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梅
摘要: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學生都忽略了勞動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是每位教育者和家長都要思考的問題。文章主要從培養勞動習慣意識、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建立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構建家庭勞動教育導師體系、創新勞動教育培養模式五個方面,談談普通初中學生勞動習慣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普通初中;勞動教育;勞動習慣;培養策略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后引起熱烈反響,各學校紛紛重新審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筆者所在的廣東省廣
州市白云區南悅中學也借此“東風”,整合學校資源,開展勞動教育,如今已經逐漸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習慣培養體系。
一、初中生勞動習慣的培養背景
南悅中學地處城鄉結合地段。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家庭條件逐漸改善,但是大部分家長都忽略了孩子的勞動教育,而且對勞動教育的認識膚淺,導致學生缺乏勞動的機會。加上初中階段的文化課成績更加重要,導致部分學生只注重考試成績而缺乏勞動意識。加強勞動教育,是對當下教育方式的一次糾偏。
二、初中生勞動習慣的培養意義
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與技能獲得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教育實踐。在初中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1.落實勞動教育的需要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勞動習慣有助于學生內化勞動教育,自覺勞動,從而提高勞動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勞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毅力、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遇到問題就逃避,心理抗壓能力比較薄弱,而勞動習慣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另外,勞動也是一項技能,與學生的智力發展相輔相成。相關調查顯示,勞動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學習成績也相對較好,當前考試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勞動能力強的學生具有更大優勢。
3.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需要
綜合素養,指向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如知識水平、道德修養及各種能促進自身成長的專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在以往的教育中,勞動教育未進入初中學校教育的視線,以至于學生在勞動方面的能力有較大缺失。而在增加了勞動習慣的培養之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正如《勞動教育論》一書中所說,要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使其具有自我認識能力,形成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4.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如今學生體質普遍較弱,不喜歡鍛煉,甚至逃避體育課上的運動項目,習慣于待在房間里玩手機、打游戲,對外交流也比較少。通過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可以增加他們的運動量,促進新陳代謝,增加其與家人、同學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5.構建和諧家庭關系的需要
當前很多學生的家長不主動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又經常埋怨其不會幫忙做家務,家長的嘮叨和怨氣讓學生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學生不理會家長,無形中增加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如果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開展親子勞動活動,借助整理家務的機會加強溝通交流,則可以減少親子矛盾,進而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
三、初中生勞動習慣的培養策略
1.培養學生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論》一書中指出,開展勞動教育需要建構真實的勞動場域、提供具身性的體驗活動、觸之即發的情感活動。對此,我們可以將勞動教育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在學科教學中挖掘勞動教育元素,在班會課中開展勞動情境體驗,通過勞動主題的設定引導學生在互動中認識勞動的意義,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自勞動的創造,激發學生在課后參與勞動的熱情。
例如,開展“垃圾分類齊動手”活動。首先,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以“糾錯”為主題的垃圾分類班會。在班會上,由部分學生分辨班級分類垃圾桶里面的垃圾是否投放正確,其他學生評價。隨后,由部分學生出演情景劇,大家各抒己見,從垃圾分類活動中談談勞動的意義,再進行頭腦風暴,探討如何有效進行垃圾分類,如何開展學校的勞動教育。其次,為了強化主題班會的效果,還開展了輪流爭做“站桶員”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勞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技能、技巧,以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最后,召開垃圾分類月總結會,再次進行頭腦風暴,加深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識,從而自覺愛上勞動。事實證明,情境中教育、情境中體驗、情境中升華,能讓勞動意識深入學生的心靈。
另外,要改變家長的觀念,讓其認識到勞動對孩子成長的益處。具體體現在開展家庭勞動系列活動,促使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提升勞動意識。
2.開展勞動教育活動
勞動教育活動是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載體。為此,我校布置了每月活動主題:1月是春節勞動月;2月是開學勞動月;3月是學雷鋒勞動月;4月是垃圾分類勞動月;5月是勞動技能展示月;6月是互助勞動月;7月是家務勞動月;8月是志愿勞動月;9月是開學勞動月,10月愛國勞動月;11月勞動創意月;12月勞動總結月。例如,在11月勞動創意月,我校發動學生組成勞動創意小組,小組人數不確定,自由組合,制定勞動創意月方案。由各小組組長、組員根據本小組制定的具體方案開展相關活動,以一周為限完成所有活動,最后組織勞動創意活動的展示課。
3.建立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我校主要從勞動打卡、勞動之星評選、勞動技能比拼、導師勞動習慣培養手冊等方面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評價,以鼓勵為主,擴大獎勵面,注重獎勵梯度,以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
4.構建家庭勞動教育導師體系
當代初中生缺乏勞動實踐和技能,為了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我校充分發揮家長志愿者的作用,每個班級聘請部分家長來學校指導學生開展勞動。由家長和教師協商每周勞動課程內容,由家長志愿者為學生上勞動技能課以提升學生勞動技能,期末評選優秀勞動教育導師。
5.創新勞動習慣培養模式
經過實踐,我校逐步形成家校培養、導師培養、社區培養、城鄉融合勞動教育等勞動習慣培養模式,從多渠道、多角度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家校培養主要著重常規家務勞動、校園衛生區清潔、桌椅擺放等內容;導師培養更多的是進行學校綠化修剪;社區培養的側重點為開展社區勞動服務;城鄉融合勞動教育主要是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各自優勢,達到相輔相成的教育效果。
例如,社區勞動服務主要與白云湖街道社工服務站合作,他們派人到學校組織社區活動培訓,學生在周末組隊到社區開展垃圾分類、環境整治、為孤寡老人做家務等活動,通過定期開展類似活動,使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成效明顯。
新時代需要復合型人才,培養學生形成勞動習慣,幫助其主動勞動,自發弘揚勞動精神,提高綜合素養,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9年度課題——區域培育中小學生勞動習慣的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201911967)。
參考文獻:
[1]曾天山,顧建軍.勞動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