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晴
【摘要】微課是“互聯網+”的特殊產物,是在“互聯網+”新形勢下的學與教資源新形式、新形態、新生態。微課具有碎片化、結構化、可視化、非線性等互聯網+的特征。隨著翻轉課堂的普及,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一種重要載體,受到各科教師的青睞,在各科的課堂教學中掀起了一股熱潮,沖擊了傳統教學理念。各科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嘗試引用微課,創新教學模式,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本文將結合筆者設計與制作的微課與課堂教學實例,介紹如何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各環節(課前、課中、課后)恰當引用微課,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共同實現師生少教多學、善教樂學的良好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微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自主學習
一、微課的定義與發展
隨著微博、微信、微訪談、微電影、微小說的興起,我們已經悄然進入了一個“微時代”。時代的進步要求小學英語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在傳統教育模式遭遇信息時代沖擊的當下,小學英語教學應該疏堵結合,將信息化的趨勢與傳統教育的優勢進行有機的結合。微課是伴隨教育信息化發展到Web2.0時代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的資源類型與課程表現形式,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可視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它具有主題突出、高度聚焦,資源類型多樣、應用情景真實,交互性強、使用方便,短小精悍、應用面廣、結構化、動態生成等特點。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微課已經成為支持“互聯網+”學與教的重要支撐形式。而佛山市在發展“微課”這一新型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同時,不斷探索研究與創新,由開始之初以“教”為主的模式逐步發展為以“學”為主的模式,逐步形成了微課制作、應用與研究的“佛山模式”,成效顯著。
二、當今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普遍現狀
師:這個內容我們之前講過……
生:……
生1:老師,第一題我課上還是聽不懂。
師:那我跟你講一下 &%@¥……
生1:謝謝老師,我會了。
生2:老師,第一題我課上還是聽不懂。
師:哦,那我跟你講一下……
生3:……
師:……
師:明天我們講下個課時,今天回去先預習。
(內心獨白:有幾個學生會預習呢?又有幾個學生懂呢?)
這樣的一個情景,大家覺得熟悉嗎?是的,如今我們的課堂大部分是這樣的一個狀態,而農村學校的教學情況尤為突出。何以這樣說呢?那是因為在農村小學里,學生學前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生源參差不齊,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大部分學生的父母都是外來務工者,日以繼夜地工作使得他們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英語又是很多家長的短板,盡管有時間輔導,也是有心無力。再者,如今的英語課堂教學提倡全英教學,能力稍差的學生在課堂上難以跟上教師的步伐,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短,容易走神,聽課效果差,容易錯過教師講授的重難點知識。還有個別學生因生病請假缺課,影響后期的持續學習,難以追上教學進度。面對這樣的一個局面,教師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設計與制作的微課和課堂教學內容為例,就以下幾方面闡述微課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三、微課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達成這個目標,作為教者,要有效整合課本資源,設計符合小學生特點的微課,充分利用微課的優點,在英語教學的不同時段中,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有效憑借,促進課堂教學效果。
1.課前利用微課,引導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較差,很難循規蹈矩地按教師要求預習。而且在傳統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口頭或簡單布置預習任務,如,聽讀書本某頁到某頁數遍。學生對于預習的印象大概是翻翻課本、看看圖片和新單詞等,卻很少有學生能去自主認詞拼讀,提出疑問。這樣的預習方式無疑是單一而枯燥的,家長和教師對預習的結果也缺乏必要的檢查和評價,最后流于形式,效果甚微。微課的出現,正如那貴如油的春雨,為英語預習這塊干涸的土地帶來了生機。微課的“短”“小”解決了小學生注意力時間短的問題,幾分鐘的動畫視頻不僅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只要有電子設備的條件下,即可隨時隨地地反復觀看,深入了解預習內容,為預習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有力支撐,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落在實處。
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新版PEP五年級下冊Unit 6 Work quietly一課中,筆者設計了一個簡短的微課視頻,里面分別出現很多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標志,如,Quiet, please! No eating! Talk quietly! Keep to the right. Keep your desk clean.Take turns. Work quietly.筆者在以英語加不同場景動畫播放的形式一一介紹了不同的標志語。并且在視頻結束之前,給學生留下了一個任務:Can you think more about different signs in our life?(你能想到更多關于我們生活中的不同標志嗎?)這樣一個短小精悍的微課不僅有效幫助學生課前了解本單元所要求掌握的重點標志語,而且注重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用自己的學習方式探索更多的生活標志語。筆者認為,這樣的微課能體現當代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最后,在筆者的課堂導入環節中,學生們紛紛踴躍地用英語展現了更多關于生活的標志語,如,No parking! No smoking! No running! No bikes! Stop! No littering! No cars! No drinking等,達到了預期的預習效果,牽引學生為精彩的課堂生成豐富的教學資源。
2.課上善用微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首先要革新我們的教學方式,從而顛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看法。以往,總有學生問教師:“學英語有什么用啊?平時我們又很少和外國人交流,生活中也用不上,長大后我又不出國。”還有的學生甚至覺得為什么不是外國人來學中文,非得要我們學英語啊?筆者認為,懷有這樣想法的學生在內心必定是很抵觸英語學習。究其因果,教者還是需要多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多思考如何用最有趣又高效的教學手段激起學生的興趣,學以致用,投其所好。微課的出現,讓筆者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有了新的想法。
Read and write閱讀寫作課一般是五、六年級教師最不愿意上的課程,因為它的閱讀篇章一般不短,里面有涉及一些課外的單詞和句型,有的甚至會涉及一些科學地理知識,中西文化節日差異等。小學生對這樣的一些話題接觸少,上課無話可說,參與度少,造成課堂的沉悶。而筆者在教學小學英語新版PEP五年級下冊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中的Read and write這一課時,筆者便采用微課“Is Easter the same as Chinese New Year?”進行導入,在這個5分鐘的微課里,筆者從時間、來歷、風俗三個方面分別對這兩個中西不同的節日進行了對比說明,既讓學生對陌生的復活節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從中培養了學生的文化品格,弘揚中國傳統節日的精神,了解中西文化節日的差異。在微課結束后,筆者向學生提出關于復活節的一些疑問:When is Easter? What will you do at Easter?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Easter? 這樣的微課導入比單純播放關于Easter的PPT闡述或歌曲導入更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加深學生的印象,了解情境內容,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感。
3.課中活用微課,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有這樣一種體會:教師在課堂上面面俱到,感覺把該教的知識全都講給了學生聽。可是,在教學效果反饋時,往往是差強人意,發現學生對重點部分掌握得不夠牢固,在難點之處也沒有理解透徹。結果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吃力,最后教學質量還是上不去。癥結何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學中沒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導致教學效果低下。所以,評價一節課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就在于看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否被突破。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才能掃除學生學習上的障礙,解除學生心理上的困惑,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因此,作為教者要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及任務的不同,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與歸納,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所學的重難點知識。
“微課”作為一種重要的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是傳統課程重難點的克服利器。自從微課走進課堂,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微課,突破教學重難點。尤其英語課堂的重難點一般在于語法問題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可以針對具體某一語法點,制作成微課,讓學生系統地學習。
例如,在教學小學英語新版PEP五年級下冊的語法:一般將來時be going to的用法時,筆者結合了當時熱門的節目《爸爸去哪兒3》創設了一個情境(如圖1):阿拉蕾問爸爸去哪兒(Where are we going?),爸爸說我們要來某某學校參加開放日(We are going to XX Primary School because today is their open day.)學生先耳濡目染了一般將來時的句型,并沉浸在與阿拉蕾一起學習的情境中,學生的興趣一下激發起來。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筆者在微課里通過阿拉蕾與其他小伙伴的對話形式把一般將來時的定義、時間標志詞、構成、不同人稱的句型(包括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的句式變換展現出來,充分調動了學生在課堂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改傳統教學枯燥的語法講解加練習的模式。微課給學生帶來完全不同的學習感覺,它能從學生的視覺、聽覺、想象力和理解力上調動他們的學習參與性,可視化的動態畫面和熟悉的情景化使重難點知識通俗易懂,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4.課后妙用微課,鞏固復習,強化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除了上面所談的,微課還有最為重要的一個應用。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后把所制作的微課上傳到QQ群或其它網絡平臺,這樣學生便可以隨時隨地地點播學習,并根據自己在課上的吸收程度和接受能力控制學習的速度。遇到不懂的還可以反復觀看視頻,直到解決問題為止。這既能讓已掌握的學生在課后溫故知新,也能照顧到平時在課上反應較慢,理解能力較弱但又羞于提問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效地解決了后進生轉化的問題,讓學生自由自主地針對自身情況高效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即便是請假缺課的學生也可以輕松地通過微課將勤補拙,跟上教學進度。
為了確保學生真正地掌握重難點,教者還可以在微課的制作中加入練習部分(如圖2),所設計的練習必須針對這節微課的重難點講解而生,在配上背景音樂的同時,學生在輕松愉快,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完成,也避免了在課堂上做練習會給教師提問卻又做錯的尷尬場面。教者也完全可以做到分層教學,平衡學生的差異性,反應快的學生不用浪費時間等待講解,會做的題目也不必反復做,反應較慢的學生也不必因不夠時間完成而一頭霧水地聽評講,最后什么也沒學好的課堂現象也會得到大大的改善,微課確實在課后鞏固復習環節起了尤為關鍵的作用。
例如,在剛剛提到的一般將來時的微課中,筆者便為課后的鞏固復習給小朋友們發了一張任務卡,學生想必也是非常熟悉《爸爸去哪兒3》里的做任務環節了。這樣一來,他們便不會覺得做練習是厭煩的,反而會帶著激情完成。在完成練習的時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暫停視頻,自作思考,完成后再自主核對答案,反復把不懂的知識弄懂,而已掌握的知識也能在練習中加以鞏固,從而強化學生的語言知識運用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微課雖“微”,但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卻是舉足輕重的。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實現了師生的角色顛倒和教與學內容顛倒,而且實行了教與學過程顛倒和教與學場所顛倒,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微課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師生共同實現善教樂學的助推器。只要教者愿意接受微課的教學模式,積極挖掘教材內容,在網上多收集整理相關知識點的微課資源,并在課堂教學中巧用微課,筆者認為,微課必定能成為打開小學英語自主學習之門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敏.淺析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4(45):7.
[3]岑健林.微課技術標準V1.0[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8%AF%BE%E6%8A%80%E6%9C%AF%E6%A0%87%E5%87%86V1.0/55748797?fr=aladdin.
[4]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