。加強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有利于鄉村本土優秀文化以多種方法得以展現和發展,更好的培育鄉村師生對鄉土文化的自覺自信意識,加深對于鄉土文化的認同度,有利于師生全面了解歸屬自己的本土文化,深化鄉村師生的認同感和成就感,才能更好的融入鄉村這個優秀的文化氛圍,吸收優秀的鄉土文化精髓,更好的發展和繼承優秀鄉土文化。讓師生增加對鄉土文化的使命感、歸屬感和自豪感,自覺傳播家鄉優秀鄉土文化。使鄉土情懷升華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使優秀的鄉土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更好地發揮鄉土文化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三)創新教學內容,融入鄉村文化元素
隨著城鎮化進程,鄉村文化教育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課程設置上也與城市趨同,為了發展鄉村文化,在課程設置上需要與城市有所差異,在開設基本的通識課程外,鄉村特色文化與傳統知識技能等內容也應以課程的形式進行開設。對鄉村學校學生來說,學習高難度的知識技能也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選擇時,結合鄉村文化中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努力使教學內容具有生活性和實用性,采用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研究鄉村文化的熱情與興趣,讓學生能夠真正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而在操作運用中感受到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在鄉村文化發展的推進過程中,鄉村學校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提高農民子女的教育水平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從國家的宏觀政策來看,還是從提高農村國民素質方面出發,鄉村學校教育都要得到應有的重視,使其在新時代大環境下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蘇澤.后鄉土中國語境下鄉土文化教育的現實困境和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學,2020(9):58.
[2]程文欣,朱秋雨.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學校開展鄉村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西部素質教育.2021(8):23-27.
[3]侯長林,羅靜,陳昌蕓.鄉村學校促進鄉村扶貧與振興的文化功能省思[J].銅仁學院學報.2019(3):1-12.
[4]鄭杰,王永明.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文化:鄉村學校課程建設策略探索[J].現代教育.2021(8):3-7.
[5]古小東,夏家馨,李海.鄉村文化振興:現實困境、路徑選擇與梅州探索[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21(1):25-31.
[6]王飛.新時代鄉村學校的社會責任與使命[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6):30-43.
[7]周曄,徐好好.鄉土文化功能:鄉村學校評價內容的革新與發展.當代教育科學.2021(2):53-58.
項目名稱:文章系河南省2021年科技發展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實證”(項目編號:2124004102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