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至今日,校企合作已成為全國各地高職院校的高度共識,如何開展校企合作,各院校均有自己的成功經驗。本文以濰坊工商職業學院實訓中心所開展的校企合作為例,闡述了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一般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實訓中心;校企合作;代加工
中圖分類號:TH16-4;G71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01-0246-02
0? 引言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的高職院校,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均將校企合作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哪怕是簡簡單單的利用學校設備為企業代加工,對這些院校也很有吸引力。當然,對這些高職院校更有吸引力的,就是通過校企合作,引進企業資金,為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濰坊工商職業學院是一所位于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的一所全日制民辦高職院校,近年來,學院提出了“全方位開展校企合作,推進學院更快更好發展”的思路,要求學院所屬各系全方位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快速逐步推進與相關企業的深層次合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學院各系均開展的轟轟烈烈,校企合作卓有成效。下面就以濰坊工商職業學院實訓中心所進行的校企合作為例,探究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1? 分析各工種實際情況
所謂推進校企合作,要量力而行,就是在推進校企合作時,要以學院現有設備情況為基礎,也就是從學院實際出發,腳踏實地開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既不能貪大求全,一口吃個大胖子,也不能妄自菲薄,感覺處處不足,沒有任何提高的余地,缺少合作的強烈需求。諸城市現有工業企業繁多,有意向與學院合作的企業也不少,但如何利用實訓中心現有設備與企業合作就成為一個首要問題了。以我們學院實訓中心為例,現有鉗工、車工、焊工和數控四個實訓教學區。
①鉗工實訓教學區的設備較全面,主要是一些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實訓設備,包括臺虎鉗、搖臂鉆床、立式鉆床、刮研平板等,這些設備能滿足基本的鉗工實訓要求。受工種條件限制,該設備僅僅適合單件小批量加工要求,不適合大批量加工。該工種對于加工者的個人技術要求較高,水平提升的時間跨度較大,短時間內很難達到加工產品的要求。
②車工實訓教學區的實訓設備全部都是生產型機床,主要是大連機床廠和沈陽機床廠生產的C6136和C6140型普通車床,數量較多,另外還有部分帶鋸床、折彎機、剪板機、銑床等機床。如果開展對外加工,依據這些機床實際情況,應該以車床的加工為主,其他機床為輔。俗話說,緊車工、慢鉗工,對車工的要求,除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外,還要眼疾手快,有一定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這么高的要求,對于實訓輔導教師當然不是問題,但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培養出水平較高、能夠達到企業生產要求的學生,難度可想而知。
③焊工實訓教學區的實訓設備主要是手弧焊機,還有部分氬弧焊機、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機,但數量不多。如果為企業加工產品的話,應以手弧焊機為主,其他較先進焊機為輔。焊工工作環境較差,學生一般不愿意選擇這個工種,所以在動員學生參與上有較大難度,當然,這個工種也有較大優勢,一方面企業參與熱情比較大,另一方面加工費用比較高。
④數控實訓教學區現有設備齊全,有9臺加工中心(包括6臺四軸加工中心),還有11臺數控車床和5臺數控銑床,另外還有注塑機、電火花、線切割等少量設備。如果為企業代加工的話,可選程度比較大,一方面可以采用加工中心或數控銑床,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數控車床。這個工種對教師要求比較高,但對學生要求不是太高,學生可以較容易上手。在初期階段,可以完全由教師編寫程序,等學生適應后,再講授編程與加工工藝,循序漸進,可以較好地適應校企合作要求。
2? 科學選擇合作企業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實訓中心現有的四個工種里面,數控現有設備種類齊全,科技含量較高,對學生水平要求較低,是最適合校企合作的工種。另外,在所有工種里面,數控實訓指導教師有四名,其中副教授2名,另有一名濰坊市首席技師,師資力量最強,具有最適合校企合作的人為因素。因此我們確定,首先利用數控進行校企合作。
在確定好首先進行的工種之后,我們就在有意向進行合作的企業里面進行篩選。諸城市勝悅機械有限公司是諸城市當地一家研發、生產、銷售連鑄機械設備及配件、環保機械及配件、食品機械及配件、農用機械及配件以及黑色金屬鑄造的企業,公司規模較大,合作意愿強烈,加工零件較簡單,非常適合數控設備加工制造,所以我們很快就確定了諸城市勝悅機械有限公司作為合作伙伴。
3? 科學推進校企合作
在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順利地開展起來。我們先后進行了以下操作:
①確定校方參與人員。合理的人員搭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人員搭配不合理,會產生內耗,對工作的順利開展極大不利。通過分析后,我們確定由一名負責校企合作的副院長和一名系主任承擔管理工作;由四名輔導數控實訓教學的教師,以及鉗工、車工、焊工等三個工種的各一名實訓輔導教師,組成輔導團隊。所選團隊人員責任心強,專業能力突出,均有企業生產經歷,對產品生產流程得心應手。利用數控設備進行校企合作,為什么還要加入其他專業的實訓輔導教師呢?首先,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雖然使用的設備是數控機床,但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用到車工、鉗工、焊工的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有這些專業的能工巧匠在場,會更順利地解決所碰到的難題;其次,僅僅依靠數控專業的四名教師,在人員配備上有些捉襟見肘,人員增多一些,會更好地解決生產中的問題;最后,各工種有一名輔導教師參與數控專業的校企合作,將為以后本工種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積累經驗。
設備多、人員少、生產任務重,僅僅依靠這幾名教師參與還是遠遠不夠的;再說,校企合作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多地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能人才,所以還要發動部分學生參與進來。為了遴選到合適的學生,我們首先組織全系相關專業的所有大一學生,分批次到實訓中心參觀,由實訓輔導教師進行宣講,主要宣講實訓設備使用方法、零件加工過程、培訓流程、上機時間編排、學生待遇等等。參觀結束后,組織學生報名,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擇優錄用。事實證明,這種方法非常好,遴選到的學生積極主動性較高,具有較好的吃苦耐勞精神,理解能力也比較強。
②確定加工零件。高職院校的實訓中心畢竟不同于企業,教師和學生也畢竟不同于企業職工,所以校企合作中的校方并不是所有零件都可以加工,在確定加工零件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人員、設備、交通、時間等具體情況。
在與諸城市勝悅機械有限公司充分溝通后,我們一致確定將汽車配件中的內骨架、外骨架等四類產品作為校方加工零件。這些零件結構簡單,加工精度要求比較低,雖然加工費不高,但比較適合當前實訓中心的設備狀況、輔導教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
③確定校方生產管理規程。在企業,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員、會計、出納、生產人員各司其職,既分工明確,又相互監督、牽制。既然是校企合作,既然要對外加工,就應該依據企業規范的管理制度來制定一整套管理規程,在此基礎上,還要確定好各個位置的人選,明確各個位置的操作規范、責任與權力,盡可能堵塞各種漏洞。
校企合作團隊中的兩名管理人員,負責與企業對接,協商制定校企合作協議,協調加工零件的數量與進度,制定教師、學生等參與人員的分工和要求等等。
該團隊后來增設一名倉管人員,所有進入實訓中心的毛坯都要入庫并登記入冊;所有運出實訓中心的加工后的零件,也要通過倉管人員清點、記錄入冊后方可出實訓中心大門。每周一匯總,并將匯總結果分別向兩位管理人員送報。
該團隊的另外7名人員,分別進行學生基礎技能的培訓、學生加工產品過程中的指導、加工產品質量的檢測、每人加工產品數量的記錄等等。
④確定校企雙方進一步深入合作的可能性。僅僅利用學院實訓中心的實訓設備給企業加工零件,這只是校企合作的初期階段,是很簡單化的合作,隨著合作的深入進行,還要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包括共同開發新產品,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
4? 實施過程中的有關注意事項
對于教學管理和教學業務,高職院校的領導、老師得心應手,但對于生產管理、校企合作會是一個全新的行業,不可避免會出現曲折,很難一帆風順,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項:
①避免環境污染。在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一定污染,為了保證師生身體健康,一定要想辦法降低污染程度。以我們學院實訓中心為例,其設計功能主要是滿足學生實訓需求,所以四周的窗戶較小,通風能力不強。在為企業開展代加工之前,沒有感覺到內部空氣質量,但在代加工開始不久,就感覺到室內空氣質量顯著變差,空氣中彌漫著大量的有害氣體、小液滴、小顆粒,一踏進實訓中心大門,就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氣味。后來將所有門窗均進行了改造,將固定門窗全部進行了擴大和活動性改造,才解決了此問題。
②避免影響教師團結。在實訓中心的四個工種中,每個工種都有三名左右的輔導教師。有的工種抽出了一名輔導教師進行校企合作,無形中就增加了其他教師的工作量。抽出來的輔導教師除了日常工作量之外,還有一部分代加工收入,使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增大,更引起了其他教師的不滿。后來我們將一個工種中的輔導教師輪流進行參與,責權利均衡化,順利解決此問題。
③避免出現管理漏洞。但我們實訓中心在對外加工初期,僅有三名教師參與,其中還有兩名是學校領導,很快就出現了管理漏洞。為了多分一些加工費,這三名教師既負責聯系企業,與企業簽訂合同,又負責日常加工中的如毛坯出產品,還負責指導學生進行加工生產。也就是說,所有的工作均由這幾名領導、教師完成,有意識地排斥其他教師參與。起始階段,所有參與人員均能按照合同,單一地給諸城市勝悅機械有限公司加工零件,但經過一段時間后,有些參與人員就直接繞過合同,在未經學校同意的情況下,給其他企業加工零件,脫離學校監控,將所有的加工費用據為己有。后來我們設置了一名倉管,進貨、出貨均由此教師負責,定期向兩名負責人員分別匯報,成功堵塞此漏洞。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后,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相信這些都會逐步解決。
參考文獻:
[1]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
[2]李劍平.教育部鼓勵各界先行先試破解職教難題[J].中國青年報,2011.
[3]孟慶偉.企業進步和社會需求是職業教育風向標[J].中國青年報,2011.
[4]潘海生.以體制機制創新引領校企合作深入發展[J].中國教育報,2013.
[5]徐永利.特色專業人才是怎樣“煉成”的[J].人民日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