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莫穎 鄭忠陽



【摘 要】本文基于新旅游業態下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提出建設幸福理念下新旅游業態服務專業群,通過構建對接新旅游業態產業鏈的專業群、創新“五維四成三并進”人才培養模式、重構新旅游業態課程體系、共建校企協同發展命運共同體、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綜合體、打造 “三力融合”專業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搭建旅游技術研發及創新服務平臺等有效路徑,實現專業群建設。
【關鍵詞】高職教育 專業群 旅游專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3-0063-05
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旅游業現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幸福產業,成為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的重要產業。從最初的少數人的出游享受,到現在的全民暢游,旅游已經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指標。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向優質發展階段轉變,旅游業也要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產業轉型升級與多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培育旅游新業態,擴展旅游消費新空間,積極推進旅游業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
一、新旅游業態下旅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職業教育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在過去的近10年中高職旅游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定位就職于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飯店等傳統的旅游企事業單位,旅游類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不足20%。隨著中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旅游人才需求存在較大的缺口,供需結構失衡勢必要求對旅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改革。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關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給品質的指導意見》,指出將著力開發11個旅游新業態,包括文化體驗游、鄉村民宿游、休閑度假游、生態和諧游、城市購物游、工業遺產游、研學知識游、紅色教育游、康養體育游、郵輪游艇游、自駕車房車游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國內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收入分別比2018年增長8.4%和11.7%。文化體驗已成為本地生活和異地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活躍,避暑旅游、夜間旅游加速成長。面對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新特點,把握人才培養創新的方向,了解新業態對旅游人才在職業能力和業務素養上的新要求,才能培養出旅游行業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二、幸福理念下新旅游業態服務專業群建設路徑
新旅游業態服務專業群模型(如圖1 所示),是基于旅游業中的“吃、住、行、游、娛、購”六要素,針對高職旅游教育特點,圍繞旅游業中的“研發、生產、營銷、服務”4個產業環節,對接旅游傳統崗位和新業態提升崗位,構建人才培養路徑,打造提升人民幸福感,有情感、有溫度的新旅游業態服務專業群。專業群以旅游管理專業為龍頭,酒店管理專業為核心,郵輪乘務專業和休閑管理專業為拓展,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為延伸,對接新旅游業態發展需求,與同類院校相關專業形成錯位競爭和差異化發展。
(一)關注幸福,構建對接新旅游業態產業鏈的專業群
1.精準定位人才規格,培養產業高端人才
面對旅游發展新趨勢,國家提出發展全域旅游和“產業+旅游”戰略,促進教育、林業、康療養生、體育等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激發研學知識旅游、鄉村民宿旅游、康養體育、游輪游艇旅游、紅色教育旅游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旅游新業態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適應新興崗位要求的集旅游產品研發創新、生產營銷和服務于一體的旅游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旅游管理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廣闊前景和未來。新旅游業態服務專業群拓寬原有崗位技能界限,實現人才培養多元化,使旅游人才培養緊貼旅游新業態發展,不斷增強旅游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契合旅游新業態人才發展需求,服務旅游經濟發展。
2.對接產業新興業態,組建優勢專業群
新旅游業態服務專業群建設面向以智慧旅游為基礎的旅游新業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凸顯新時代高職教育新高度,以“建新旅游職教、培養新旅游人、做新旅游事”的新時代責任和使命為動力,構建最具情懷的高職旅游類新專業群。通過適應智慧旅游技術帶來的拉長產業鏈的“快行慢游”“全域旅游”“定制旅游”等趨勢,培育適應高端度假旅游、時尚運動旅游等旅游業態的人才。在教育理念層面,新旅游業態服務專業群構建定位于融美好生活教育思想開展專業群建設。通過傳遞正能量、對祖國之愛、對生活之愛,重構新旅游人素質、新旅游從業能力、新旅游知識。在操作層面,專業群建設圍繞旅游新業態下產業涉及的“吃、住、行、游、娛、購”業界變化的需求,研究新產業鏈中高職旅游教育對應的4個產業環節:研發、生產、營銷、服務,深入研究對應這些環節的新業態崗位需求,創新教育教學的“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大師工作室、中高職銜接”等具體途徑,基于旅游業崗位遷移性強、轉崗需求高、業務變化快的特點,打破高職旅游新業態下對專業分類的嚴格界限,重視知識的遷移教育、技能的成長訓練、行業素質的全面培養。在專業群建設中注意基礎與拓展協調、高度與深度協調、理想與現實統一,從幸福生活高度構建體系,從美好服務層面奠定基礎,完成專業群的建設。
(二)以人為本,創新“五維四成三并進”人才培養模式
1.學徒育英,提供現代學徒制特色方案
構建幸福理念下的生態式“五維四成三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即基于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倫理道德規范與法律制度約束)、行業(通用標準)、用人單位(崗位要求)、新時代勞動者(可持續發展)5個維度,培養全面合格新旅游人;從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4個層次的職業能力和身份轉變,實現對學生人生觀、事業觀的影響,完成學生“成人、成匠、成才、成器”的“四成”培養,從“專業、職業、創業”三業并進打磨學生的職業素養,全面建設人才培養生態環境,創新人才培養生態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五維四成三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通過校企深度合作辦專業,構建“BMC”生態鏈式校企共育人才模式(如圖3所示)。B(Business),即商業公司及合作企業;M(Major),即專業建設;C(Company),即用人企業。BMC模型用全真項目驅動教學和實訓,把職場化素質訓練課程融入教學,致力于培養“精深的專業技術+豐富的實踐經驗+良好的職業素質”的高端實用型技能人才。這一模式從踐行現代學徒制入手,探索建立以大學生創業為依托的產教融合機制,按照“多元投入、院校支撐、公司運作”的人才培養生態環境。引入市場機制,創新育人機制,從而實現校企零距離的教學資源環境,創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優化課程體系,開發課程和教材,制訂師帶徒的系統規范和標準,進行技術攻關項目研究,形成緊密聯系的“校企命運共同體”,共同打造“文旅生態圈”。
2.共建共享,實施線上線下教學模式
與時俱進,分析信息化時代文旅融合發展對從業者素質能力的新要求,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大力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采用校企教師協同、一課多師、項目化、模塊化教學,重點推廣混合式、項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學方法。全面推動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總結研究教學改革經驗,形成系統化教學新方法,助力提高教學質量。
3.素能遞進,建立“1+X”證書制度
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改革,在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優化并建立適用于本專業群特色的“1+X”證書制度,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得專業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以及專業拓展職業資格證書,全面提高學生就業質量。根據國家“學分銀行”制度,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
(三)博學雅行,重構新旅游業態課程體系
1.構建博學雅行課程體系,提升職業能力
以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能力為要求,借鑒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結合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能力要求,借鑒“職業帶”理論及企業調研結果,按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建設課程,制訂課程標準,構建“博學課程、平臺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博學雅行課程體系。具體課程如圖4所示。
博雅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課、道德修養課、人文素養課以及職業規劃類課程,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廣博學識、良好品行以及正確的職業觀。
平臺共享:專業群通用平臺,針對專業群各專業的共性發展設立,主要包括專業大類共同的基礎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
中層分立:專業群技能平臺,為每個專業設置不同方向課程,側重核心能力培養。
高層互選:專業群拓展平臺,側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輔助擴張能力,不同專業在校生及畢業生均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課程,增強職業遷移能力。
2.共建共享課程資源,建設教學資源庫
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按照統一標準,建設1個專業群“旅游電子商務”教學資源庫,建設4門在線開放課程,開發5本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專業群標準化、可視化國家規劃教材:《景區服務與管理》《酒店服務英語》《休閑旅游》《國際海乘英語》《產品造型設計》。新增5本適應旅游產業新業態、體現文旅融合應用性的活頁式、可視化、工作手冊式校本教材:《旅游產品設計》《貼身管家服務》《研學旅游》《郵輪旅游地理》《民族傳統工藝》。對應課程設計,實施項目教學方法,使用“一卡一項目”的新型活頁式教材,為新型活頁式、可視化、工作手冊式校本教材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專業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動態更新。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進虛擬作坊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
(四)產教融合,共建校企協同發展命運共同體
1.對標產業,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標準體系
對接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共建“三角度四標準”的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標準體系。“三角度”即從教學質量項目管理、教學資源和科研3個角度共建人才培養標準體系。“四標準”即基于“課程標準、崗位標準、師徒標準、質量標準”的課證行標準融合體系。對應4個標準,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共建校企合作教材與微課、慕課,融入“四標準”內容,開發標準活頁教材,精準及時傳達最新標準,并以教材為依托向其他院校輸出標準服務。與企業、政府合作,推動企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建設,并通過具體的產教融合項目驗證,制訂和認定最新的4個標準,保證這一標準動態更新,每年發布4個標準變化對照備忘錄,為旅游職業教育提供參考。
2.因材施教,構建三段式實踐教學體系
落實幸福理念,培育職教生態,構建“筑基—專精—成匠”的校企共育三段式實踐教學體系。“筑基”即在第一學年對學生開展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專精”即在第二學年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成匠”即在第三學年著重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五)教學實戰,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綜合體
緊抓新旅游業態發展機遇,與時俱進,從學生學習、實習、創業三位一體的角度出發,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綜合體,踐行現代學徒制,為優秀學徒構造從學生到學徒再到創業者的環境。
1.共享資源,建設4個實訓中心
建設4個實訓中心,即旅游商品文創O2O運營中心、新業態綜合服務技能實訓中心、智慧酒店服務技能培訓中心、國際化旅游服務技能培訓中心。4個實訓中心針對專業群內各專業開展相關課程實訓,包括旅游商品開發、旅游電子商務、休閑度假旅游服務技能、研學旅游服務、精品民宿服務、旅游娛樂管理等生產性實訓,確保生產性實訓教學資源的供給。建立生產性實訓調度室、創新創業實訓營,管理和調度生產性實訓與商業運營項目協同同步。國際化旅游服務技能培訓中心主要進行中國—東盟旅游文化創意研發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技能培訓(包括茶藝、書法、國畫、插花等技能),重點提升專業群的國際化實訓教學資源,為專業群國際化建設打好基礎。
2.融入實戰,全面建設生產性實訓教學資源
推動實訓管理機制的創新,通過建設新業態現代學徒制創業工場,由教師與企業家組成師傅團隊,建設一支扎根于產業實際的結構化、復合型現代師傅團隊。完善有持續性的生產性實訓支撐機制,更好地實現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生產性實訓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深入開展現代學徒制建設,實施“匠心筑夢”行動培養一批創業學生,服務一批新型企業,獲得一批生產性實訓資源,造就一個結構化創新教學團隊,對接旅游新業態的特色教學生態環境。
3.攜手大師,打造校內外產學融合的交互平臺
與地方企業合作,引進技藝技能大師,設立5個大師工作室,即導游大師工作室、旅游電商大師工作室、金鑰匙大師工作室、郵輪之夜經理人大師工作室和銅鼓藝術大師工作室。共建校企合作課程,建立工作室學習學分認定制度,打造創新、實踐發展和服務平臺。結合行業企業的熱點,開發設計系列產品,通過合作社會效益突出的真實項目,實現校企“設計—生產—銷售”一體化合作,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六)兼收并蓄,打造 “三力融合”專業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
1.師德為先,培育“又紅又專”的教師團隊
基于“優化結構、校企互通”的基本原則和“共享師傅、培養骨干、專兼結合”的工作思路,建立現代學徒制大師工作室,全面打造一支教學能力、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力融合”的專業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如圖5所示)。通過在線學習、教師頂崗、校際交流、教師培訓等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建設省級知名創新創業師資團隊、省級教學團隊、在國內有影響力的社會服務師資團隊。
2.提升能力,建立“雙師型”社會服務教師團隊
以“雙師”教師為主體結構,以“融入政府部門提高決策服務能力、融入行業企業提高社會服務能力、融入雙創提高教育服務能力”為目標,重點引進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家,重點培養勝任企業咨詢和行業智庫的校內骨干教師,吸收勝任業務講師和職業導師的行業骨干、杰出校友,使“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總數超過90%,打造一支能對接服務政府部門和行業企業協會的社會服務型教師隊伍。
3.培育精英,打造實踐性創新師資團隊
發揮博士、教授等高級人才的科研引領作用,強化專業帶頭人專業水平優勢,培養一支具備帶領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指導學生提升專業技能水平的實踐型創新教師隊伍。
4.植根行業,建設品牌大師工作室
圍繞旅游產業,繼續建設以校內專任教師為主的工作室以及校內教師參與的校外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教學大師,柔性引進國家級技能大師和行業杰出技能大師,建設配套大師工作室,發揮大師在青年師生培養、絕藝傳承、產品創新等方面的作用。
(七)文旅融合,搭建旅游技術研發及創新服務平臺
緊跟新旅游業態高速發展,創辦旅游技術研發及創新服務平臺,成為旅游管理類專業群的示范性實踐基地。
1.筑巢引鳳,建設全域旅游智庫工作站
吸引校外專家,與本專業群教師共同合作,服務新業態下本地旅游經濟。形成一批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建成集智庫咨詢、資源共享、教師發展、科學研究于一體的研究基地。以旅游文化傳播與旅游創意產品技術技能積累為紐帶,建設集人才培養、團隊建設、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成果推廣中心,向同類專業推廣,逐步向行業企業推廣,惠及旅游業從業人員,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形成資源共享。
2.產學同體,建設智慧旅游應用服務中心
以“一流的社會服務能力”為目標,以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為導向,不斷拓展合作領域。依托多類型工作室,挖掘在線旅游企業數據庫,承接文旅產品和智慧旅游類項目的開發和制作。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大數據中心合作,實現智慧旅游技術和應用的交流,協助開展智慧旅游政府管理,使之成為校政企合作和服務社會的平臺,成為校企共建智慧旅游公益服務科研機構,發揮新動能促進旅游業態充分全面發展。
3.面向東盟,建設旅游跨國協同創新中心
建設旅游產業跨國協同創新中心,承接商務部東盟旅游行業研修班培訓項目、東盟旅游行業官員培訓援外項目、越南援助計劃等“走出去”的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實施“引進來”的東盟留學生專業人才培養項目,提升專業群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
4.品牌幫扶,引領旅游新業態職教資源共享共建新方向
打造職教幫扶品牌,建設引領旅游新業態中高職銜接方向,用新旅游人才培養理念主動構建中高職銜接、中高貫通培養的“現代職教體系”。重點通過專業群中的專業引領帶動幫扶中職院校,實現共同發展。
總之,旅游能讓人開闊視野、強身健體、心情舒暢,旅游業與眾多產業密切相關,對社會經濟貢獻較大,是一個能夠給人民帶來幸福感的行業。大力發展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研學旅游、康養旅游等新業態,拓展商、養、學、閑、情、奇6種新的旅游要素,呼喚具有旅游專業知識和相關產業發展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期待本文的探索能為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和高質量專業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顧京.基于產業結構的高職教育專業群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7(17).
[2]沈建東,黃瓊.基于蘇州產業結構探究高職商貿服務專業群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7(9).
[3]林君煥,李金國,楊莎莎,等.產業學院視域下專業建設范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9).
[4]王振杰,唐振華,池云霞.高水平高職院校發展質量再提升:理念、借鑒、舉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0).
[5]肖緒信.旅游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8(24).
[6]徐姍,薛潔.“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模式與路徑[J].高教論壇,2019(10).
注: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啟動專項經費資助“全域旅游視角下廣西縣域旅游競爭力評價與提升研究”(GXSWGCC003)
【作者簡介】劉 慶(1980—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廣西大學商學院應用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教育、旅游管理、公共經濟;莫 穎(1973— ),廣西寧明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英美語言文學和跨文化交際研究;鄭忠陽(1968— ),黑龍江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電子商務、網絡營銷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