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華 吳元元


摘 要 大學本科專業培養效果的最終檢驗成果是本科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廣義上包括選題與開題、寫作與修改、答辯再修改和裝訂這五大環節,學生在融入這五大過程中表現各異,有主動性的問題也有被動性的問題。本次研究以H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提升為研究對象,信息來源于對該專業15-17級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寫作問卷調查和多年畢業論文統計情況匯總,較深刻的剖析了論文撰寫中的問題,并從學術和專業的角度提出了高質量論文的寫作標準,最后從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角度提出了H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提升的對策。
關鍵詞 異化;價值論;質性研究;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2.47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17
Alienation and Return: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ZHAO Yanhua, WU Yuanyu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Abstract The final test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effect is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The writ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in a broad sense includes the five major links of topic selection and opening, writing and revision, defense and revision and binding. Students behave differently in the process, there are active problems and passive proble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of the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of H university. The information come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 from 15-17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major and the summary of the statistics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several years. The high-quality thesis writing standards in-depth analysi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s in H University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alienation; theory of value;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motion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于管理學公共管理的二級學科,對本科生培養情況的最終檢驗途徑之一就是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質量越高,對學生的培養質量就越好,因此如何提高本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是本次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次調查信息主要來源是H高校15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寫作問卷調查數據整理而得,并輔之以近兩年指導的本專業畢業論文的平均質量情況。
1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寫作的問題
1.1 選題開題階段問題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的第一考察要素是研究意義,這個意義既可以是理論意義也可以是現實意義;也可以是對前沿問題的預估預判;還包括研究能力是否可及、研究條件是否允許等評判標準。
學生選題開題階段出現的問題既有能力問題,也有態度問題,而且兩者還交叉在一起。就態度問題來說,一類是主動性問題,一類是被動性問題。主動性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有認真對待論文選題開題的態度,但能力有限發現不了問題或問題的切入角度過大,籠而統之,對研究的本質問題的凝練度不夠,“捕捉”論點能力不足,二是由于對國內外研究動態的閱讀理解效果不佳,導致對該問題研究動態和進展的個人評價能力的不足,而這又影響了選題的質量;還有一類問題是被動性問題,即論文選題等靠要,自己不主動發現問題,不努力,或是“逃避主義”只選最簡單的問題,創新性不足。
1.2 寫作修改階段的問題
論文寫作修改中的問題表現有六大方面,以19屆畢業論文為例,第一,有6%的學生對論文的專業性存有疑惑,需要老師指導,自己不能獨立的判斷選題和寫作的專業性;第二,“一頭倒”情況突出,一是研究問題的類型“一頭倒”,99%的學生都是進行了批判性問題的研究,只有2位學生是技術設計類問題,3位學生是評估類問題,總共所占比例不足1%,二是研究方法“一頭倒”,84%是文獻研究法,調查法(問卷調查、訪談)只占16%,三是研究范式“一頭倒”,91%學生采用的是規范分析,實證研究只占9%(略好于往年);四是論證過程的性質“一頭倒”,91%學生進行的是質性研究,定量研究只占9%(略好于往年),第三,研究過程缺少相關的理論依據,很少(不會)使用研究工具。調查中顯示有6%的學生表示對研究的合理性存在疑惑困惑,有14%的學生表示不清楚自己論文的研究方法;第四,對策的提出空乏、空動,很多都像領導講話,可操作性、科學性和創新性不足;第五,論證過程缺少辯證思維分析的運用,研究邏輯深度不夠;第六,從行文上看邏輯基本合理但論證的邏輯性不強,指導中發現學生不清楚自己的研究論點,這種現象在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調查中顯示有2%學生不清楚論文研究的問題,11%的學生表示模糊,同時8%的學生不清楚自己的研究目的,8%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意義不清楚,27%表示模糊,以上出現這些寫作問題的學生其畢業論文寫作主要是依靠高中作文能力完成初稿,缺少學術真實感,需要經過指導老師多稿的指導修改才能明晰論點。對21屆畢業生論文撰寫過程隨機訪談中,也同樣存在上述問題,“一頭倒”的情況依然比較明顯。
1.3 答辯階段的問題
學生在論文答辯過程中存在兩類問題,第一,顯性問題,就是在提問中發現學生對自己寫作的論文缺少相對獨立的個人見解,這在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調查顯示對論文沒有個人見解的占3%,少量占21%,部分占53%,只有23%的學生表示融入很多個人見解。同時還存在問題的回答邏輯深度不夠,思辨回答問題的能力不足;第二,隱性問題,即答辯時呈現的論文格式規范工整,但問題的回答的切題度不高,說明作者并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研究的問題,只是為了畢業而寫論文,這不僅降低了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這在20屆畢業論文中表現的更明顯,主要是因為疫情原因,缺少了面對面的論文指導互動,學生對自己研究的問題駕馭度不高。
2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論文寫作異化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寫作本科畢業論文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指導老師幫助學生提升對專業知識運用的能力,學生在此其中探索社會科學問題,提升綜合能力,但實際寫作中卻與之有所偏差,通常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異化的表現:第一,論文是寫給老師的,和自己無關,老師說啥是啥,幾乎沒有寫作主動性,能及格就行,歷年來看這類學生屬于少數;第二,存在 “逃避主義”,學生選擇看似簡單的問題研究,沒有主動探索、迎難而上的不畏和求真精神,這類學生占有一小部分;第三,在能獲取的研究資料的基礎上低邏輯水平的“先肢解后嫁接”到自己的論文,論文邏輯結構不嚴謹,沒有真正的融入畢業論文的研究中去;第四,認真寫論文,較廣泛的閱讀思考參考資料,努力構架論文的內容,但寫作質量一般。后兩類學生普遍都有想寫好論文的意愿,但實際寫作能力有限、寫作質量并不高,需要指導老師多次反復指導修改,這兩類情況比較常見。
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后兩種異化行為進行分析,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第一是學生研究水平有限,論文寫作就是靠高中的語文水平在支撐著,幾乎對科學研究的系統性的知識無所了解;第二,學生把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論文學成了三張皮,互相之間沒有建立其應用的粘性,不會把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工具融會貫通的應用在自己的研究問題上,還沒有形成學以致用的能力;第三,能看到多種問題表象,但很難提煉出多種表象背后的本質,歸納演繹等邏輯思維能力不高;第四,由于缺少對專業“形而下”的體驗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對專業問題缺乏個人認識。
3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論文寫作質量提升的學術標準
在上文述勞動與社會保障畢業論文寫作的問題后,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四條規定:“學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 教思政[2012]1號) 中規定:“要全面落實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論文質量。”并結合H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方案、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要求及公共管理的學科科研屬性這三大方面的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質量提升的學術標準,從三個環節把控論文質量即選題開題階段、寫作修改階段、答辯階段,具體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寫作學術標準
選題開題階段重點把控學生選題的專業性、研究意義、學生綜合研究能力等層面;在論文的寫作修改階段重點對學生問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邏輯等方面指導;在答辯階段重點關注學生問題回答的切題度、正確性、合理性以此來反觀教師畢業論文指導效果,幫助教師今后更高效的指導學生畢業論文。
4 公共管理學科屬性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高質量畢業論文寫作標準
上文提出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質量高標準要求,但這個三維度的要求幾乎可以應用到任何一個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那么勞動與社會保障的專業畢業論文的特點在哪里呢?這就要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作為公共管理的一級學科的屬性出發,公共管理在實際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闊,但都無法回避價值取向問題,因此對人才的綜合能力和專業能力要求也比較高,因此畢業論文寫作標準中要有研究或解決問題時正確的價值趨向,如表2所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高校所學習的課程涉及了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這也和未來崗位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因此一篇高質量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不僅要符合學術標準,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還要有合理的理論依據和研究工具的應用,如表2所示,而這些理論依據和研究工具需要學科基礎課程理論知識而不是單純依靠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知識等全部能給予的,在對上述專業標準的重新審視下,筆者提出了高質量畢業論文的專業標準,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公共管理學科屬性下勞動社會保障專業高質量
畢業論文寫作標準
5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質量提升的對策
通過上述研究,結合教學實踐,本次研究認為H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提高需要通過三個途徑的改進來實現,即教學的改進、相關課程的開設和指導環節的調整,具體做法如下:
5.1 增設教學環節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學科基礎課在專業問題上應用的強化教學。由于專業基礎課是在本科二年級學習,到三年級才開始學習專業課并且是不同學院老師講授的,二年級課程講授中基本不涉及該理論或研究方法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中的應用,而三年級階段專業課程的講授內容又比較多且又不能騰挪出大量的時間去補基礎課的知識,這就造成了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習內容的“失聯”,這種“馬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結果在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時集中爆發,即論文沒有相關理論依據和研究工具的運用,只是靠學生的語文水平和主觀感覺感受寫作,因此建議在二年級開學之初增加“學年專業導論”的專題講座環節,幫助學生明了即將開始學習的專業基礎課和以后專業學習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明確專業基礎課的重要性,這就提高了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粘性,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會大大提高,因為他們由此變成了目標明確的學習專業基礎課而不是被動不知用武之處的學習。
針對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不足,建議增加現場專業實踐學習的校外教學環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日后所從事的本專業工作的業務性、操作性非常強,而高校的學習更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形而下”的學習體驗較少,接觸實務只是在專業課程中學習,但都是模擬操作,真操實練的機會很少,而畢業實習又是在開題報告之后大四第二學期展開的,從時間上來說,不能給前期的開題選題創造發現問題的機會,這些不利于學生發現高質量的專業問題,改進辦法是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增設現場專業實踐學習的校外教學環節,在專業(下轉第56頁)(上接第52頁)實踐學習的體驗中幫助學生增強對專業的認識和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5.2 開設針對本科生專業研究能力提升的相關課程
學生畢業論文寫作中經過多次修改雖然能夠達到邏輯合理、重點突出,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建議這些知識并沒有經過系統性學習,沒有形成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公平與效率兼顧等的重要價值論下研究問題的專業素養,而是僅憑感覺和嘗試認識問題,同時又少有研究理論基礎和工具的應用,因此畢業論文的學術性和專業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學生在學習期間雖然也完成過很多論文,但要求最高的就是畢業論文,而任何一篇論文要想寫好,都要有研究經驗和理論與方法的指導,這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中是缺少該類知識的系統性學習的,學生沒有系統性的學習過科學研究的相關知識,做起論文來很多情況下是靠著高中作文能力下的“跟著感覺走”來寫,主觀性大于科學性,通俗性大于專業性,記敘性大于研究性,論文質量難以大幅度提高。
鑒于上述原因,建議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在四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專業研究素養”的相關課程,通過系統性的學習來逐步培養學生專業研究的基本素養,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論文寫作質量。
5.3 增加論文指導中生生互評環節
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歷練的過程,在長期的指導活動中,筆者不斷嘗試了一些新的指導方法,如集體指導、集中理論講解、學生互評,這些方法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論文的寫作質量,尤其是生生互評環節的設置,效果最好,建議這個環節放在第二稿進行,原因是學生被老師指導是被動接受過程,而主動指導別人,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實踐表明讓學生發現別人的問題比發現自己的問題更具有激勵性,這樣帶著互評下來的指導收獲再來反觀修改自己的論文,很多老師之前指導中重復多次的問題,學生自己就主動的發現和修改了,幫助了其他同學也提高了自己,在這種主動融入的良性體驗中,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質量也將會逐步提高。
本文系河北地質大學2016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質量提升研究 》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J24
參考文獻
[1] 姚世斌,彭宇霞,潘艷,等. 基于學術規范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評價體系建設[J].高教探索,2016(8).
[2] 楊麗麗.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中常見問題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4(3).
[3] 劉冬華,劉福成.管理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3I策略研究[J].管理觀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