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慧
摘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已經固化,主要的教學形式就是,讓學生完整的瀏覽一篇文章,接著教師根據自己準備的資料,向學生講述文章的歷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帶領學生體悟文章思想,帶領學生分析文章內核。這樣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沒有自主空間,學生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僅僅只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被教師引領著完成整篇文章的閱讀與學習。這樣的教學現狀需要加以改善,需要教師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開展閱讀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方法策略
引言:青少年們是祖國的接班人,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青少年們長大成人的過程,需要接受良好教育,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新世紀、新時代,學生們習慣用手機軟件獲取信息,而網絡上的信息是不全面的,也是片面化的。長此以往,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會被束縛,對閱讀傳統書籍的興趣也會越來越低。為了打破這樣的現狀,為了避免如此情況的發生,教師們需要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深度閱讀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學生的愛好
語文這門課程的開展,往往給學生一種效率低、耗能高的感覺。經過調查,初中學生們在閱讀這一方面的能力,普遍較低。經過調查,究其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措施不恰當,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合理。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傳統,沒有對學生的地位有一個正確認知,以至教師教學模式的開展也只是傳授學生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邏輯嚴密的,科學而又合理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師的教學沒有增添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
(二)學生缺乏自主空間
閱讀教學的開展應當是以學生為主的,應當是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沒有屬于自己的學習空間和時間,教師對學生的管控過于嚴格。即使部分教師能夠接受新時代的教學理念,但實際的應用卻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還處在一個不斷摸索的時期。
(三)缺乏閱讀方法的引導
在新時期的社會中,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飛速進步,互聯網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的文字閱讀,即將被網絡閱讀所替代,而網絡閱讀則不具備傳統文字書籍對人類的獨特作用。初中學生們經常接觸網絡閱讀,經常使用網絡進行閱讀,長此以往,可能對文字的感知力下降,可能對文字的理解力下降。而在文字書籍閱讀這一方面,教師也沒有教授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與閱讀技巧,即使學生有時間,有精力閱讀經典書籍,但卻不得章法,無法將中文書籍理解透徹。學生心中會對傳統書籍也產生一種無力感,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對文字書籍的興趣。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理應當尋找合適的契機,尋找合適的時間,傳授學生相應的閱讀技巧與方法,讓學生能夠借助這些方法,理解書籍內容,掌握書籍中的知識。
二、初中語文課堂深度閱讀教學開展的相關研究
(一)備課完整,深度講解
良好的備課,可以讓教師更為順利的完成這堂課的知識傳授,也可以讓教師更好的應對課堂中的突發狀況。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分析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借助語文素材,可以借助文本。教師的備課應當有著文本的深刻解析記錄,以便教師在課堂中能夠更好的開展語文教學,能夠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能夠更好的解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教師帶領學生深度閱讀文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2單元第9課《精神的三間小屋》這一篇語文課文。先帶領學生通讀這篇文章,接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說出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東西。如果學生表達的不夠精準,那么教師應當給予糾正。接著分層次地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中的‘不同精神’,帶領學生體會不同精神小屋所表達的不同含義。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成功打破閱讀教學表面化的現狀,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文章的深層世界。
(二)提高對話有效性
教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可以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個問題是由全班所有學生回答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無法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所以,教師應當提高對話的有效性,也就是讓學生表達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這樣才是深度閱讀教學的正確做法。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6單元第22課《范進中舉》這一篇課文。為了讓學生表達出問題,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置一個問題,讓學生進入課文尋找答案,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有新的想法。為了兼顧所有的學生,教師應當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全班所有的學生尋找范進中舉后發瘋的原因,找尋背后的社會根源;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難度較小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課文注釋,查詢相應書籍,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翻譯整篇文章。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生僻詞的印象。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
(三)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開展深度閱讀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判斷思維,讓學生有著良好解讀能力。學生自己完成一篇文章的閱讀,能夠觸碰到文章的內核,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此,教師的深度閱讀教學才是真正有效果的。基于思維培養的獨特性和特殊性,教師應當引進新型的教學理念,利用新型的教學方式,開展對學生的深度閱讀教學。教師理應當從不同的層面,帶領學生分析文本,分析每一篇課文,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大腦靈活起來。
結束語:進入新的教學階段,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語文文本,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每一篇課文的時候,能有所收獲。教師應當對學生開展,深層次的閱讀教學,也就是開展深度閱讀教學,利用不同的教學措施,利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結合新時代的教學理念,使用多媒體或者充分發揮文本的作用,教授學生相應的閱讀理解技巧,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所學,分析文本,尋找文本的內核,真正的理解文本所表達的中心含義。
參考文獻:
[1]張成全. 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初探[J]. 課程教育研究,2020(03):84-85.
[2]楊彥林. 試析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J]. 學周刊,2020(15):55-56.
[3]賈永梅. 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探索[J]. 名師在線,2019(2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