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
摘要:本論文將從兩岸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設置研究方面入手,對歷史背景、發展歷程、培 養目標、師資力量構成等方面加以分析兩岸高校在音樂專業教育觀念上存在的一些異同,探索在不同文化環境下音樂專業教育具有的特點,這些對當下兩岸高校音樂教育制度的改革會有一定的啟迪。
關鍵詞:兩岸;高校;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作為提高人們文化素質和發展音樂修養的重要環節,其質量始終是它的靈魂與生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部分,臺灣的音樂由于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與大陸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隨著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與文化交流活動的加強,我們的音樂文化事業將會共同獲得豐碩的成果,在各個分支學科都能獲得良好的發展,培育出更多的藝術人才。
音樂教育在經濟信息全球化進程中持續發展著,關于高等音樂專業的招生考試、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管理制度及就業相關問題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并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劉永福撰寫的《高師音樂專業招生現狀剖析及對策研究》、莊園的《高等音樂教育學分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侯俊彩的《論提高高等音樂教育質量》等。國內外的教育交流也在不斷加強,并且更進一步地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得我們需要深入透徹地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做出調整,促進國內教育水平的發展與提升。相關研究成果有:趙錦霞的《中外高師音樂教育的比較研究》、王東方的《俄、英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及對我國音樂課程設置的思考》、陳真撰寫的《中韓高校音樂教育課程比較研究》、張雁的《中法高等音樂教育比較研究》、章向玲的《中美四所高等院校非音樂專業音樂專業音樂課程設置對比》等。不難看出比較分析已經成為研究發展過程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2008年以來,兩岸高校高等教育互動進入更加全面、深入發展的時期,多層次、多元化、寬輻射格局日益顯現。在海峽兩岸關系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形勢下,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通過文化交流,增強民族意識,用中華文化的智慧實現和平發展變的尤為重要。臺灣音樂與大陸漢族音樂之間,即有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又有地區的特殊性與變異性,音樂教育雖然都采用西方音樂的體制,但也有較大的不同:不論是從教育制度、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等方面還是從師資組成、人才培養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差異。關于兩岸高等教育的比較研究也有一些成果:藍勁松撰寫的《辦學體制與管理體制:臺灣海峽兩岸高等教育之比較》、張寶蓉的《高等教育擴張中兩岸高校專業設置與調整之比較》、張國賓、何敏、王平的《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評估實施過程比較分析》等,兩岸在關于音樂教育的歷史與發展上有所研究,如張己任的《臺灣的音樂教育》、倪海瑽的《臺灣音樂教育評述》、徐靜的《臺灣高等音樂教育發展概況研究(1945-2013)》,朱詠北、資利萍的《臺灣高師音樂教育的辦學特色》等;但在高等音樂專業教育比較的研究方面卻略顯貧乏:研究成果有廖欣恩的《臺南藝術大學及中央音樂學院的琵琶專業教育比較研究》、吳旻聰的《兩岸古琴文化之比較探討》、林彥吟的《一脈傳承同根“笙”——三十七簧笙與三十六簧鍵笙》等。
筆者在搜集整理資料之后,發現目前學界對大陸及臺灣高校音樂教育的歷史及現狀都有一定程度的歸納與總結,然而在兩岸音樂專業教育上的對比研究卻寥寥可數,且大部分學者將研究范圍置于民族器樂(國樂)的部分。本論文將從兩岸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比較方面入手,對科目設置、教學計劃、教材使用、成績評鑒等方面加以分析兩岸高校在音樂專業教育觀念上存在的一些異同,探索在不同文化環境下音樂專業教育具有的特點,這些無疑會對當下的高校音樂教育制度的改革產生啟迪。其研究角度與方式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對于兩岸高校音樂專業的交流與發展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為臺灣與大陸設有音樂專業的高校,探討的核心問題為兩岸高校在音樂專業教育觀念上的異同。文章將選取臺灣與大陸的兩所高校為例,從音樂表演專業本科的課程設置比較入手,主要探討臺灣高校在教學目標、師資力量、公共資源配備、學生社團組織、演出實踐等方面與大陸高校間的差別,進而分析我國普通高校音樂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當前的困境,尋找到一條更適宜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教育的道路。論文的總體框架分為三個部分,筆者將從這三個部分的研究內容進行執行情況的闡述。
兩岸高校音樂教育的整體研究是兩岸高校音樂教育模式進行比較研究的前提與理論基礎,具體內容包括兩岸高校音樂教育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培養目標及師資力量構成等。
一、海峽兩岸高校音樂教育的歷史背景
1、大陸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
目前,高等教育學界普遍認為中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開端始于19世紀末美國傳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78年創辦的“登州文會館”(登州即今山東蓬萊),學歷層次相當于大學程度,設有唱歌、識譜、編寫歌曲為主的“樂法”課。而早在1871年北京的商部藝徒學堂就設有以唱歌課,當時是由一位日籍教師武橋敦義主講,后來由畫家豐子愷兼授音樂。浙江大學(前身為求是書院)1897年設有音樂選修課。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1916年開始有音樂課,1931年正式成立音樂教學機構—西樂部。上述這些學校是中國最早進行近現代音樂教育的發起之地。1927年8月中國成立了第一所獨立的高等音樂學府—上海國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為蔡元培先生;1929年更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6年定名為上海音樂學院,中國的專業音樂院校大多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音樂院校,如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這類院校多為培養表演型人才。第二類為師范類院校,如: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等;師范類院校主要為中國培養大批量專業音樂教育人才,對推行我國普通音樂教育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一環。第三類為綜合類大學;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等等。現在中國已有18所學校擁有音樂類博士專業可為我國音樂學者繼續深造。
2、臺灣高校音樂教育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
臺灣的學校專業音樂教育是在戰后發展起來的,1946年臺灣成立第一所音樂高等學府——臺灣省立師范學院(今臺灣師范大學)音樂學系,在1980年之后才急速的增長。縱觀設置音樂科系的大學,有些原是專科學校,如:藝專(今臺灣藝術大學)、實踐家專(今臺灣實踐大學),后來改制為四年制學院,如臺灣藝術學院(今臺灣藝術大學)等,有的是七年制的學院,如臺南藝術大學、臺南科技大學。現有的大學音樂相關科系都以培養演奏及創作人才為主,并設置教育學程培育音樂師資。1962年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首先設立音樂組,這是臺灣第一所音樂領域的研究所,1990年是音樂學研究所蓬勃發展的時期,音樂研究所在持續的擴充中,研究所的所名和組別更動頻繁,組別漸趨多元,若依主修領域大致分為音樂教育、音樂學、指揮、理論作曲、演奏和演唱等。2001年臺灣師范大學和北藝大同時成立音樂博士班,使得臺灣擁有進修最高學位的學府。各研究所設立的組別和主修領域都別具特色,不僅擴大了音樂研究的領域,也顯示了臺灣的學者逐漸重視音樂和其他藝術領域及科技的結合,使音樂的學術研究與教學進入新境界。
二、海峽兩岸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1、中國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以培養專業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的,并以音樂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為主要學習內容的四年大學學習階段中,熟悉且掌握學校教授的主要課程元素之間構成的相對穩定的狀態。中國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目標多重化,音樂系和音樂教育專業培養出的人才畢業之后的方向是不一樣的,音樂教育學生基本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而音樂系的學生大多進入專業演出團體。因而專業音樂院校更加重視培養演唱和演奏技術精湛的學生,像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近年來在國際上獲獎的學生逐漸增加。
2、臺灣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臺灣高校音樂教育經歷了早起西方基督教會音樂介入、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時期和國民黨接收臺灣3個時期的演變,因此,多元化的音樂教育理念一直貫穿始終。尤其是2000年以來,臺灣音樂教育更是大規模汲取西方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教育實施以人為本的策略。臺灣教育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認為每個學生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臺灣音樂教育中對優秀音樂人才的界定不是要達到多高深的演奏和演唱造詣、而是作為研究性音樂人才,因為要達到這種水平需要史學的沉淀、社會學的積累和其他各種古典現代的理論思想的訓練,這樣教育模式培養出的音樂人才可能在專業技巧上稍遜一籌,不過在邏輯思維、學科素養和人文知識水準上必定能夠達到一定的層次。臺灣音樂教育重視對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不管畢業之后能否從事和音樂相關的職業,臺灣音樂院校畢業的學生在傳統音樂的素養上整體水平都很高。
三、海峽兩岸高校音樂專業教育師資力量的構成
1、大陸高校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構成
大陸高校音樂教育在教學目標的多樣性上是很充分的。在師資構成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高校音樂教育水平獲得長足的發展,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也有較大改善。全國知名音樂學府的高校音樂教師音樂技術和文化修養更是與世界先進音樂學府距離日漸縮短。年輕教師都不僅具備音樂學博士學位資歷,而且有相當比例有海外留學經歷。但是,存在師資分配不均衡現象。
2、臺灣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構成
在與大陸高校音樂專業教育師資分配不均的情況對比下,臺灣高校音樂院校的師資構成就比較平均。臺灣高校音樂系的教師學歷普遍有歐美留學經歷,并且具有歐美著名音樂學府學位的博士或者碩士學位在教師所占比重份額較大,其中美國留學的教師數量更多,其次是歐洲。這種多元的國際化的教師師資的構成帶來歐美優秀的音樂理論觀念和技術,可以帶給學生廣闊的視野和國際視角。另外,臺灣高校音樂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教師中的比例很兼任教師高。這種教育理念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非常開放的教育思維。學校可以更好將因材施教觀帶入到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科專業特點和自身需求引用相應的兼任教師,這種教育方式體現臺灣以人為本的完整教育理念和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自制原則。
通過對兩岸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培養目標及師資力量構成的研究,為我在之后分析兩岸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兩岸高校音樂專業教育觀念比較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探索在不同文化環境下音樂專業教育具有的特點,及當下的高校音樂教育制度的改革產生啟迪。
參考文獻:
[1]李東海,陳井安.新時代海峽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路徑探究[J].中華文化論壇,2020(06):101-109+156.
[2]王棋元.海峽兩岸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作平臺的構建研究[J].海峽科學,2020(08):69-72.
[3]楊民康.沿著許常惠先生的足跡——海峽兩岸傳統音樂學術交流親歷記[J].人民音樂,2020(06):55-59.
[4]張博.臺灣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現代職業教育,2018(34):284-285.
[5]顏寧. 兩岸中學音樂教育現狀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扶持項目 17YSE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