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姬 董健
摘 要 思政課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陣地,但在各種娛樂手段、自媒體平臺的沖擊下,高校思政課的教育作用不斷下滑,很多大學生也對思政課興趣不高,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實效,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對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現狀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對策建議,希望能與廣大教育工作者互相交流和學習,不斷提升教學實效。
關鍵詞 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36
On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JIN Shanji[1], DONG Jian[2]
([1] College of Marxism,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2] School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Jilin 134001)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values and cultivate sound personality. However, under the impact of various entertainment means and we media platform,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s to decline, and many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have been thinking hard.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oping to communicate and learn from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minority are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1 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學習現狀
1.1 學習主動性不高
在學生所學的課程中,思政課所占的課時較少,相對專業課教學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1]這導致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不重要,自己只需學好專業課就可以了,存在一定的重“專業課”、輕“思政課”現象,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這些學生自然不會把思政課學習擺在一個重要位置,學習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外時間也很少主動學習思政課,而是將精力用到學習專業課上,或各種娛樂活動上,本就很少的課時再加上缺少課外學習,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2 課堂抬頭率低
一方面,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常規。由于課堂上學生很多,教師很難采用一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大部分思政課教師會采用傳統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興趣不高。另一方面,學生在思政課上認真學習的少,干其他事情的多,如低頭看手機、看其他資料甚至睡覺,沒有建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課堂學習氛圍,授課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1.3 課堂互動缺失
在思政課教學中,師生雙方的互動較少,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較多,教師發出的互動邀請很難得到學生的積極回應,這也是課堂氛圍低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學生對課堂上的互動不感興趣,對思政學習不重視、在課堂上開小差、玩手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等,自然也就沒有與教師互動的欲望;另一方面,很多教師采取的教學活動不合理,如討論不深入、討論不了了之、互動時間分配不合理等,也使得課堂互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1.4 實踐性學習活動少
思政課多以大班授課為主,不僅教師授課存在困難,帶學生走出校園參加實踐更加困難。思政實踐課多要求學生自行參觀紅色文化資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等,實踐后提交實踐報告。有的學生提交的實踐報告質量不高,也有的學生在提交的作業中出現合成照片的情況,實踐教學活動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1.5 學生視野不開闊
思政課是一門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政治觀點、哲學觀點的學科,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的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理應高度關注我國面臨的各種國內、國外問題,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大部分大學生對政治、經濟、社會類話題關注較少,對娛樂化的話題關注較多,缺少從思政課上尋找現實問題答案的動力。也有的大學生重點關注本民族的發展情況,忽視了本民族發展與中華民族整體進步的聯系性,缺少整體視野和大局觀念。
1.6 思政課教師師資緊缺
根據教育部《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2020〕46號)的相關要求,高等學校應當根據全日制在校生總數,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2]但在實踐中,高校專職思政課教師缺失、不足的現象非常明顯,很難達到1:350的比例,給思政課教學組織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也有的思政課任課教師并非專職思政教師,而是由其他專業課的教師兼任,對思政教學內容、理論不了解,使得教學效果也打了一定折扣。
2 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教學問題成因分析
2.1 教學組織原因
第一,授課人數過多,制約了授課質量的提升。思政課多為大班授課,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思政課多數班級為100人左右,合班人數較多的課堂達200余人,大量學生一起上課,教師難免無法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只能以整體推進、整體督促的方式來開展教學,部分缺乏學習自覺性的學生難免因教師管理不到位而不主動學習。
第二,思政課學時、學分把關不嚴格。根據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號)的規定,本科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 3 學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 5 學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 3 學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3 學分、“形勢與政策”課 2 學分。[3]在實際考核中,幾乎所有學生都能拿到全部學分,包括對思想課投入極少精力的學生,這也導致很多大學生選擇考前突擊而非平常認真聽課,課上所做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門。
第三,尚未形成協同育人合力。一方面是校內合力即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沒有做好教學、育人協調,沒有處理好專業課學習、思政課學習的搭配銜接;另一方面是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合力尚未形成,例如,家庭應重視家風建設,社會要多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資源,而學校應在二者之間做好溝通協調。
2.2 教師教學原因
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為達到國家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要求,民族地區高校招聘了很多思政課教師,有的高校降低準入門檻,也有的安排其他專業教師兼任思政課教學,致使現有師資水平高低不一。
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沒有根據教學實際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導致教學很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也難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氛圍,進而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2.3 學生自身原因
一方面,部分學生自身的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強。部分民族地區高校存在“寬進寬出”的現象,學生綜合素質不強,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既缺少自我監督的能力,又缺少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一方面,部分民族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受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較大。現在的大學生人手都有一部手機,很多大學生“機”不離手,不論是上課、休息還是其他時間,都捧著手機瀏覽一些碎片化信息,無形中擠占了大量學習時間。
此外,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尚未成型,再加之思政課學習效果不佳,導致他們在面臨價值觀念、文化差異上的沖突時,很難堅持理性的立場,往往沖動行事。
3 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學習效果提升路徑
3.1 完善教學組織與管理
第一,高校應改革思政課的授課方式,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推行小班、中班授課模式,減少思政課同班學生數量,降低教師教學管理難度。同時,要增加思政課學時,如每周增加1~2個思政課學時,使思政課與專業課互為補充,共同發揮育人作用。
第二,高校應對思政課考核進行嚴格管理,不僅僅要考核教科書上的理論知識,更要結合學生專業背景、今后的就業方向、職業生涯提出更具現實性的問題讓學生分析,促進思政課與學生生活實踐的接軌,讓學生認識到思政課是一門與自身學習、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而非是遠離生活的理論性課程。
第三,高校應著力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高校自身要發揮育人主陣地作用,把思政課、專業課協調起來,形成育人合力,將“立德樹人”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中,竭盡全力為民族地方和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4]另一方面,學生家庭也要加強家風、門風建設,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家校也要做好實時溝通,了解學生在校、居家狀態,形成育人合力。最后,社會各界、政府應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使學生走出校門后也能持續接受再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3.2 多元教學方法與手段
第一,教師應革新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做到以人為本。當前的學生,接觸的信息量較大,很容易在網絡中捕捉到社會熱點問題。根據學生的新時期特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翻轉課程的教學經驗,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鼓勵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特別是鼓勵學生多關注當前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帶著問題在教師的指引下開展思政課教學。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思踐悟中提升思辨能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民族地區思政課教學和課程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發揮教師的重要作用,主動變革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多采用探討、討論、辯論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積極討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則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教師應使學生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深刻體會情境中的真情實感。筆者為學生播放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系列紀錄片,組織學生參與愛國、愛校、愛家鄉的講座,通過烘托渲染、情景體驗等教學方式由表及里、以情導情,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感,明確了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懂得如何處理個人、民族和國家的關系,尤其是促使小部分未能處理好個人、民族和國家關系的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第三,教師應充分挖掘民族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在與時俱進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想講好思政課,離不開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教師應將民族地區文化歷史資源與思政課結合起來,講好民族故事、中國故事,引導學生公正、客觀、辯證地看待和解讀當代中國。筆者在教學中,從本地區的歷史演進入手,一直講解到共產黨帶領各族民眾開展土地革命,推翻了階級壓迫,才實現了各民族群眾的解放,將民族關系與黨的歷史有效結合在了一起,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黨的領導對民族團結、民族繁榮的重要意義。筆者還充分挖掘民族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中,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建立思政課網絡教學平臺,從當代學生最感興趣的領域入手開展思政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思政課平臺組織思政課教學,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抓取網絡熱點事件,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教師則從中進行理論分析和價值觀念引導,提升教學的鮮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3 加強師資力量支持
一方面,高校應努力提升思政課教師綜合能力與水平,貫徹落實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5]的要求,建設一支高精尖的思政教學隊伍,為思政教學的開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針對當代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基礎薄弱的問題,有必要繼續加強學生管理和引導,并配齊配強民族地區高校學業指導部門,積極開展學業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 結語
總而言之,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在各種多元文化互相交織、碰撞的今天,思政課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思政教師應理性分析當下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究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整合多方力量改善思政課教學實效,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項目基金: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度課題“民族高校大學生自主學習問題研究”(項目編號:JGJX2020D46);延邊大學思政專項2020年度課題“民族地區高校學習困難學生幫扶與教育引導研究”(項目編號:2020XSZ21)
參考文獻
[1] 李遠洋,唐述瑞.走向未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創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7):I0002.
[2] 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 8877.html,2020-01-16.
[3]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http://www.moe.gov .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12.
[4] 鄭京日.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歷史教學中的意識形態探究[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3(5):83-89.
[5] 習近平.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0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